吳映穎
摘 要:證據收集的傳統(tǒng)理論在司法實踐中發(fā)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從這一理論出發(fā),證據收集的實質概念及其他相關的要素并未得到合理的厘清,這一理論體系暴露出的缺陷日益明顯。事實信息理論及其基本構成元素——信息的合理引入,使得證據收集理論的重新構建具備了科學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從事實信息入手重構證據收集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理清證據收集應有的步驟和方法。
關鍵詞:證據收集;信息;重構
1 信息、事實信息與證據收集
信息產生于物質運動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物質系統(tǒng)間的相互作用,是決定物質形態(tài)的要素,也是產生信息的唯一源泉.”事實信息,是指事實發(fā)生時由該事實自身留下的信息。一些學者將這些事實信息歸類為“關于各種活動記錄、傳報的消息和關于各種事件、事實、社會現象的原始記錄積累的資料這樣一類非知識性信息?!?/p>
事實信息產生于事實發(fā)生的過程。任何事實的發(fā)生,都會有相關的信息留存下來。只要找到這些信息并進行分析,我們就有可能還原當時發(fā)生的事實。例如,某人曾在某個房間里拿起一把菜刀,必然會在菜刀上上留下一些信息,如指紋。通過對指紋中所蘊含的該行為人指紋特有的特征(即該人的特殊指紋信息)進行分析、解讀,我們便能清晰、無誤地描述出這樣一個事實:該人曾經接觸過這把菜刀。
事實信息還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其是客觀存在性,不以人們主觀的改變而發(fā)生任何改變。顯然,通過事實信息來發(fā)現和證明既往事實是最為有效的、也是唯一科學的方法。因而證據收集的概念與方法也應當以如何發(fā)現和運用事實信息證明待證事實為主要內容。但是,由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現今的證據收集理論并沒有以事實信息為基礎進行闡述。我們有理由認為,正是由于欠缺對事實信息的認識,我國證據收集的相關理論至今沒有尋找到科學的理論基礎,由此也就導致了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的眾多混亂。
2 重構證據收集的概念
證據收集,是指為證明自己的訴訟主張或者查明特定的案件事實,國家專門機關、律師、一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通過一定的行為、采取必要方法獲取和匯集證據。
筆者認為傳統(tǒng)的證據法學理論只是強調對證據信息載體的收集,沒有對證據中的事實信息如何收集做出明確的論述,這顯然是不夠的。筆者認為,蘊含有事實信息的載體和事實信息共同筑成了證明的基礎,共同構成證據。例如,在毒品犯罪案件中的一包粉末狀的毒品物證,這一證據本身盡管只是一包粉末狀物,但是這些粉末狀物的物質屬性和化學成分卻表征了“這包粉末狀物是刑法所規(guī)定的毒品犯罪的毒品”這一證據自身所蘊含的事實信息。通過這一事實信息,我們才可能得到證據事實。所以,我們?yōu)榱俗C明待證事實而對證據進行收集時,不但要對蘊含有事實信息的載體進行收集,還必須對證據中的事實信息及相關的其他信息進行收集。證據的收集理應包含收集事實信息的載體和信息兩大部分。
因此,筆者認為證據收集應當是指證明主體為了證明自己主張的事實或者查明待證事實,采取必要的方法,發(fā)現、識別、采集蘊含有待證事實的事實信息并收集其載體的活動。
三、重構證據收集的步驟
通過上述對證據收集的概念分析,筆者認為證據的收集過程中的重心應當在采取必要的方法,發(fā)現、識別、采集蘊含有待證事實的事實信息上,而傳統(tǒng)的證據收集理論所關心的證據載體的收集應該是最后一步。
根據上述觀點,筆者證據將證據的收集步驟分為以下幾步:第一,發(fā)現及識別信息;第二,固定信息;其三是收集含有信息的載體,即證據。
(一)、發(fā)現和識別信息
過去發(fā)生或者存在的事實,人們只能通過該事實發(fā)生或者存在時留下的事實信息才能得以證明。因此,收集證據首先就是要發(fā)現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這是證據收集的前提條件。除了發(fā)現這些信息外,人們還必須正確地識別這些信息是否就是待證事實留下的客觀真實的信息,這些信息有無修改,變異。通常情況下,發(fā)現信息和識別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下:
1、勘驗、檢查
勘驗是證據收集主體為了發(fā)現和識別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而進行的證據收集活動??彬炌ǔJ菍π袨榛蛘呤录l(fā)生的現場所做的勘察檢驗,目的在于發(fā)現待證事實發(fā)生或者存在時是否留下了能夠反映該事實的信息。檢查則是對與待證事實有關的人體或者物體進行觀察、檢驗,以發(fā)現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
在傳統(tǒng)證據法理論中,勘驗和檢查,特別是在刑事訴訟中是屬于公安機關的職權范圍,其他主體無權染指。但筆者認為勘驗和檢查只是發(fā)現信息的方式,僅僅因為收集主體不同而剝奪其他主體的使用機會,不利于最后事實真相的查明。
筆者主張所有的主體均可以通過勘驗和檢查的方式發(fā)現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有利于人們通過不同的渠道、采用科學的方法去最大限度地發(fā)現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從而更好地收集證據去查明待證事實。
2、詢問
前文論述了任何事實的發(fā)生都會有該事實的信息留存下來。這些留存下來的信息要么存儲在物上,要么被人所接收后存其在大腦中。只要找到存儲有這些事實信息的人或者物,人們就可以通過這些人或者物中的信息證明該事實的曾經存在或者發(fā)生過。物可以通過勘驗檢查發(fā)現信息,人就只能通過詢問而發(fā)現其蘊含的與案件相關的信息了。因此詢問是一種經常使用且極為重要的調查方法,也是發(fā)現和識別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的基本方式。任何事實的發(fā)生,不管是行為或者事件,只要被人所知曉,其事實的信息就為人的大腦記憶并存儲起來。只要我們找到知曉該事實的人,通過詢問的方式就能夠獲取該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就能夠證明該事實。
(二)、固定信息
發(fā)現和識別到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僅僅是第一步,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只直接呈現信息,如何固定信息、生成證據就成為非常關鍵的步驟。因為現實中信息的載體分為物和人兩大類,筆者就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1、事實信息儲存在物上的固定方法
對于載體是是物的信息,一般來說信息在事實發(fā)生或者存在時就已經固定在該物體上,不需要對待證事實信息進行新的固定,只需要考慮這個物是不是可以原物呈現。如果物是可以直接提交的,自可將存儲有待證事實信息的原物提取作為證據,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存儲有待證事實信息的物體是無法直接提取的。例如網絡服務器中的存儲的大量數據,我們就只能通過將特定的信息固定在在載體上的證據收集方法。
因此,待證事實發(fā)生或者存在時留下的事實信息,如果為物所存儲,信息收集只能采用如下兩類方法:第一,直接提取存儲有該信息的物;第二,將該事實信息固定于特定的物質載體上。
2、事實信息儲存在人上的固定方法
對于儲存在人大腦里的待證事實信息,我們在司法實踐中常用的方法是通過錄音、錄像或者文字記錄等方式予以固定。
與固定物中存儲的待證事實信息一樣,固定人感知的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也必須注意信息的客觀真實性。與物的固定相比,。由于人對于信息的陳述需要通過自己大腦的支配,其陳述方式也非常主觀,其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常常受到挑戰(zhàn)。這就要求我們在收集過程中,錄音錄像應當客觀真實地記錄原始情形,文字等記錄方式應當完全真實地記錄原始情況。
(三)、收集證據
收集證據,是特指對于已經事實信息固定以后的信息載體的提取并予以保存的活動。
前文提到,現實中信息的載體分為物和人兩大類,自然收集的方法也就分為對物證的收集和對人證的收集。
1、物證的收集
物的證據形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存儲有待證事實的原始信息的物質載體。由于該載體中的事實信息是待證事實發(fā)生或者存在時留下而為載體在當時存儲下來,筆者將其稱為原生證據。第二類是通過信息固定的方式將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存儲而得到的信息載體。由于該載體中的待證事實信息是通過從原物體提取信息并將信息轉化固定在新的物體上的的方式獲取的,筆者將其稱為轉化證據。
收集物證,原則上收集原生證據。原生證據中的待證事實信息,是該事實發(fā)生或者存在時留存在該證據中。由于沒有信息的復制、轉移,證據中的信息一般都不會有錯誤。收集原生證據只需要依照法定的收集程序,就能用以證明待證事實。
由于轉化證據中的待證事實信息是通過信息轉移、復制的方式生成,所以較之原生證據的收集,轉化證據的收集應當有更為嚴格的要求。首先,生成和提取轉化證據必須有嚴格的程序要求。其次,生成和提取轉化證據的方法也必須有嚴格的規(guī)定。
2、人證的收集
收集人的證據不可能像收集物的證據那樣將人作為物予以收集并加以保管。通常情況下采用詢問的方式獲取證人知悉的待證事實信息,并通過文字記錄、錄音錄像的方式將其加以固定為物的載體形式。對人的證據形式的收集,實際上也就成為了對這些人輸出信息的信息載體的收集。在我國當下的司法證明實務中,采用最多的人的證據形式就是人的言詞的筆錄,如最為多見的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筆錄。
筆者想強調的是人的證據形式的信息載體并不是筆錄、錄音錄像,而是通過大腦記憶了待證事實信息的人。待證事實發(fā)生或者存在時其事實信息如果為人所知悉,被其大腦記憶并存儲起來,這也正是人能夠成為證人被用以證明該待證事實的原因所在。那么我們收集的證據自然是收集知悉并在大腦中存儲了待證事實信息的自然人而不是其他的載體,例如筆錄或者錄像。
因此,對人的證據形式的收集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要對知悉并記憶了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的人的發(fā)現和調查。這是收集人的證據形式的前提。第二,是對人知悉并記憶的待證事實留下的事實信息予以提取和固定。和物不同,人的記憶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衰減的,因此在證人、當事人等記憶清楚且愿意陳述時通過筆錄、錄音錄像等方式固定這些信息,應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要對作為待證事實信息原始載體的證人、當事人等進行合理的保護。對其保護的原因在于,證人、當事人等人的證據,其證據的存在形式只能是人本身,而不是證人的證言、當事人的陳述。因此,許多國家立法規(guī)定,證人所提供的信息必須當庭提供,而不能以筆錄或者或者錄像的方式提供。
注釋
[1]孔祥燕:《信息的物質性》黑龍江大學2006年度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第10頁。
[2]周曉音:《淺談非知識型信息—事實信息》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 1996年第1期。
[3]參見張建偉:《證據法要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頁。
[4]參見熊志海:《刑事證據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頁。
參考文獻
[1]陳子軍:《信息化證據收集方法——以職務犯罪證據收集為視角》,《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02期。
[2]王靜:《信息視角下的證據生成研究》,2102年重慶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許李敏:《信息論視角下淺論證據的客觀真實性》,《黑河學刊》,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