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全,項 偉,趙李鳳,張 華
(江蘇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鎮(zhèn)江 212013)
隨著能源短缺和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的日益突出,電動汽車已成為近年來發(fā)展迅速的一種新型汽車,是21世紀最具有發(fā)展前途的綠色清潔汽車[1]。在現(xiàn)有條件下,動力電池的性能是電動汽車發(fā)展的主要瓶頸,而雙向DC-DC變換器不僅能夠實現(xiàn)電動汽車復合能源系統(tǒng)中電池與超級電容的配合工作,而且還可以實現(xiàn)能量回收,從而達到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目的,所以高效率雙向DC-DC變換器必將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目前,市場上一般采用的是移相控制的隔離電壓源型BDC[2]。但是在傳統(tǒng)雙向全橋DC-DC變換器[3-4]的移相控制策略[5-7]中,存在著電流復位時間長和循環(huán)能量大的缺陷,降低了變換器效率[8-9]。針對電流復位時間長的問題,在傳統(tǒng)拓撲結構上增加了非線性電感,以增大電流變化斜率,縮短時間間隔[10]。而對于存在循環(huán)能量這個問題,本文中采用一種新穎控制策略,可完全消除循環(huán)能量。此雙向DC-DC變換器通過縮短電流復位時間和完全消除循環(huán)能量,來提高其效率。
傳統(tǒng)電壓源型雙向全橋DC-DC變換器電路如圖1所示。此電路由左右完全對稱的全橋電路構成。在其工作過程中,兩側采用相同的開關驅動信號(具有一定相位差而占空比為50%的方波),使其對角開關交替導通。這樣變壓器兩邊輸出電壓UL1、UL2就是兩個占空比為50%的方波電壓[11]。通過控制UL1、UL2的相位差可以控制能量的流向?,F(xiàn)在假設U1向U2傳輸能量,則圖2就是傳統(tǒng)移相控制的波形。其中,UL1、UL2分別為U1、U2經(jīng)過全橋逆變輸出的電壓,UL為電感電壓(即U1-U2)。
從圖2可以看出,由于 UL1、UL2之間存在相位差,導致電感電壓UL會在正負之間變化,然而電感電流不能發(fā)生突變,所以存在電感電流與初級側電壓相位相反的階段(即圖2中 t0-t11和 t2-t22階段)。這樣在功率傳輸過程中就會使能量回流入電源,稱為循環(huán)能量。循環(huán)能量并沒有真正傳遞,只是先由U1(或者U2)存儲在電感L中,然后又傳遞回U1(或者U2)中,所以循環(huán)能量毫無實際意義,但是卻在流動中產(chǎn)生損耗,這就勢必降低了變換器的效率。其次,從圖2中可以發(fā)現(xiàn),電流上升和復位時間較長(t11-t1和t2-t22階段),這使同一個周期內(nèi)傳輸?shù)哪芰繙p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效率。
當初級電流從一個方向向另一個方向變化時,希望電感的值越小越好,以增大變化率,縮短這段時間。然而考慮擴大變換器零電壓開關范圍時,則希望滯后臂開關管關斷后諧振電感的值足夠大,以滿足滯后臂開關管零電壓導通的需要。顯然線性電感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故須采用變換器非線性電感。提出初級側帶非線性電感的雙向DC-DC變換器,其拓撲結構如圖3所示。
理想非線性電感LS如圖4所示,當其上通過的電流小于臨界飽和電流IC時,其電感量為恒定值LS0,儲能正比于通過電流的平方;當其上通過的電流大于IC時,其電感量接近于零,儲能維持恒定。
提出一種帶非線性電感雙向DC-DC變換器的新穎控制策略,其控制波形如圖5所示。在這個控制策略中通過控制開關管的導通順序,最終使i1、i2在一個周期里都為正值或者零,這就說明能量只在一個方向流動,即徹底消除了循環(huán)能量[12]。
此控制策略在一個周期內(nèi)變換器有10種狀態(tài),有兩次完全一樣的能量傳輸過程,故下面以能量由U1向U2傳遞為例,分析前半個周期的開關過程。
(1)模式1:t1-t2階段
工作狀態(tài)如圖6所示。在t1時刻之前,S1、S2、S6、S7開通,電流反方向減小。在t1時刻(電感電流變?yōu)榱?同時關斷S2、S6且同時打開S4、S8。這時U1傳輸能量給L與LS,電感電流iL在U1的作用下線性上升,在t2之前iL小于IC,電感LS處于未飽和狀態(tài)。變壓器次級電流通過 S7、S8。這時,i1=iL,UL1=U1,UL2=0。
(2)模式2:t2-t3階段
工作狀態(tài)仍如圖6所示,但是在t2時刻iL=IC,其電感量變?yōu)榱恪4藭r初級電流iL在U1的作用下快速上升,這就使電流上升的時間大大縮短。
(3)模式3:t3-t4階段
工作狀態(tài)如圖7所示。在t3時刻S5和S7同時關斷。變壓器初級電流流過S1、S4,次級電流流過S5、S8。此時UL1=U1,UL2=nU2=UL1(n為變壓器匝數(shù)比),則電流iL在UL1-UL2=0的作用下保持不變。
(4)模式4:t4-t5階段
工作狀態(tài)如圖8所示。在t4時刻關閉S1,打開S3。此時變壓器的初級電流流過S3、S4,次級電流流過S5、S8。這時由于電感電流iL>IC,其電感量仍然為零。此時UL1=0,UL2=nU2=U1,所以電感電流iL在UL2的作用下以很大的斜率線性下降。
(5)模式5:t5-t6階段
工作狀態(tài)仍如圖8所示。由于電感電流的下降,當iL=IC時,非線性電感開始退出飽和狀態(tài),其電感量變?yōu)長S。這時電路的總電感為L+LS,UL1=0,UL2=nU2=U1。由于總電感變大,所以iL在UL2的作用下以較小的斜率線性下降。
經(jīng)過上述分析發(fā)現(xiàn),電感電流的上升時間t升為(t3-t1)以及下降時間t降為(t6-t4)都大大減小,這就使變換器在一個周期里可以傳輸更多的能量,且電流i1、i2在一個周期里都為正值或者零,這從根本上消除了循環(huán)能量。所以綜合上述兩點,帶非線性電感雙向DC-DC變換器的新穎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變換器的效率。
由于在Matlab中沒有現(xiàn)成的非線性電感模塊,故須根據(jù)公式來搭建模塊。電感元件的電壓u和電流i的關系為
式中Ψ為電感元件上的自感磁鏈。由式(6)可以得到磁鏈Ψ的表達式為
因此電感電流i為
根據(jù)上述公式,可以認為該非線性電感可以用受控電流源表示,該電流源受控于電流源兩端的電壓,所以非線性電感在Matlab中的模型如圖9所示。
本文中所述的雙向DC-DC變換器在Matlab中的仿真模型如圖10所示,其參數(shù)如下:U1=312V,U2=24V,開關頻率 fS=10kHz,變壓器匝數(shù)比 n=13∶1。L=1×10-4H,LS=9×10-4H。
子系統(tǒng)L+LS:在iL<IC時,L+LS=1 ×10-3H;iL≥IC時,L+LS=1×10-4H。
經(jīng)過仿真得到的波形如圖11~圖14所示。從圖11中可以看出,在電流上升至1A時,由于非線性電感開始飽和,總電感值大大減小,所以電流以很大的斜率上升。同理,在電流下降至1A時,非線性電感退出飽和,所以電流下降的斜率就變小。總之,這就使電流上升或者下降的時間大大減少。從圖12中可以看出,其輸入、輸出電流不存在負值,所以這種控制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消除循環(huán)能量。仿真波形與原理分析的圖形一致,從而驗證了此方法的可行性。綜上所述,所提出的新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變換器效率。
根據(jù)仿真選擇的IGBT為PM100RLA120,且IGBT各項損耗計算公式如下。
開通損耗為
關斷損耗為
導通損耗為
式中:ICM為集電極最大允許電流;ICN為集電極額定電流;UCC為電源電壓;UCE為集電極-發(fā)射極飽和電壓;tnN為開通上升時間;tfN為關斷下降時間。
在一個完整的周期內(nèi),有兩個完全一樣的能量傳輸,所以只需計算半個周期里的效率就好,且開關損耗Pswitch=Pon+Poff。根據(jù)查表得PM100RLA120的參數(shù),由式(9)和式(10)計算得Pswitch,由式(11)得Pcond。
帶非線性電感且采用新穎控制策略的總功率為Pall=4.0217×10-2W;開關損耗和導通損耗分別為Pswitch=2.2185×10-3W和Pcond=2.278×10-4W。
所以本文中所提出的帶非線性電感且采用新穎控制策略的DC-DC變換器效率為
而傳統(tǒng)拓撲但是采用新穎控制策略的DC-DC變換器的總功率為Pall=3.7065×10-2W;開關損耗和導通損耗分別為Pswitch=2.2185×10-3W和Pcond=2.278×10-4W。效率為
最傳統(tǒng)雙向DC-DC變換器的總功率為Pall=2.8118×10-2W;開關損耗和導通損耗分別為Pswitch=2.2185×10-3W 和 Pcond=2.278×10-4W。效率為
從上面分析得η1>η2>η3。所以提出的方法可以提高雙向DC-DC變換器的效率,使電動汽車具有更強的續(xù)航能力,從而實現(xiàn)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目的。
提出一種適用于電動汽車復合能源系統(tǒng)的帶非線性電感且采用新穎控制方法的高效率雙向DC-DC變換器。它保留了傳統(tǒng)雙向DC-DC變換器自身的優(yōu)點:IGBT容易實現(xiàn)軟開關,控制波形和電路拓撲簡單。由于在初級側串聯(lián)了非線性電感,減少了電流上升和復位時間,使一個開關周期傳輸?shù)目偰芰可仙?,提高了效率。同時此控制方法完全消除了循環(huán)能量,也提高了變換器的效率。對新控制方法進行詳細分析,并通過Matlab進行仿真驗證和效率計算,較好地證明了理論結果。所以在電動汽車上采用此種高效率雙向DC-DC變換器可以減少能源在傳遞過程中的損耗,增加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
[1] 郭熠.電動汽車雙向DC/DC變換器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4.
[2] Cho J G,Sabate J,Hua G,et al.Zero Voltage and Zero Current Switching Full Bridge PWM Converter for High Power Applications[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1996,11(7):622 -628.
[3] 王增福,李昶,魏永明.軟開關電源原理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
[4] 陳剛.軟開關雙向DC-DC變換器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1.
[5] Liu D,Hui L.A ZVS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Multiple Energy Storage Element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6,21(5):1513 -1517.
[6] Hosseini S H,Sabahi M,Goharrizi A Y.Multi-function Zero-voltage and Zero-current Switching Phase Shift Modulation Converter Using a Cycloconverter with Bi-directional Switches[J].IET Power Electronics,2008,1(2):275 -286.
[7] Peng F Z,Li H,Su G J,et al.A New ZVS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s for Fuel Cell and Battery Appli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4,19(1):54 -65.
[8] Hua B,Chris M.Eliminate Reactive Power and Increase System Efficiency of Isolated Bidirectional Dual-active-bridge DC-DC Converters Using Novel Dual-phase-shift 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8,23(6):2905 -2914.
[9] Mi C,Bai H,Wang C,et al.Operation,Design and Control of Dual H-bridge-based Isolated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J].IET Power Electronics,2008,1(4):507 -517.
[10] 王聰.軟開關功率變換器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11] 趙彪,于慶廣,孫偉欣.雙重移相控制的雙向全橋DC-DC變換器及其功率回流特性分析[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32(12):43-50.
[12] 刁卓,孫旭東.全橋雙向DC/DC變換器移相控制策略的改進[J].電力電子技術,2011,45(9):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