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三國史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一段。然而,90%的中國人并未通讀過陳壽的史書《三國志》,人們對于三國歷史的了解主要是來自古典文學名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以及根據三國歷史改編的影視戲曲等題材的作品。20世紀90年代,《三國演義》等影視歷史劇在黃金時段播出,帶動了全國的歷史文學名著熱。由此,文學作品的影視化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趨勢,但隨著影視歷史劇的發(fā)展,各種戲說消解也迎面而來,猶如胡適之所說,歷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從1994版《三國演義》到2008版《赤壁》,再到2012版《銅雀臺》,我們可清晰地看到三國歷史正一步步走向虛無。
一、影視作品的三國歷史演繹
在無主題、晦澀和故作深沉被引為時尚的90年代初期,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導演王扶林能旗幟鮮明地闡釋原著思想主題,令人稱贊。小說原著的基本思想傾向是“擁劉反曹”,電視劇保留了這一傾向,并通過劇情逐步揭示了“擁劉反曹”的形成原因?!度龂萘x》充分挖掘了在這一思想傾向下的忠義、仁政等道德觀念和理想人格,除此以外,對三國歷史的評述,對三國時代精神的再現(xiàn)都處理得當。該劇對一個世紀多個政治集團權力的爭奪和政治軍事沖突演繹到位,塑造出的傳奇歷史人物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無疑,作為影視的核心要素人物,導演處理很是用心,但是,在將他們塑造得合乎理想的同時,也神化了帝王將相、豪杰才俊的能力,影響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歷史觀。當學校歷史教育在青少年心中樹立歷史唯物史觀時,唯心史觀在影視中卻是一派繁榮。觀眾從熒屏上看到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會潛意識地認為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在于英雄人物的意愿和才能。有學者樂觀地說:“怎么能把我們觀眾的智商估計得如此之低,以至于認為他們連區(qū)分文藝作品和歷史教科書的能力都沒有了呢?”但是,作為觀眾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常常不自覺得通過熒幕上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所以影視演繹歷史必須有個度。
如果說,電視劇《三國演義》還在追求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tǒng)一,那么2008版《赤壁》發(fā)生了更大的變化。在三國歷史上,赤壁之戰(zhàn)為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電影《赤壁》與人們所熟悉的三國歷史相去甚遠。影片中,大戰(zhàn)來襲,東吳主將周瑜去馬廄給難產的母馬接生;他去劉備軍營參觀卻看到劉備聚精會神地編草鞋,周瑜等人問起劉備為何重操舊業(yè)織起“草鞋”,劉備答道:“這么多年了,習慣了。”此時關羽溫柔地接上一句:“我們行軍路上穿的草鞋,都是大哥給我們編的……”電影完全沒有展現(xiàn)出赤壁之戰(zhàn)迫在眉睫時,各方人物的智勇較量,觀眾也感受不到那個鼓角爭鳴、群雄四起的三國時代的氣息。
導演吳宇森通過電影向我們展示的是一部具有現(xiàn)代幽默感的《赤壁》,在這里,我們感覺不到這場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是如何改寫了歷史。雖然導演對《赤壁》的定位是好的——中國的歷史,世界的三國,可我們看到了什么?血腥的廝殺,刀光劍影、血肉橫飛、人海浩蕩。在經過了好萊塢特效處理之后,一切令人眼花繚亂。同時,影片還會給觀眾一個誤讀,因為它消解了中國歷史中的正面意義,傳達了一種不管多少人死于非命,勝者為王的強者哲學。這樣失魂落魄的中國歷史如何走向世界?
三國歷史到了2012版《銅雀臺》完全出走歷史,陷入商業(yè)喜劇的漩渦中。在情色權謀這一通俗的主題下,導演趙林山對于人物的塑造力求創(chuàng)新,于是一個全新的曹操出現(xiàn)了。朝堂上,他能夠當面質疑漢帝、強迫眾臣食生肉、威逼伏皇后伏法;情感上,英雄難過美人關,最后悟透愛情真諦。由此,導演告訴我們曹操人格分裂的主要依據就是歷史與倫理的悖論,也就是說,因為他是一代梟雄,所以注定一生孤獨。影片充分挖掘了曹操的復雜情感,強調了他的人性,不僅如此,除了曹操,漢獻帝、營丕等人物也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加上影片中那些有特色的語言,可謂完全顛覆歷史。
眾所周知,影視作品對歷史的解構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出于弘揚政治主旋律的目的,二是出于獲得商業(yè)效益的目的。導演在《銅雀臺》中對歷史題材過度加工,明顯屬于后者。其實,影視歷史劇,為了滿足劇情需要,多少都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虛構,但是藝術與歷史必須結合起來,而不是天馬行空,隨意戲說?!皻v史當然不是文物陳列,也不是簡單地指發(fā)生在過去的事情,而是一個超越當下實存的狀態(tài),指向于一個可憧憬的未來因而深刻地蘊含著人性觀念的意義之源?!币虼?,影視歷史劇在闡釋歷史時,必須要關照歷史。
二、影視如何演繹歷史小說
從1994央視版《三國演義》,到《百家講壇》易中天的《品三國》、電影《赤壁》《見龍卸甲》《關云長》《銅雀臺》,2010版《三國演義》等等,在讓觀眾重溫歷史的同時,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三國熱。三國歷史的影視演繹,雖然在某些方面違背了歷史的真實性,但也傳承和發(fā)揚了三國文化。所以,文學與影視必須聯(lián)姻,才能雙贏,那么影視如何成功演繹歷史小說,最大限度地保持歷史的原色?我們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從觀眾視角出發(fā),把握適當的主題。不同的主題就有不同的情節(jié)故事,在歷史敘事中,同一史實和史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歷史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其應有的嚴肅性要求影視制片者不可消解歷史,諸如“戲說”等類的形式可以出現(xiàn),但主題一定要明確,不能僅僅以宏大澎湃、變幻多端的視覺沖擊來吸引觀眾,而應該以本真的時代特征作為其演繹的背景,以人物優(yōu)秀的品質、時代價值觀作為演繹的主題。
第二,實景拍攝,重現(xiàn)歷史。影像敘事具有語言敘事無法比擬的現(xiàn)場感、真實感,它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克服了語言敘事的抽象眭、間接性,因此在拍攝影片時,要盡量根據確切的圖書文獻資料,尋求歷史文化的認同點,并且盡量重新搭建與精心復制當時的場景,在此基礎上力求歷史的真實性。
第三,摹寫舊貌,復原歷史。歷史影片對歷史原貌的“摹寫”與“復制”不僅是追求歷史的真實,力求達到重現(xiàn)歷史,這只是外在的、直觀的與淺層次的,更要追求內在的、思辨的與深層次上的重現(xiàn)歷史。正如萊辛所說:劇作家并不是歷史家,他的任務不是敘述人們從前相信曾經發(fā)生的事情,而是要使這些事情在我們眼前再現(xiàn),并不是為了純粹歷史的真實,而是出于一種完全不同的更高的意圖;歷史的真實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達到的手段。作為過去史實的歷史已經遠去,作為闡釋過去史實的歷史不斷使它復活。任何一個影視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歷史作品時都會帶上自己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評判立場與想象,只有達到影像與歷史的完美統(tǒng)一才能真正重現(xiàn)歷史。
最后,既要以歷史為依據,也不能拘泥于歷史。影視創(chuàng)作要通過歷史建立起與現(xiàn)實對話的平臺,讓觀眾從古代看到現(xiàn)代,引起受眾深思,從而可以更深刻地認識現(xiàn)實、對待現(xiàn)實。影視劇不是歷史,不需要實事求是,所以創(chuàng)作者可以根據劇情和影視表達的需要,對于既成史實重新加工闡發(fā),適當改動,讓古代在現(xiàn)代重新活過來,并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這就需要影視創(chuàng)作者與歷史人物真誠相對、溝通交流、融為一體。
其實,1994版和2010版《三國演義》都基本做到了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統(tǒng)一,也為我們的三國歷史影視演繹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撐,影視作品應該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的建構,任何超越歷史,戲說解構歷史的圖謀只能使作品陷入表達與語言的真空。只有我們的影視創(chuàng)作者有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可以用正確的文學觀認識歷史,才能把更好的影視歷史作品交給受眾,交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