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巖松 路璐 滕飛 凌丹妮
“中國夢”導向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文/劉巖松路璐滕飛凌丹妮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中國夢”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指導意義,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xiàn)狀分析,提出重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將個人理想與“中國夢”契合在一起;注重文化熏陶,構建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引導大學生在感悟中凝聚“中國夢”;強化實踐教學,引導大學生在磨煉中踐行“中國夢”。
關鍵詞:中國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B017
文獻標志碼:碼:A
文章編號:號:2095-9214(2015)11-0228-02
基金項目:中國夢導向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課題編號:L13BZZ037
一、“中國夢”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指導意義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去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的展覽,其間,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簡短的講話,他在講話中提到:“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中國夢的提出對大學生明確人生目標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他明確了大學生的人生目標,指引著大學生通往正確、光明的成才之路。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內容從未改變過。習主席提出的“中國夢”正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與我國實際國情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進一步發(fā)展。
二、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現(xiàn)狀
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明確、積極、堅定,少部分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偏激、動搖不定。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忽視理論知識學習,淡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
據(jù)調查,絕大部分大學生忽視“兩課”的學習,上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課堂上大多是復習其他科目,很少有同學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只存在于書本,存在于那個時代,如今早已“過時”,無法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無法在原著中“取經”。認為無法通過馬克思主義提高自己的能力,無法提升自己的社會競爭力,無法幫助自己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對于當代社會主義建設并沒有指導作用。由此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認識不足,學習興趣不高,認可度較低,甚至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產生質疑與動搖。
第二,重視個人理想,忽視共同理想。
理想是分層次的,它分為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據(jù)調查結果顯示,當代部分大學生的理想較為淺顯,多重視個人理想的實現(xiàn),忽視共同理想的實現(xiàn)。
據(jù)調查,少部分大學生認為個人的理想與社會、國家的共同理想并無關聯(lián),個人理想的實現(xiàn)是通過自身努力奮斗實現(xiàn)的,與國家體制、社會制度無關。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個人理想的實現(xiàn)離不開國家、社會共同理想的實現(xiàn),但對于如何通過實現(xiàn)共同理想來實現(xiàn)個人理想并不了解。
第三,自我認同感較高,社會道德認同感偏低。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個人中心論”,即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自我認同感較高,優(yōu)越性較強,行為方式頗為個性,自律性較差。大部分大學生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有著較高的道德底線,對于社會上的不良影響有著較強的“免疫力”。
據(jù)調查,大部分大學對于社會上的低級事物、消極影響反映較為強烈并積極抵制,有著較高的社會道德認同感,能夠準確的判斷事物的好與壞,是與非。然而,少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不良影響、惡劣事件持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覺得“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極少數(shù)大學生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人云亦云。
三、“中國夢”導向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探索
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做好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責任是一馬當先、義不容辭的。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強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并將理想信念教育與“中國夢”有機的結合起來。
首先,重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將個人理想與“中國夢”契合在一起。
高校要充分發(fā)揮“第一陣地”的作用,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廣大學生認識并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度認同“中國夢”。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正處在逐漸成熟的階段,而“中國夢”正是引領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明燈,是廣大學生的行為指導和精神支柱。大學生正值青春年少,擁有無數(shù)的夢想,高校要抓住這個契機,充分發(fā)揮課堂作用,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個人夢想,鼓勵學生堅持夢想,引領學生將個人夢想與“中國夢”相結合?;@球健將姚明在自己的退役新聞發(fā)布會上曾經說過:“感謝這個偉大進步的時代,使我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和價值?!边@正是將個人理想依托于共同理想并成就個人理想的典范。正是由于“中國夢”的構建,才使得廣大人們群眾的個人夢想有了放飛夢想的天空,使得每個人的夢想之花有了綻放的土壤。所以,高校有責任、有義務讓廣大學生明白只有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個人的夢想之翼才能展翅高飛。
其次,注重文化熏陶,構建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引導大學生在感悟中凝聚“中國夢”。
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場所,但是絕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有限時間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長時間以來,我國各大高校一直追求與崇尚的就是要對大學生進行潤如細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這就要求高校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上面“費心思”、“下功夫”。
縱觀各大高校都有許多有創(chuàng)意、有新意的優(yōu)秀校園社團,高校要充分發(fā)揮社團的隱形教育功能和親民性質,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方針,將“中國夢”融入到社團建設與社團活動中去。例如,社團可以舉辦關于“中國夢”的有獎知識問答,也可以聯(lián)合其他高校的社團舉辦關于“中國夢”的辯論賽。
同時,高校也可以通過宣傳部、團委、學生處等職能部門舉辦全校性的征文活動,并將獲獎文章刊登在校報和校內宣傳欄內,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其中來。還可以,通過校園學術講座向廣大師生宣傳“中國夢”,幫助廣大師生更好的理解“中國夢”。班級也可以定期舉辦以“中國夢”為主題的班會、座談會、學術沙龍等。這樣,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fā)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引導大學生從參與中感悟,從感悟中體會,從體會中升華。
最后,強化實踐教學,引導大學生在磨煉中踐行“中國夢”。
在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
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僅僅要有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即在實踐磨礪中體會“中國夢”,踐行“中國夢”,要使大學生由理論上的認知轉化為行為上的自覺踐行。將“中國夢”滲透到社會服務中去,積極鼓勵廣大學生參與“三支一扶”、志愿者和寒暑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直觀參與性,引導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我國國情,了解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同時意識到我國在飛速前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為國家貢獻一份力量,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踐行“中國夢”。
(作者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