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霞 呂建林 譚柳純 毛德文
人工肝治療對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響
黃雪霞呂建林譚柳純毛德文
目的觀察人工肝治療對于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響。方法將于我院住院治療的符合納入標準的肝衰竭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兩組均給予肝病內科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內科治療基礎上加予人工肝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生存期。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功能指數(shù)、社會功能指數(shù)以及軀體功能指數(shù)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人工肝治療1次平均生存期為(26.2±1.91)d、治療2次為(40.2 ±1.87)d,治療3次為(56.14±2.31)d、治療4次或4次以上為(80.41±3.25)d,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療后生存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亞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慢性肝衰竭治療后生存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人工肝治療急性肝衰竭,可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長,且多次的治療效果與單次治療相比較,優(yōu)勢較為顯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人工肝;肝衰竭;生存期;生活質量
肝臟是機體的重要器官之一,有生物合成、生物轉化、分泌代謝及解毒等功能,被稱為機體最大的“化學工廠”。肝衰竭是指因各種原因導致肝細胞大量的壞死,肝臟出現(xiàn)功能衰竭,造成機體代謝嚴重紊亂與毒性物質大量的堆積。而后兩者的出現(xiàn)又會使得肝細胞損傷進一步加重,使肝細胞加劇壞死,影響所殘存的肝細胞再生,導致肝功能衰竭的惡性循環(huán),一般臨床表現(xiàn)為腹水、黃疸、凝血功能障礙、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一系列的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目前肝衰竭在內科治療中較為困難,死亡率高達60%~80%[1]。目前,人工肝治療已成為最常用的方法,其能減輕肝臟的繼發(fā)損傷、提高搶救成功率。筆者將84例肝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行人工肝治療對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響進行觀察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住院治療的肝衰竭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39.02 ±2.32)歲,肝衰竭類型:急性肝衰竭15例,亞急性肝衰竭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5例,慢性肝衰竭10例;觀察組(42例),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齡22~54歲,平均年齡(40.02± 2.22)歲,肝衰竭類型:急性肝衰竭17例,亞急性肝衰竭1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4例,慢性肝衰竭8例。全部患者肝衰竭患者分期:早期20例,中期22例,晚期42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納入標準
診斷標準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中相關標準,納入標準按《肝衰竭診療指南》[3]中人工肝治療適應標準:①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PTA在20%~40%之間和血小板>50×109/L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未達到肝衰竭診斷標準,但有肝衰竭傾向者,也可考慮干預;②晚期肝衰竭肝移植術前等待供體、肝移植術后排異反應、移植肝無功能期。
三、排除標準
嚴重活動性出血或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者;對治療過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藥品如血漿、肝素等高度過敏者;循環(huán)功能衰竭者;心腦梗塞非穩(wěn)定期者;妊娠晚期;有嚴重原發(fā)性腎臟疾病或者肝癌者;有失代償性心肺疾病者。
四、治療方法
統(tǒng)一定制內科治療的原則與人工肝的操作具體方法。兩組患者內科的治療方式相同,主要包括促進肝細胞生長、退黃、抗感染、調節(jié)免疫、補充白蛋白及冰凍血漿、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防止并發(fā)癥等。觀察組在內科治療基礎上加予人工肝治療,人工肝的治療方案主要包括血液濾過、血液置換、分子吸附與再次循環(huán),血漿置換配合血液的濾過、膽紅素的吸附、其他組合型的非生物人工肝等,治療次數(shù)不限[4-5]。
此次研究之中,血漿置換30例,膽紅素吸附7例,血漿置換聯(lián)合血液濾過5例。共采用人工肝治療的42例,給予1次治療者10例,3次治療者15例,4次者13例,4次以上者4例。
五、生活質量的評定標準
采用本院自制生活質量評分表,告知患者與其調查的意義與目的,分值100分,共36選項,內容主要包括:患者軀體功能指數(shù)、社會功能指數(shù)以及生理功能指數(shù)。
六、數(shù)據(jù)處理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兩組資料一般情況比較,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生存期采用相關回歸分析和t檢驗、生活質量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一、兩組生活質量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生理功能指數(shù)、社會功能指數(shù)以及軀體功能指數(sh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對比(±s,分)
分組n生理功能指數(shù)軀體功能指數(shù)社會功能指數(shù)%%對照組4271.41±2.2472.11±1.2174.22±1.20 %%觀察組4282.12±2.1280.21±1.0281.14±1.31 %%t值-22.5033.1725.24 %%P值-%%0.0018%%0.0429%%0.0165
二、人工肝治療次數(shù)對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響
人工肝治療1次平均生存期為(26.2±1.91)d、治療2次為(40.2±1.87)d,治療3次為(56.14±2.31)d、治療4次或4次以上為(80.41±3.25)d,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人工肝治療次數(shù)對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響(±s,d)
表2 人工肝治療次數(shù)對肝衰竭患者生存期的影響(±s,d)
治療次數(shù)n生存期%%%%%%%%1次1026.2±1.91 %%%%%%%%2次1240.2±1.87 %%%%%%%%3次1156.14±2.31 %%%%%%%%≥4次%%980.41±3.25 %%%%%%%%相關系數(shù)(r)值-0.99134211 %%%%%%%%P值-0.0087
三、不同類型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療生存期對比
觀察組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療后生存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亞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慢性肝衰竭治療后生存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類型肝衰竭人工肝治療生存期對比(x±s,d)
肝衰竭是臨床常見病之一,肝炎病毒感染、長期大量飲酒、采用對于肝臟具有一定毒性的治療藥物、某些代謝性的疾病、肝腫瘤、嚴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外科手術等都能夠引起肝臟損害,肝細胞大量壞死,導致肝衰竭的產生。肝衰竭病情危重且預后較差,因此對于肝衰竭患者的救治在臨床中亟待解決。目前對于肝衰竭的治療,內科綜合治療一般采用減少肝細胞的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調節(jié)免疫力、抗病毒以及對癥支持治療,肝移植是目前肝衰竭有效治療手段之一,但其受到供體缺乏、受體情況等條件影響,使得臨床應用受到限制[6-7]。據(jù)相關調查顯示,有條件進行肝移植的肝衰竭患者僅有10%左右,大部分患者常常因其等待時間較長,病情發(fā)展迅速而最終死亡。因此急需一種可維持或者延長其生命的方法。人工肝(ALSS)是近幾年來發(fā)展較為迅速的一種治療肝衰竭的新型治療方法,是通過借助體外機械、生物或化學性裝置,暫時以及部分代替肝功能,是協(xié)助肝功能不全及肝衰竭與相關疾病治療的辦法。其主要原理是應用代償肝代謝、人工解毒以及合成功能等方法,使得肝衰竭患者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為再生能力較強的肝細胞創(chuàng)造較好的內環(huán)境,使患者安全過渡肝移植[8-9]。
本次研究對不同類型的肝衰竭人工肝治療后生存期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療后生存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亞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慢性肝衰竭治療后生存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急性肝衰竭患者應用人工肝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且觀察組治療后生理功能指數(shù)、社會功能指數(shù)以及軀體功能指數(shù)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人工肝治療肝衰竭患者能夠使其生存期得以延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人工肝治療2次、3次、4次或4次以上的生存期均較治療1次的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人工肝不同的治療次數(shù)其生存期延長時間不同,且多次治療者的生存期更長。
綜上所述,肝衰竭患者應用人工肝治療,能夠為促進肝細胞的自我修復進行十分重要的嘗試,對患者生存期的延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能作為肝移植的重要橋梁[11]。人工肝治療可明顯延長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期,且進行多次的人工肝治療也可明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其近期的預后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1 金清龍,鞠桂萍,??∑?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治療老年重型乙型肝炎的臨床觀察.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110-111.
2 劉志紅,江建寧,羅光漢,等.終末期肝病模型評價人工肝支持治療肝衰竭的臨床療效.臨床肝膽病雜志,2010,26(6):615-617.
3 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肝衰竭診療指南.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9):643-646.
4 譚友文,葉云,姜林仙,等.血漿置換聯(lián)合持續(xù)血液濾過對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生存期的影響.中華傳染病雜志,2014,32(4):243-246.
5 徐玉琴,石文明,李金順,等.代血漿加白蛋白置換液部分代替血漿進行人工肝治療肝衰竭的臨床觀察.中國急救醫(yī)學,2013,33(9):829-831.
6 湯佳媚,葛小玲,鄔菊英,等.護理危機管理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人工肝治療護理實踐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9):19-21.
7 蒲云川,陳凱紅,毛燕群,等.咪達唑侖在肝衰竭人工肝治療中的鎮(zhèn)靜作用.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2,28(11):806-808.
8 郭予斌,李愛民,劉思德,等.生物人工肝細胞材料的研究進展.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3,18(1):53-55.
9 王亞東,李愛民,朱薇,等.3株肝細胞在硝酸纖維素膜界面上生長的初步研究.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1,16(2):96-100,104.
10 李愛民,王亞東,王澤楠,等.無病毒可回復性肝細胞永生化載體的構建和結構鑒定.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2,17(2):61-65.
11 武文芳,杜菁,張晶,等.人工肝治療對重型病毒性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響.北京生物醫(yī)學工程,2011,30(6):632-634,660.
(本文編輯:朱薇)
10.3969/j.issn.1672-2159.2015.06.040
530023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肝病中心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