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王陽明成圣賢之路及其詩歌風格轉變

        2015-09-29 11:03:43秦泗巖
        文藝評論 2015年9期
        關鍵詞:圣賢王陽明良知

        ○秦泗巖

        王陽明成圣賢之路及其詩歌風格轉變

        ○秦泗巖

        王陽明11歲的時候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惟讀書登第耳?!蓖蹶柮饕苫蟮卣f:“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①成圣賢成為王陽明的人生“第一等事”,也成為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和境界。儒家思想下,成圣賢意味著內圣外王的實現,“內圣”代表著個人的修身境界,“外王”則代表著對建功立業(yè)理想的追求。在成圣賢目標的指引下,王陽明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在人生起伏中不斷思考成圣賢之路,最終建立完善了自己的心學理論,并且建立了卓越軍功,完成了內圣外王,成為一代圣賢。而這樣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王陽明曾經多向度探尋成圣賢之路,直到弘治十八年34歲時立志倡明圣學,提出“先立必為圣人之志”,開始尋找到成圣賢之路的入口,正德四年37歲時龍場悟道起開始建構心學體系,到正德十六年50歲時揭示“致良知”之教,標志著其心學體系的最后成熟。而作為其個人情感、思想表達媒介的詩歌創(chuàng)作伴隨其成圣賢之路,也呈現出了不同風格的轉變。需要說明的是,《王陽明全集》收錄的詩歌從他31歲時以刑部主事告病歸越開始,以此為起點可將其詩歌創(chuàng)作分為三個階段:從弘治十五年以刑部主事告病歸越至弘治十八年立志倡明圣學,此為第一階段(1502—1505),這一階段是他心學建立之前的詩作,詩歌風格呈現空靈靜寂而又躊躇昂揚的特色;第二階段是從正德元年35歲下獄貶謫龍場到正德十五年49歲建立軍功(1506—1520),這是他建構心學體系之時,其詩歌風格呈現出淡然灑脫而又高遠精微的特色;第三階段是正德十六年50歲之后南征思恩、田州時期(1521—1528),這是他以“致良知”完善總結自己學術的時期,詩歌風格呈現成熟精深而又沉郁老成的特色。我們以三個階段為序,結合王陽明成圣賢之路的思想變遷過程以及人生經歷、透過王陽明詩歌風格的轉變,對其心路歷程及生命個性做出解讀。

        一、“先立必為圣人之志”與空靈靜寂、躊躇昂揚的詩歌風格

        王陽明34歲時提出“先立必為圣人之志”,標志著他尋找到成圣賢之路的入口,而在此之前,王陽明經歷了從醉心佛老中走出、重新決定出世并立志倡明圣學的思想變化。受這種變化的影響,其此期詩歌風格呈現出空靈靜寂而又躊躇昂揚的特色。

        成圣賢意味著某種超越了物質與功利目標的境界,意味著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實現狀態(tài),為了尋找達到這種境界和狀態(tài)的途徑,王陽明是經歷了一番探求和摸索的,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概括道:“先生之學,始泛濫于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雹谶@個概括點出了王陽明成圣賢之路的幾個探索:

        探索之一:對辭章之學的投入。王陽明弟子黃綰在《陽明先生行狀》記載:“己未登進士,觀政工部。與太原喬宇,廣信汪俊,河南李夢陽、何景明,姑蘇顧磷、徐禎卿,山東邊貢諸公以才名爭馳騁,學古文詩。”③此期正是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高舉復古大旗,強調文學秦漢、詩推漢魏、近法盛唐,使得詩歌徹底從明初期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缺乏生機和活力的臺閣之風走出的時期,王陽明此期能夠與李夢陽等人多有唱和,可見王陽明的文學造詣之深。但很快,王陽明發(fā)覺“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并感慨“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④于是不再將精力放在辭章上。王陽明的弟子王畿曾經追敘過王陽明的這一思想變化:“弘正間,京師倡為辭章之學,李、何擅其宗,先師更相倡和。既而棄去,社中人相與惜之。先生笑曰:‘使學如韓、柳,不過為文人,辭如李、杜,不過為詩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學,以顏、閔為期,非第一等德業(yè)乎?’”⑤從中可見王陽明當時已經領悟到辭章不足以滿足自己成圣賢的人生目標。而恰因為王陽明不以詞章為務,反倒使得他的詩避免了李夢陽等人以復古為目的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而走入的唯古人格局是尊、形式大于內容的矯枉過正,而真正記錄了他成圣賢之路上個人情感、思想的變化。

        探索之二:對朱熹思想的研究。王陽明18歲的時候曾經去拜訪明初著名理學家吳與弼的弟子婁諒,婁諒“圣人必可學而至”的說法給了王陽明巨大的鼓舞,而婁諒曾向王陽明提及“宋儒格物之學”,使得王陽明對朱熹學說產生興趣。他不僅對朱熹思想下了一番功夫,更是按照其學說中一草一木皆含至理的思路去格庭前之竹,探索其中之理,結果堅持了七天因耗神過度而病倒。朱熹學說自南宋末年開始就成為官學,到了明代更是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以及人們言行的準則,任何朱學以外的學說思想都被視為非正學。也因此王陽明格庭前之竹失敗多年之后,當讀到朱熹上宋光宗疏“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時,會后悔自己以前沒有循以致精,于是又“遍讀考亭之書”,繼續(xù)研究朱熹思想。此番嘗試卻發(fā)覺“物理吾心終判為二”,不但沒有找到成圣賢之路,反倒舊疾復發(fā)。這一探索埋下了王陽明反對朱熹心與理分開為二的種子,也促使他尋找新的方向。

        探索之三:對佛老思想的關注。王陽明曾一度企慕道學,喜好道教的洞天福地,甚至在他自己的新婚之夜溜出洞房前往鐵柱宮向道士問道直至破曉。而再次按照朱熹的方法求索卻舊疾復發(fā)使得王陽明不由感嘆還是圣賢有分,對成圣賢產生了信心的松動,此期恰好偶爾聽到道士談養(yǎng)生,于是開始有遺世入山的想法,并且真的在弘治十五年31歲時從刑部主事任上告假回到家鄉(xiāng)余姚休養(yǎng),靜坐并行導引之術。如此選擇的原因一方面是長期求索不得讓王陽明產生了苦悶和彷徨,另一方面舊疾復發(fā)讓王陽明對養(yǎng)生產生了興趣。但是,成圣賢的內在需要促使王陽明在短暫的修道后即放棄了這一路徑。讓王陽明斷絕修道的是他發(fā)現自己總能想起祖母岑氏和父親龍山公,他感嘆佛老“外人倫、遺物理”⑥、“離卻事物”,更重要的是“不可治天下”⑦,由此“漸悟仙釋之非”,并在第二年搬到西湖養(yǎng)病,重新思考出世。但是王陽明的一生中并不排斥佛老思想,他說:“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吾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雹嚓P于佛老對王陽明的影響,肖萐父、李錦全在《中國哲學史》中曾說:“宋明一些比較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都經歷過出入于佛老而后歸之于儒的思想歷程。他們通過對三教思想的揚棄……把出世的神學變成為入世的哲學?!雹嵩诖撕蟮纳鼩v程中,王陽明面對無奈的現實與人生低谷,總會在佛道中找到平衡。

        成圣賢之路探尋的過程中希望失望交織的復雜的內心體驗、成圣目標的不想放棄與宋儒理論的堵塞不通、渴望遺世入山的吸引與平治天下理想的沖突,這些都讓王陽明處于一種矛盾與焦慮之中。于是弘治十五年,31歲的王陽明從刑部主事任上告假回到家鄉(xiāng)余姚休養(yǎng),其全集收錄的詩歌也從這一年開始。雖然年譜對這一年的記錄是“漸悟仙釋之非”,但是,暫時的歸隱山林讓他獲得了一種心靈的平靜。而且王陽明本就鐘情山水,休養(yǎng)的兩年時間里,他得以有時間悠游于山水之中,所以此期詩歌中山水詩占大部分,并且詩作中都透出佛老思想影響下的空靈靜寂的意境,語言清麗脫俗,比如:

        翠壁看無厭,山池坐益清。深林落輕葉,不道是秋聲。⑩

        蒼峰抱層嶂,翠瀑繞雙溪。下有幽人宅,蘿深客到迷。?

        巖下云萬重,洞口桃千樹。終歲無人來,惟許山僧在。?

        讀之頗有王維山水詩的風格,透著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靜逸明秀,具有一種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頗有禪宗意味。再比如《夜雨山翁家偶書》?:

        山中秋夜靜,月明松檜涼。沿溪步月色,溪影搖空倉。山翁隔水語,酒熱呼我嘗。褰衣涉溪去,笑引開竹房。謙言值暮夜,盤餐百無將。露華明橘柚,摘獻冰盤香。洗盞對酬酢,浩歌入蒼茫。醉拂巖石臥,言歸遂相忘。

        詩中前四句的景色描寫瞬間將我們帶入夜晚山中月光下漫步的閑適,仿佛聽到溪流的聲響,看到樹影月影在溪水中的閃動,而后面的記敘則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場“相逢何必曾相識”的酣暢對酌。最妙是句末的“言歸遂相忘”,透著無掛無礙的澄明灑脫,從詩中可以感受到王陽明此期心境的放松與愜意。

        兩年時間很快過去,成圣賢的目標催促王陽明重新出世,并且以倡明圣學為己任,針對當時士人鉆營于科舉與名利的狀況提出了“先立必為圣人之志”的倡導。成圣賢不僅是王陽明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尋找改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而在思想上樹立成圣賢的目標成為王陽明針對當時知行不一的道德危機開出的第一步藥方。至此,王陽明多向度的成圣賢路徑探索歸于一個入口:立志。立志成為他一生倡導的為學根本,他認為,如果沒有立志,就仿佛不種樹根而只是去澆水灌溉一樣徒勞,其結果只能是“勞苦無成矣”?。從醉心佛道中走出決定重新出世,并且尋找到立志這一入口,讓王陽明此期心境又變得昂揚開朗起來。寫于33歲主試山東時的《泰山高次王內翰司獻韻》,在詩的結尾,王陽明展示了個人的境界追求:

        古來登封,七十二主;后來相效,紛紛如雨;玉檢金函無不為,只今埋沒知何許?……宣尼曳杖,逍遙一去不復來,幽泉嗚咽而含悲,群巒拱輯如相送。俯仰宇宙,千載相望,墮山喬岳,尚被其光,峻極配天,無敢頡頏。嗟予瞻眺門墻外,何能仿佛窺室堂?也來攀附攝遺跡,三千之下,不知亦許再拜占末行。?詩中表達了對孔圣門徑登堂入室的愿望以及想成為圣賢的愿望,雖然其中也流露了一種找不到門徑的困惑,但整體呈現一種昂揚躊躇之意。而34歲在京師改除兵部主事時的詩作《贈陽伯》則讓我們看到王陽明完成了從醉心佛老到提出立志的思想轉變:

        陽伯即伯陽,伯陽竟安在?大道即人心,萬古未嘗改。長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娨尤?,于今吾始悔!?

        34歲前,王陽明思想上經歷了一個從醉心佛老到立志倡明圣學的過程,尋找到了成圣賢之路的入口,立志也成為他終生提倡的為學方法,而其此期詩歌也隨其思想過程呈現出空靈靜寂而又躊躇昂揚的風格。

        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與淡然灑脫、高遠精微的詩歌風格

        35歲下獄被貶龍場成為王陽明心學思想萌發(fā)的催化劑,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領悟標志著他建構心學體系的開始。從35歲到49歲,王陽明在成圣賢目標的指引下經歷人生起伏,在親身實踐中向圣賢境界靠近,此期詩歌記錄了其思想歷程,風格呈現出一種淡然灑脫而又高遠精微的特色。

        王陽明既以成圣賢為人生第一等事,在堅持正義與面臨生死之間他理所當然會選擇前者,而這樣的選擇又成就了他的圣賢之路。正德丙寅年王陽明35歲時,因為當時宦官劉瑾專權,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諫言下獄,身為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十分清楚當時宦官弄權的形勢,也清楚一旦觸犯劉瑾自己必定受到牽連,卻依然不顧個人安??故柚敝G,結果得罪了劉瑾被下獄,并被貶謫龍場。正德三年,王陽明在他37歲的時候到了龍場。龍場位于貴陽西北四十公里的萬山叢中,交通閉塞,王陽明生活和處境都極為困難。初到龍場,侍從都病倒了,王陽明便親自挑水、砍柴、做飯,并為他們吟詩唱曲解除煩憂。樂觀的天性和成圣賢的精神信仰一直激勵著他,“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敬一;久之,胸中灑灑……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這段記敘描述了王陽明悟道的過程,人生逆境反倒成就了王陽明的成圣賢之路。

        成圣賢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實現狀態(tài),而此前多向度的探索之所以都無法深入,根本原因在于無法與人內在的心理感受相契合,即無法將心與理相契合統(tǒng)一,因此對朱熹學說的體驗結果是“物理吾心終若判而為二也”。龍場惡劣的人生境遇下,“圣人處此,更有何道”的追問讓王陽明感受到了主觀力量的重要和強大,而王陽明認為這種主觀力量來自于圣人之道,亦即一直追尋的理。這樣的體驗讓他發(fā)覺人其實不需要去外界尋找所謂的理,代表至道的理就在人的心中?!洞髮W》的格物致知并非要去事事物物中格其道理,而只需向內用功,除去遮蔽本心的私欲即可讓理發(fā)揮作用。如此發(fā)現讓王陽明的心頓時明亮起來,也使他達到了一種新的人生境界。他此期詩歌中充滿著順應天命的淡然和灑脫,比如“卻幸此身如野鶴,人間隨地可淹留”?,“坐久塵慮息,淡然與道謀”?,“卻慚幽竹節(jié)踰勁,始信寒梅骨自珍”?等。而寫于獄中的《讀易》更讓我們看到逆境中王陽明的心態(tài):

        囚居亦何事?省愆懼安飽。瞑坐玩羲易,洗心見微奧……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簞飄有余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

        從中可以看到,即便是囚居,王陽明也怕安飽虛度,于是研讀《周易》,窮究大道,俯仰之間只見天地間充滿浩浩正氣。此時他擔憂的不是個人安危與前程,呈現的不是失意與憤懣,而是所求無多,能像顏回那樣,有簞瓢就足以自樂了。再比如:

        毫厘何所辨?惟在公與私。公私何所辨?天動與人為。遺體豈不貴?踐形乃無虧。愿君崇德性,問學刊支離。無為氣所役,毋為物所疑;恬淡自無欲,精專絕交馳。博弈亦何事,好之甘若飴?吟詠有性情,喪志非所宜。非君愛忠告,斯語容見嗤;試問柴墟子,吾言亦何如??

        盡管從京師到貴州一路窮途未卜,劉瑾追殺不斷,但王陽明詩中不見窮途末路般的自我哀憐,也不見屈原式的激憤,而是以苦作樂,順天知命。

        正德五年,劉瑾倒臺,39歲的王陽明結束了貶謫生涯,先后被任命為廬陵知縣、南京刑部主事、太仆寺少卿、南京鴻臚寺卿等職,45歲的時候又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開始建立軍功,這些使得王陽明開始有機會踐行自己發(fā)明本心的心學主張,并在這些實踐中不斷深化自己的思想。做廬陵知縣時,他親身踐行知行合一,為政“不事威刑,惟以開導人心為本”,當時“獄牒盈庭”,王陽明就“慎選里正三老,坐申明亭,使之委屈勸諭。民胥悔勝氣囂訟,至有涕泣而歸者。由是囹圄日清”。所發(fā)告示也大部分都是“諄諄慰父老,使教子弟,毋令蕩僻”?。這樣的實踐讓王陽明愈發(fā)感受到自己找到了圣學真諦,按此路徑必能成就圣賢境界。而出征平浰頭暴動前,王陽明所發(fā)的《告諭浰頭巢賊》則更讓我們看到王陽明認為“心”上工夫的重要:“而等今雖從惡,其始同是朝廷赤子……何不以爾為賊之勤苦精力,而用之于耕農,運之于商賈;可以坐致饒富,而安享逸樂,放心縱意,游觀城市之中,優(yōu)游田野之內……爾等若能聽吾言,改行從善,吾即視爾為良民,更不追爾舊惡。若習性已成,難更改動,則親率大軍,圍爾巢穴……興言至此,不覺淚下!”?可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武宗正德十四年的寧王朱宸濠叛亂則讓王陽明更加感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愈發(fā)感到在心上下工夫的重要。

        隨著王陽明講學宣傳自己的思想,他的詩歌中也開始出現申明心學思想之作,比如:“千年絕學蒙塵土,何處澄江無月明?”?“至道不外得,一悟失群暗”?“悟后六經無一字,靜馀孤月湛虛明”?等。而在建立軍功的豪邁之余,他更在反思如何從根本上杜絕叛亂的發(fā)生,詩歌中也記錄了他的思考,比如“莫倚謀攻為上策,還須內治是先聲”?,“窮搜極討非長計,須有恩威化梗頑”?等。發(fā)現圣學真諦并切身踐行使得他的內在心境變得沉穩(wěn),詩歌風格也呈現出高遠精微的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軍功給王陽明帶來的是更多的陰謀陷害,包括跟隨自己立下軍功的將士也得不到公平的對待,這些都使得王陽明內心深處渴望歸隱的愿望再次萌發(fā)出來,并體現在他的詩歌中。比如:“他年若訪陶元亮,五柳新居在赤城”,“最羨漁翁閑事業(yè),一竿明月一蓑煙”?,“若待完名始歸隱,桃花笑煞武陵人”?,“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于我亦何有”?。而此期王陽明的寫景詩中又不斷呈現當初醉心佛老時詩作中的空靈靜寂之境,比如《火秀宮次一峰韻三首》其二?:

        清溪曲曲轉層林,始信桃源路未深。晚樹煙霏山閣靜,古松雷雨石壇陰。丹爐遺火飛殘藥,仙樂浮空寄絕音。莫道山人才一到,千年陳跡此重尋。

        我們仿佛身臨其境,看到眼前流向茂密樹林間的彎曲清澈的溪流,看到籠罩在傍晚煙雨中的樓閣,看到那寂靜安放的石壇和丹爐,體會到那種人已去物空存的寂然。艱難的處境下,王陽明對心學思想開始了進一步的沉思,領悟到的結果是“致良知”思想的提出。

        從35歲龍場悟道領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開始建立心學理論,到49歲建立軍功,同時承受誣陷和迫害,王陽明在人生逆境的體驗中不斷深化完善自己的心學思想,不斷向圣賢境界靠攏,而其此期詩歌則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既有顏回簞食瓢飲的灑脫,亦有對自己心學理論的表述,更有內心活動的記錄,在成圣賢精神信仰的指引下,呈現出淡然灑脫而又高遠精微的風格。

        三、“致良知”與成熟精深、沉郁老成的詩歌風格

        正德十六年50歲之后是王陽明以“致良知”完善總結自己學術的時期,也是其成圣賢之路的升華和圓滿階段,詩歌風格呈現出成熟精深而又沉郁老成的特色。

        征戰(zhàn)過程中艱難的人生歷練使得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日漸成熟,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感嘆后,王陽明在50歲的時候心學思想有了大突破,他將孟子的良知說與大學的致知說相結合,提出了致良知思想。孟子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王陽明認為這“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是非之心”就是良知。除去私欲、恢復天理就是擴充自己這本然就有的良知的過程。在良知的指引下,人的行為自然會符合綱常倫理這天理的要求,做到從本心意念到外在言行的一致,做到知行合一,這樣就達到了心即理的境界,就是恪守孔孟道德要求的圣人,而具體的實踐工夫就是《大學》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王陽明說:“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得其理矣……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至此,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有了完整的本體與工夫的統(tǒng)一,而他“圣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的論斷則使得成圣賢與致良知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早歲的追求在人生的晚年得以實現。這實現的過程是王陽明在人生起伏中不斷領悟實踐的結果,王陽明寫給弟子鄒守益的信中說:“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矣。”?良知是王陽明身處困境中歷經實踐得出的真知,是他處變不驚、堅持正途的法寶,也是破除人們“心中賊”的良藥。

        致良知思想的領悟讓王陽明此期詩歌內涵更為精深,詩歌充滿著濃厚的哲理色彩,比如《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彥同。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在這幾首詩中,王陽明強調良知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不必外求。人之所以心事重重,只因為下錯了工夫,回歸良知本體,也就找到了成圣之門。良知就是心中的定盤針,拋棄了自家的良知卻從外頭去尋找,這是顛倒錯亂之見,就仿佛一個富人不知自己有財(良知)卻去沿門乞討一樣。在王陽明此期詩歌中處處可見這樣直白地宣揚自己心學思想的哲理詩,比如“但致良知成德業(yè),謾從故紙費精神”?、“萬里由來吾具足,六經原只是階梯”?、“千圣本無心外訣,六經須拂鏡中塵”?、“良知卻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等。這些哲理詩,從遣詞造句而言藝術性固然有待商榷,但從其內涵角度而言則是王陽明最有價值的詩歌作品,因為這些詩作中凝練著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而其此期詩作,即便是抒情詩,抒發(fā)的也是一種成熟精深的心理境界與情感,比如《中秋》?: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發(fā)相侵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jié)!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其心學思想的完善,王陽明的內在心境也有了一個超然和升華。

        嘉靖丁亥年王陽明56歲,再次被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廣西思恩、田州,請辭未果,只好成行。成圣賢思想的完善使得王陽明尤其具有超越一己得失的普世情懷和仁者心境。對民生疾苦的關注使得他一路善加體察,提出數條符合少數民族地區(qū)安定的建議,以安撫寬恕的方式平定了這場動亂。王陽明在寫給方獻夫的信中道:“思、田之事已壞,欲以無事處之,要已不能;只求減省一分,則地方亦可減省一分之勞擾耳。此議深知大拂喜事者之心,然欲殺數千無罪之人,以求成一將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思、田平定后,王陽明興起從學之風,倡導設立書院,以教化改善民風。此時的王陽明已進入人生暮年,心學思想的成熟、身體的疾患、多次請求歸省的不允以及對民生疾苦的關注,使得他此期詩歌呈現出一種沉郁老成的風格。比如《復過釣臺》?:

        憶昔過釣臺,驅馳正軍旅。十年今始來,復以兵戈起??丈綗熿F深,往跡如夢里。微雨林徑滑,肺病雙足胝。仰瞻臺上云,俯濯臺下水。人生何碌碌?高尚當如此。瘡痍念同胞,至人匪為己。過門不遑入,憂勞豈得已!滔滔良自傷,果哉末難矣!

        48歲的時候曾經獻俘經過釣臺,如今又來卻還是因為兵戈,同時還忍受著肺病足瘡的困擾。詩中充滿著一種感嘆和悵惘之情,感嘆時光的飛速,感嘆人生的碌碌匆匆,感嘆兵戈下百姓的疾苦。王陽明在此詩后面寫道“聊以紀經行歲月云耳”,以之作為自己人生軌跡一個紀念。再比如《長生》?:

        長生徒有慕,苦乏大藥資。名山遍探歷,悠悠鬢生絲。微軀一系念,去道日遠而。中歲忽有覺,九還乃在茲。非爐亦非鼎,何坎復何離;本無終始究,寧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詭辭反增疑;紛然諸老翁,自傳困多歧。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這首詩是王陽明對自己一生學術的總結:中歲之前曾沉迷于學道以求長生,到了中年才真正覺悟長生不需要道教的爐鼎丹藥,只要參透人的良知乃萬物之本體,便自然與宇宙之萬古清虛通為一體,如此便可超越生死。

        從50歲提出致良知到57歲離世,王陽明在“巔峰逆浪”中升華自己的心學思想,最終完成了自己的內圣外王,完成了成圣賢之路。而其此期詩歌風格也轉變?yōu)閰⑼甘W的沉郁老成、成熟精深。

        從11歲認定成圣賢為“第一等事”起,就決定了王陽明的畢生所求不是虛名與縱情享樂。成圣賢意味著某種超越了物質與功利目標的境界,意味著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實現狀態(tài),在儒家思想下意味著內圣外王境界的實現,更意味著建立在道德修養(yǎng)基礎上的超越了具體道德要求的某種道的追尋及其實現帶來的高峰體驗??梢哉f,王陽明的成圣賢之路就是建立完善心學理論之路?!锻蹶柮魅肥珍浀脑姼鑿乃?1歲時的歸越詩開始,到他57歲去世時結束,三個階段的詩歌深刻反映了這一歷程中的思想變遷過程,讓我們得以體會到他的心路歷程及生命個性。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院)

        ①③④⑥⑦⑧⑩???????????????????????????????????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6,1406,1351,121,1423,735,737,740,736,289,743,745,1354,767,772,789,747,753,1356,624,802,803,807,827,878,833,834,855,864,1294,289,1411,870,870,866, 867,871,873,1448,875,876頁。

        ②⑤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81頁,第253頁。

        ⑨肖萐父,李錦全《中國哲學史》[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頁。

        ?《孟子》[M],萬麗華,藍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95頁。

        猜你喜歡
        圣賢王陽明良知
        漢字故事之圣賢的寂寞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境隨心轉是圣賢
        良知
        醒獅國學(2019年6期)2019-09-16 04:38:07
        修身
        喝茶聊天聊“圣賢”
        “良知”的義務
        良知說話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淺析王陽明“知行合一”說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3
        關于王陽明的入仕之道
        欧美伦费免费全部午夜最新|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 av在线网站一区二区| 国产69口爆吞精在线视频喝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久久久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欧美性受xxxx黑人猛交|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美女AV| 日本高清无卡一区二区三区| 91中文人妻熟女乱又乱|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无东京热| 国产精品又污又爽又色的网站| 国产性自爱拍偷在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777| 久久成人麻豆午夜电影| 日本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婚外情长久的相处之道|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 久久99欧美|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暖暖免费 高清 日本社区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无码人妻|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最新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 丰满熟妇乱又伦|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系列| 与最丰满美女老师爱爱视频| 国产男小鲜肉同志免费| 91综合在线|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