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珺
央視新春問“家風”引領弘揚核心價值觀
文/張宇珺
獎次:特別獎
項目:電視系列
題目:《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
作者(主創(chuàng)人員):集體
刊播單位:中央電視臺
報送單位:中廣聯合會
2014年春節(jié),中央電視臺推出調查節(jié)目《家風是什么》,讓國人在“家”的概念最為濃烈的春節(jié),在與家人朋友難得的團聚中,重提一回“家風”,一起思考“家風是什么”。這個話題一經推出,立即在社會上、網絡上、媒體同行中引起強烈共鳴,“家風”成為千家萬戶團圓宴上的一個“熱詞”,引發(fā)了全社會對繼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以及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大討論。
家風源起:連通“天線”與“地線”?!凹绎L”這個話題不是空穴來風,這個話題策劃的成功在于打通了兩個場、接通了兩條線。一條是“天線”:中央關心什么?決策層的注意力在哪里?另一條是“地線”:民眾的感受是什么?社會人心的痛點、共鳴點在哪里?
2014年年初,創(chuàng)作團隊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婦聯會上大段地講到了家風,提到:婦聯要把家庭搞好。特別是講到一些領導出問題,跟家里風氣烏煙瘴氣有很大關系。從“天線”上講,把家風、黨風、政風聯系在一起談。從“地線”來說,有人感嘆“家風”這個詞已經很久沒人提了,“家風何以變得陌生”本身就值得思考。當接通人心的痛點、共鳴點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意識到,家風其實就是一個家庭的主流價值觀,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精神源頭。重提家風有意思、也有意義,是執(zhí)政黨的需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之所以瞄準春節(jié)發(fā)起這個議題,是看準了這個重要的時機。春節(jié)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在這個時候,讓國人重新思考家風,引導人們重新審視這個傳統,可以更好地讓這個話題得到發(fā)酵,喚回它、喚醒它。所以,“家風”這個話題同時接通了“天線”與“地線”,找準時機發(fā)問,在公共輿論場上引發(fā)了連鎖效應。
深入基層:體會溫度,把握尺度。2014年的大年初一至初八,中央電視臺《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連續(xù)播出了8天。從大家的回答和思考中,看到了西北人的樸實,江南人的勤勉,臺灣人的傳統淳厚,海外游子的血脈傳承。普通百姓的回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中央電視臺的一百多路記者,在海內外展開調查,從領到從兩文一4是0 4農, 農院化共0 孩0 0民從 民院大采 ∶多1子到老 工士家訪 的人白人,到、,了,片比,即屏幕上的1個人平均是從40個采訪對象中精選出來的。
有專家評價:記者這樣俯下身子、肯下功夫、探詢民心的報道在我們的新聞節(jié)目中太少了。節(jié)目中,而百姓的生活乃至他們的心聲樸實真誠、豐富多彩、直達本質,這是任何專家學者、權威官員的概括總結都望塵莫及的。
議題設置拼好兩個場:立場和現場。有人說,從談“幸?!钡健皭蹏痹俚健凹绎L”,是央視屢屢發(fā)出的“國問”。議題設置是媒體的基本功,也是核心競爭力。
主流媒體拼的就是兩個場:立場和現場。主流媒體要有效引導輿論,就要努力深入到自媒體的輿論場上,而且不怕發(fā)生碰撞。海采這樣的節(jié)目豐富了主流媒體表達立場的方式。然而,拼好我們的主流立場,并不是追求最猛烈的碰撞,以圖一時之痛快;也不是去迎合討好,去圖一時之掌聲。我們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作家王蒙看了“家風”節(jié)目后說:在當下社會,都痛感到一個問題,就是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個人的道德規(guī)范有點放松,但是實際上,我們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中國老百姓心中還是有一把尺的,逐漸地建立起一個人們能自覺接受的道德規(guī)范,是有積極意義的。這就是媒體該干的事兒。
經過幾年的嘗試與努力,中央電視臺越來越有路徑上的自信,主流媒體在進入公共輿論場時,要捕捉到準確時機,設置好接地氣的話題,才能做到精準切入。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地方記者部新聞聯播組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