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勝,黃曉燕,周曉玲,紀云西,劉禮劍,楊成寧,祁樹浩,廖 婷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2.柳州市中醫(yī)院,廣西柳州 545000)
仲景溫經湯加味治療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
謝勝1,黃曉燕1,周曉玲2,紀云西1,劉禮劍1,楊成寧1,祁樹浩1,廖婷1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530023;2.柳州市中醫(yī)院,廣西柳州545000)
[目的]觀察仲景溫經湯加味治療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UC)的臨床療效。[方法]活動期UC患者45例,隨機分為兩組,中藥組23例,西藥組22例。中藥組給予仲景溫經湯(吳茱萸15 g,生姜10 g,桂枝10 g,法半夏15 g,川芎12 g,牡丹皮15 g,麥冬15 g,紅參10 g,阿膠10 g,當歸10 g,白芍15 g,甘草6 g,三七3 g,肉桂3 g,黃柏6 g)口服;西藥組給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療程均為8周,治療后隨訪3個月。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UC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臨床療效及復發(fā)率。[結果]治療后腹瀉、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四個主要癥狀積分均有明顯降低(P<0.05),中藥組的積分降低較西藥組顯著(P<0.01)。在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評分中,兩組治療后的評分均有明顯降低(P<0.05),其中中藥組降低比西藥組明顯(P<0.05)。中藥組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西藥組的86.36%,但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3個月后隨訪,中藥組復發(fā)率低于西藥組(P<0.05)。[結論]仲景溫經湯加味治療UC可很好地改善癥狀,促進腸黏膜修復,誘導病情緩解,降低復發(fā)率。
溫經湯;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臨床療效觀察
潰瘍性結腸炎(UC)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考慮與免疫耐受的異常、腸道菌群失調及環(huán)境等多因素綜合作用有關[1]。UC以病程長、易復發(fā)為特點,其病變主要位于結腸的黏膜層,且以潰瘍?yōu)橹?,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甚至遍及整段結腸。目前本病治療西藥主要為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免疫抑制劑和生物制劑等,但對于復發(fā)型、難治型UC臨床療效不理想,癥狀緩解時間長,復發(fā)率高;且長期服用副作用大,顯著影響患者生存質量。中醫(yī)藥治療UC具有療效確切、復發(fā)率低、毒副作用小等特點,特別對活動期UC患者通過辨證論治隨證加減,臨床癥狀緩解明顯,不良反應少,復發(fā)率低。上熱中虛下寒為寒熱錯雜型活動期UC的病機特點,本研究采用仲景溫經湯加味治療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寒熱錯雜證患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共觀察45例,病例來源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脾胃病科門診及住院的活動期UC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中藥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齡22~59(40.2±5.5)歲,病程1~15(5.2±1.5)年。西藥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齡21~60(39.6±6.4)歲;病程1~12(4.8±1.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2]。診斷標準包括臨床表現、結腸鏡檢查、鋇劑灌腸檢查、腸黏膜和手術標本的綜合應用。在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及結腸克羅恩病、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等疾病的基礎上,可按下列標準診斷。①具有上述典型臨床表現者為臨床疑診,安排進一步檢查。②同時具備1和2或3項中之任何一項,可擬診為本病。③如再加上4或5項中病理檢查的特征性表現,可以確診。④初發(fā)病例、臨床表現和結腸鏡改變均不典型者,暫不診斷UC,須隨訪3~6個月,觀察發(fā)作情況。⑤結腸鏡檢查發(fā)現的輕度慢性直、乙狀結腸炎不能與UC等同,應觀察病情變化,認真尋找病因。
1.3中醫(yī)診斷及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3]。全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并有不同程度的神疲乏力、納差、多夢、口干口苦、煩渴、四肢不溫。中醫(yī)辨病辨證屬“泄瀉”之寒熱錯雜證。寒熱錯雜證的診斷標準:主癥:①黏液血便。②腹痛綿綿,喜溫喜按。③倦怠怯冷。④舌質紅或淡紅,苔薄黃。次癥:①便下不爽。②口渴不喜飲或喜熱飲。③小便淡黃。④脈細緩或濡軟。證型確定:主癥①、②必備,再加1項主癥或1~2項次癥即可。
1.4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UC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診斷標準,辨證屬寒熱錯雜證者;②臨床分型屬初發(fā)或復發(fā)型;③活動期UC,病情為輕、中度;④年齡18~65歲,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5排除標準①UC為急性爆發(fā)型,病情為重度;②并發(fā)腸穿孔、中毒性巨結腸、大出血或結腸狹窄梗阻者;③妊娠哺乳期患者;④腸鏡檢查已有癌變的患者;⑤合并心、肺、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
2.1中藥組服用仲景溫經湯加味治療。方藥組成:吳茱萸15 g,生姜10 g,桂枝10 g,法半夏15 g,川芎12 g,牡丹皮15 g,麥冬15 g,紅參10 g,阿膠10 g,當歸10 g,白芍15 g,甘草6 g,三七3 g,肉桂3 g(后下),黃柏6 g。將上述中藥置于砂鍋中加水1 000 ml,煎取300 ml,早餐前及晚睡前口服,每日1劑。
2.2西藥組給予柳氮磺胺吡啶腸溶片(上海三維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0450),0.25 g/片,1.0 g/次,每日4次,飯后30 min口服。兩組的療程均為8周,治療期間停服其他藥物,同時兩組于治療期間避免進食海鮮、牛奶等誘發(fā)加重病情的食物。療程結束后隨訪3個月,觀察患者的復發(fā)情況。
3.1觀察指標及方法
3.1.1主要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對各病例癥狀進行評分①腹瀉:正常(0分):無腹瀉;輕度(1分):每日<3次;中度(2分):每日3~6次;重度(3分):每日7次以上。②膿血便:正常(0分):無;輕度(1分):少量膿血便;中度(2分):膿血便為主;重度(3分):全部膿血便或便新鮮血。③腹痛:正常(0分):無;輕度(1分):輕微,隱痛,偶發(fā);中度(2分):隱痛或脹痛,每日發(fā)作數次;重度(3分):劇痛或絞痛,反復發(fā)作。④里急后重:正常(0分):無;輕度(1分):偶感;中度(2分):腹瀉時伴有;重度(3分):持續(xù)墜脹、難忍。
3.1.2UC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評分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3],結合癥狀、黏膜表現及醫(yī)生評估,得分<2分為癥狀緩解;3~5分為輕度活動;6~10分為中度活動;11~12分為重度活動。
3.2療效標準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3]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的有關標準制定,按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變化,采用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腸鏡復查示腸黏膜病變基本消失或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總分值降低≥95%。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明顯緩解,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明顯減輕或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總分值降低≥70%,<95%。有效:臨床主要癥狀有所緩解,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有所減輕或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總分值降低≥30%,<70%。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結果均無改善或加重,或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總分值降低<30%。
3.3隨訪及評定復發(fā)標準治療后隨訪3個月,評定復發(fā)標準:癥狀緩解的基礎上再次出現黏液膿血便、腹瀉、里急后重、腹痛等表現;上述癥狀減輕的基礎上突然再次加重;纖維結腸腸鏡檢查再次發(fā)現淺表潰瘍形成,表面覆蓋黃白苔,黏膜充血糜爛,病變呈連續(xù)性、彌漫性;纖維結腸腸鏡檢查示淺表小潰瘍數量增多,原有潰瘍擴大、加深,黏膜充血糜爛加重,并可見炎性息肉。符合上述四項中任一項即可判定為UC復發(fā)[2]。
3.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以均數±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5治療結果
3.5.1兩組療效比較中藥組總有效率為95.65%,西藥組總有效率為86.36%,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ɡ?/p>
3.5.2兩組主要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均有明
顯降低(P<0.05),中藥組治療后腹瀉、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的癥狀積分降低均較西藥組顯著(P<0.01)。見表2。
3.5.3兩組治療前后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比較治療后兩組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中藥組較西藥組下降明顯(P<0.05)。見表3。
3.5.4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對完全緩解及顯效、有效病例(中藥組22例,西藥組19例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中藥組有1例復發(fā),西藥組有7例復發(fā),中藥組與西藥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比較?。ǚ?,±s)
表2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治療前后對比①P<0.05,與西藥組比較②P<0.01。
組別 n 時間 腹瀉 膿血便 腹痛 里急后重中藥組 23 治療前 2.34±0.24 2.42±0.36 2.25±0.17 2.75±0.20治療后 0.45±0.22①② 0.28±0.21①② 0.23±0.14①② 0.38±0.13①②西藥組 22 治療前 2.37±0.25 2.45±0.34 2.31±0.23 2.78±0.26治療后 0.85±0.22① 0.78±0.31① 0.52±0.20① 0.55±0.12①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評分(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評分(分,±s)
注:治療前后對比①P<0.05,與西藥組比較②P<0.05
組 別 n 時 間 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中藥組 23 治療前 8.13±2.11治療后 1.25±0.67①②西藥組 22 治療前 7.86±2.17治療后 2.35±1.84①
表4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例)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炎性反應疾病。目前UC治療最常使用的藥物是磺胺類抗菌藥(SASP)。長期使用SASP,藥物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45%[5],因此尋找作用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藥物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中醫(yī)學認為,UC為感受外邪或飲食內傷等多種因素導致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大腸傳導失司而發(fā)病,本病可歸屬中醫(yī)學“痢疾”“腸癖”“腹瀉”“下痢”等范疇。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我們認為活動期UC的基本病機為上熱(陰火)中虛(中氣虛)下寒(肝腎虛寒),兼瘀血內停,病理因素包括寒(肝腎虛寒)、瘀(瘀血阻滯)、虛(肝腎精血虧虛、中氣虛)、熱(瘀熱、虛熱),屬寒熱錯雜、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象。肝腎精血虧虛、寒凝經脈則腹痛里急,所謂“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是也。黃元御在《靈樞徽蘊·噎膈解》有云:“腎司二便,然其疏泄之權在肝?!焙浢},肝失疏泄之權,血凝成瘀,下迫大腸,成離經之血,故肛門下墜、便帶膿血;中焦脾失健運,元氣生化乏源,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四肢不溫;瘀久而熱,虛熱內擾,則多夢、口煩渴。溫經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篇第二十二》[6]第9條:“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北痉綒v代醫(yī)家多用于婦科疾病,但“以方測證”,該方所用之藥正合活動期UC之基本病機,故臨床用之效如桴鼓。該方是上熱中虛下寒而兼有血瘀之象的厥陰瘀血證的代表方,全方具溫中寓養(yǎng)、溫中寓通、氣血雙補、肝脾腎同調之特點。方中吳茱萸、桂枝為君藥,用以溫經散寒。阿膠、麥門冬、白芍滋陰養(yǎng)血,填精益腎;當歸、川芎、三七活血祛瘀以生新;牡丹皮祛瘀通經并退陰火,共為臣藥。紅參、甘草補氣健脾;法半夏通降胃氣而散結,有助于祛瘀通經;生姜溫胃降逆而散寒,又能助生化;肉桂溫腎陽,引熱下行;黃柏滋腎陰,降虛火,以上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為使藥。諸藥合用,使肝腎得補,脾胃得調,瘀血得祛,血歸脈道,則腸道得安。
本研究表明,仲景溫經湯加味治療UC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優(yōu)于柳氮磺胺吡啶,且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后者,可作為活動期UC治療的一種新選擇,以提高臨床療效,降低UC復發(fā)率。
[1]Bouma G,Strober W.The immunological and genetic ba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Nature reviews.Immunology 2003,3(7):521-533.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A].第七屆全國消化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委員會,2007:3-5.
[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1,19(1):61-65.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9-133.
[5]楊立麗.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
[6]張仲景著,何任,何若蘋整理.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84.
(編輯劉強)
R574.62
A
2095-4441(2015)03-0015-04
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