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我國的社會文明發(fā)展迅速,音樂對人們生活情趣影響也隨著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而變得重要。音樂主要來自生活,屬于生活中的一種藝術形式。人們通過聆聽音樂來了解真正的音樂作品,不僅高雅還能陶冶情操。在大學中進行音樂教學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還有促進作用,使用影視音樂教學既能豐富音樂教學內(nèi)容,又能讓學生真正了解音樂。
關鍵詞:影視音樂 輔助 教學
音樂屬于聽覺上的一種藝術,它離人們很近卻又顯得很抽象。大學音樂教學主要是讓大學生了解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讓每一個喜歡音樂的學生增加對音樂的審美情趣。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需要做的只是引導學生去了解音樂而不是對音樂知識的再教育,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讓學生自己對音樂進行鑒賞。目前音樂作品是視覺與聽覺的融合,是當代音樂教師的重要教學方式。
一、音樂文化認識
通過音樂文化教育能更好的認識音樂,更透徹的理解人類的社會。音樂是通過具體、生動的音符來打造人們現(xiàn)實中的思想,能揭示人們歷史時期的善惡美丑和民族之間的斗爭。學生能通過音樂了解到人們以往的生活,音樂能給學生帶來真實的情感,讓學生提高對歷史的認識,了解音樂中所要傳達的思緒。音樂是屬于聽覺上的藝術,能夠激勵人們身心,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含有豐富情懷的信息,優(yōu)美的音樂能在任何地方顯示出它的和諧美、自然美、生活美,給人一種精神上的享受。音樂還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激勵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享受那種美感,延伸出人們對藝術的影響力。學會用藝術來解決問題也是對音樂藝術的一種延伸,音樂能給人們所處的各種環(huán)境提供表達式,從而進行分析和發(fā)展,表現(xiàn)出教學的藝術和政治藝術。
二、使用影視音樂輔助音樂視聽訓練
視唱練耳屬于音樂專業(yè)每一位學生都必須深入了解的一門基礎課程,主要是通過視唱方式加上對音樂的聽、記來訓練每一位學生的聽覺,提高對音樂的敏感性,發(fā)掘?qū)W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目前,大多數(shù)音樂教師都是先從教材中的音樂入手,這樣的教學模式只會減少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教學效果低下。新世紀音樂的教學模式應該先結(jié)合熟悉的影視音樂,比如電影《上甘嶺》中就有一段插曲《我的祖國》、洪湖赤衛(wèi)隊中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等等,運用這一類比較朗朗上口的抒情音樂,而且節(jié)奏也比較平穩(wěn)的音樂來進行教學,學生就能結(jié)合電影中的情境來理解音樂中的旋律,開始逐漸喜歡音樂。由于熟悉影視作品中的旋律,在視唱過程中就不用過多的考慮音準和節(jié)奏問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識譜上,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zhì)量,在學習過程中也不會感覺困難重重。由于電影音樂是多節(jié)奏、多旋律的結(jié)合,這樣的效果不是普通音樂所能達到的。比如變奏曲式,是有多位電影配樂的作曲家使用豐富多彩的音樂結(jié)構,通過一個主題的多次變化最終才能形成的影視音樂。變奏曲的主體和聲語都有著豐富的邏輯性,這樣的編排才會給變奏曲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三、使用影視音樂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奏鳴曲是傳統(tǒng)音樂構成中的一種主要形式,這種曲風結(jié)構包含著不同的音樂形象,包含著矛盾沖突因素,所以一直被大型音樂作品所使用。如果教師單純的講述奏鳴曲,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只有先通過基礎知識的講解,然后根據(jù)影視音樂來輔助,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理解的效果。比如電影《生活的顫音》就是利用奏鳴曲的結(jié)構來寫的。這部影片是以1976年清明節(jié)那天在天安門廣場上人們悼念周總理時,遭到“四人幫”鎮(zhèn)壓的“四五事件”為背景而寫的故事,影片中的《抹去吧,眼角淚》就是利用小提琴協(xié)奏曲。除此之外,還可通過音樂來輔助學習古典音樂。古典音樂表現(xiàn)藝術的形式有很多,其中交響樂就屬于古典音樂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形式。交響樂包括的概念比較廣泛。從廣義上來講,包含了套曲形式的交響曲、協(xié)奏曲、戲劇音樂等,其中還有單樂章的交響詩、戲曲、前奏曲等等,多種多樣?!睹\交響曲》是演奏次數(shù)最多的交響曲,它的旋律大部分愛好音樂的人都比較熟悉。
給學生進行影視音樂教學時,要把中外作品結(jié)合起來欣賞。同學們在對音樂進行欣賞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音樂作品,都和民族文化發(fā)展有著不可分離的特點。所以,在給學生欣賞音樂時,最好能結(jié)合當?shù)氐奈幕瘹v史來進行教學,不同的流派代表不同的作品。教師在傳教過程中語言要簡練生動,介紹每種文化的成長經(jīng)歷,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講給學生聽,結(jié)合當時作者的歷史背景,作者所寫作品的含義,教授學生怎樣欣賞音樂中的文化氣息。從歷史上來看我國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化歷史,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音樂作品深深的扎根在人們的心中。中國的大多數(shù)民歌,比如勞動號子、山歌、小調(diào)等都是伴隨著我國文化一步一步發(fā)展而來的,音樂文化使勞動人民更加熱愛生活。
四、結(jié)語
音樂屬于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所以學生在對音樂文化學習的過程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改變,在學習音樂文化中感受音樂的美。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做過一個實驗,音樂文化“能在所有生命的心靈中顫動”,能讓“好人和壞人的眼淚交融在一起”,一段觸目驚心的音樂比任何一種生硬的說教都來得有效。所以音樂的感染力是不可小覷的。教師在使用影視音樂教學時,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但影視音樂不是萬能的,也有不足之處,不能完全代替音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影視音樂只具有一種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巍.論影視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時代文學,2013,(10).
[2]王寅慧.傳統(tǒng)音樂結(jié)構在電影音樂中的運用[J].電影評介,2011,(04).
[3]唐文娟.影視音樂在影視藝術中的功能[J].電影文學,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