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瑞慶
孕育于抗戰(zhàn)中的國歌和軍歌
文/楊瑞慶
1945年的9月3日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日。人說“八年抗戰(zhàn)”,那是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算起,其實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抗戰(zhàn)就已開始。屈指數(shù)來,中國人民與日寇拼殺了足有14個年頭。在這漫長的浴血戰(zhàn)斗中,一批催人奮發(fā)的抗日救亡歌曲應運而生。初期由上海的左翼文藝工作者捷足先登,通過電影和唱片,將抗日救亡歌曲傳向了全國;后期由延安的革命文藝工作者繼往開來,將抗日救亡歌曲推向了高潮。這些氣壯山河的抗戰(zhàn)歌曲,成為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的精神力量。經(jīng)過了抗戰(zhàn)時期血與火的洗禮后,有些歌曲已為國人所珍愛、有些歌曲已為軍人所擁戴,雖然時過境遷,但仍經(jīng)久不衰。最耀眼的就是《義勇軍進行曲》和《八路軍進行曲》,以至將前者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將后者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成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外收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名《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誕生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民族危亡之際,東北淪陷區(qū)的抗日義勇軍風起云涌,并以排山倒海之勢將影響推向全國。
1935年,遠在上海的左翼作家田漢受到了民眾抗日熱情日益高漲的感染,就選取了抗日義勇軍的題材,編寫了一部叫作《風云兒女》的電影梗概,由于心潮澎湃,主題歌詞一揮而就。正當田漢著手在編寫拍攝臺本時,不幸被國民政府逮捕入獄。后來由我國早期著名電影人夏衍和許幸之接手完成編導。并特邀當時風華正茂的音樂家聶耳創(chuàng)作《風云兒女》的主題歌。
此時的聶耳正要出訪日本,沒有完成譜曲任務就乘船東渡。一路上為《風云兒女》的主題歌費盡心血,由于原歌詞還沒有歌名,聶耳就倉促地寫上“進行曲”,以作歌名。一到日本,聶耳就將手稿寄回國內(nèi)。投資人朱慶瀾將軍在審稿時發(fā)現(xiàn)歌名太簡單,就在“進行曲”前直白地加上了“義勇軍”三個字,于是歌名就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然后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錄音,上海電通影片公司拍攝,電影總算歷盡波折完成了。不久,聶耳在日本溺水身亡,《義勇軍進行曲》幸運留世,且一鳴驚人,并被廣為傳唱。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后,由于歌詞富有鼓動性,旋律富有新鮮性,立即在全國各地鋪天蓋地地傳唱開來。伴隨著愛國學潮、救亡運動,特別是在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中,解放戰(zhàn)爭的硝煙里,響徹了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后在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中也糅進了《義勇軍進行曲》中號角般的音調(diào)。一時間成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時代最強音。新中國成立后,《義勇軍進行曲》就被確定為代國歌,并在開國大典上隆重奏響,伴隨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令人振奮。
“文革”中,由于詞作者田漢受到“四人幫”迫害,“代國歌”被重新改詞。直至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恢復了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并正式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確定為國歌,并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歌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由鄭律成作曲,張松如(公木)作詞,創(chuàng)作于1939年。原名《八路軍進行曲》,是組歌《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一經(jīng)誕生,就在部隊中廣泛流行,特別是歌曲開始時“向前,向前,向前”的昂揚詞句,和“大調(diào)主音同音進行”的鏗鏘旋法,成為鼓舞戰(zhàn)士沖鋒陷陣的精神力量,每當唱起就會熱血沸騰。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從中國工農(nóng)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一路走來,解放戰(zhàn)爭開始后才有“人民解放軍”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后的1951年2 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將《八路軍進行曲》改名為《人民解放軍軍歌》,要求在部隊推廣。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正式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八路軍進行曲》創(chuàng)作于延安窯洞,雖然那時抗日戰(zhàn)爭進入困難時期,但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仍然重視文化建設,不但辦起了培養(yǎng)軍政干部的“抗大”,而且還辦起了培養(yǎng)文化人才的“魯藝”,一批富有藝術(shù)天賦的熱血青年紛紛奔赴延安,沐浴新鮮空氣,然后積極投入創(chuàng)作,鼓舞抗日斗志。那時還熱衷于創(chuàng)作具有組歌性質(zhì)的“大合唱”,冼星海領銜創(chuàng)作的《黃河大合唱》和《生產(chǎn)大合唱》已先期成功公演,詞作者公木和曲作者鄭律成也有躍躍欲試的沖動,只等時機成熟就動手創(chuàng)作。
公木原任吉林大學副校長,抗戰(zhàn)爆發(fā)后就投筆從戎,在延安抗大學習期間,就對歌詞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yè)后留在了抗大政治部宣傳科擔任教育干事。此時,酷愛音樂的朝鮮族青年鄭律成也在抗大政治部宣傳科擔任音樂指導,兩人朝夕相處,成為知己,就有了合作的條件。鄭律成先有“八路軍大合唱”的創(chuàng)意,就特約公木寫詞。公木比起鄭律成則稚嫩得多,還有許多問題還不明白。公木問,什么叫大合唱,鄭律成答,就是多搞幾首歌嘛。于是,公木就寫起來,先圍繞八路軍的戰(zhàn)斗生活寫了《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兩首歌詞。鄭律成就在連風琴也沒有的艱苦條件下哼曲、記譜、視唱、修改,最后在魯藝音樂系師生的幫助下搬上了舞臺。由于在《八路軍大合唱》的八首歌曲中,《八路軍進行曲》反響最為強烈,后來總政治部將歌譜單獨刊登出來,就在部隊中迅速傳開了。
在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重溫國歌和軍歌的產(chǎn)生歷程,覺得文藝作品只有緊貼時代脈搏,才能產(chǎn)生出共鳴的巨大力量。而且這兩首歌曲都出自業(yè)余作者之手,他們沒有滿腹經(jīng)綸,只有滿腔熱情,但仍不乏可圈可點的閃光技法,令人敬佩。現(xiàn)《義勇軍進行曲》《八路軍進行曲》分別法定為國歌和軍歌,還會世世代代唱下去,每當駐足聆聽,就會想起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戰(zhàn)歷史,國人和軍人的愛國熱情就會油然而生。
(責任編輯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