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語文作業(yè)設計以應試為主,忽視了其實踐性,形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設計隨意,缺乏科學性,因而容易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難以使學生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優(yōu)化有效策略,增強作業(yè)實效性。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高中語文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提出了自己的幾點看法,以供參考借鑒。
一、激發(fā)熱情,突出作業(yè)的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傳統(tǒng)作業(yè)形式單一枯燥,缺乏新穎性和趣味性,讀寫訓練量大,往往易使學生產生疲倦感,久而久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無法有效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高中語文作業(yè)設計中,教師要不拘一格,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學習情況,設計趣味新穎的作業(y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學習曹禺《雷雨》后,可以播放話劇《雷雨》,讓學生分角色模仿朗誦;或讓學生結合該戲劇中人物性格特征,選取一場景,自編自演課本劇,進行角色表演。又如,學習史鐵生《我與地壇》一課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史鐵生的身份來構思行文,寫一封信給母親。學習詩歌單元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搜集或自創(chuàng)詩歌,組織一次詩歌朗誦會;這樣,通過趣味性作業(yè),將大大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二、因材施教,注重作業(yè)的層次性
學生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設計作業(yè)的過程,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結合學生能力、思維和認知水平的不同,根據作業(yè)內容、形式和難度,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yè),并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作業(yè),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作業(yè)需求。譬如,學習《沁園春·長沙》后,筆者設計了以下作業(yè):
1.給加點字注音,劃線詞解釋
百舸( ) ?寥廓( )方遒( ) 層林盡染( )
2.下面是對《沁園春·長沙》上闋中有關詞語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萬山紅遍”的“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寫出了紅之廣。
B.“漫江碧透”的“透”字表現出江水的透明度很好,像天空那樣明亮。
C.“百舸爭流”的“爭”字寫活了千帆競發(fā)、爭先恐后的熱烈場面。
3.有人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是總括上文,有人說是開啟下文,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說說你的理由。從上闋開篇到“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是怎樣的一種意境?它喚起你怎樣的一種情感體驗?
4.試比較《沁園春·長沙》與《沁園春·雪》,分析兩首寫作上的異同點。
5.結合你所在城市風光,選取一點,寫景抒情。
其中1,2題為基礎鞏固題,3,4題為能力提升題,5題為開放拓展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題型,這樣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提升,促進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三、內化知識,把握作業(yè)的實踐性
新課程指出:語文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當前,語文作業(yè)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對作業(yè)的布置過于注重對知識點的記憶,側重對應試技巧的掌握,忽略了作業(yè)的實踐性,抑制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高中語文作業(yè)設計中,教師要緊扣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巧設實踐探究性作業(yè),引導學生實踐探究,在體驗中內化知識,提升能力。比如,教學了韓愈《師說》后,筆者設計了以下實踐性作業(yè):(1)搜集、整理古今中外關于尊師重教的名言、典故并制成知識卡片在班上交流;(2)談談這篇文章對當今社會求學從教、尊師重教有何借鑒意義?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教學完魯迅《祝福》后,可以要求學生采訪身邊的老人,聽他們講述舊社會對婦女的對待方式,以及介紹一些周邊地區(qū)過年,特別是有關祝福的一些風俗習慣;或引導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的魯迅作品,或閱讀魯迅其他的作品以及與魯迅先生相關的傳記與評價文章,然后設計“走近魯迅”的讀書報告會,讓學生暢談自己對魯迅先生的認識和感悟。
總之,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鞏固深化知識理解,促進學生知識積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加以重視,優(yōu)選有效策略,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提高作業(yè)有效性。
黃海峰,教師,現居江蘇建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