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娥 楊本壽 蘇麗娜
摘 要:對從野生茶樹菇子實體中分離、純化獲得的茶樹菇YBS408菌株進行了人工馴化,代料栽培取得了成功。紙片擴散法檢測初次純化得到的和人工馴化后的茶樹菇YBS408對12種病原指示菌的抑菌活性。結果初次純化的茶樹菇YBS408菌株對病原細菌抑菌活性明顯,而對病原真菌不明顯。人工馴化后的茶樹菇YBS408菌株對所有指示菌均無抑菌活性,出現(xiàn)抑菌活性丟失現(xiàn)象。
關鍵詞:茶樹菇YBS408 抑菌活性 人工馴化
中圖分類號:TQ46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b)-0021-02
茶樹菇(Agrocybe cylindracea)屬于真菌門,擔子菌綱,糞銹傘科,田菇屬。又名茶薪菇、楊樹菇、柱狀田頭菇、柳菌、柳環(huán)菌、柳松茸、柱狀環(huán)銹傘等。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同時,具有明目、利尿、平肝、健脾、清熱等藥用價值。是一種珍貴的藥、食兩用菌,素有“中華神菇”之美譽。
茶樹菇YBS408菌株是從曲靖市麒麟?yún)^(qū)護城河旁的柳樹上采摘到的茶樹菇子實體分離、純化獲得。依照文獻報道[1-2]進行了形態(tài)分類鑒定,結合分子鑒定為茶樹菇并命名。茶樹菇YBS408菌株經(jīng)過人工馴化后,代料栽培獲得了成功。本研究主要對初次純化得到的及人工馴化后的茶樹菇YBS408菌株進行抑菌活性檢測。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來源
茶樹菇YBS408菌株,現(xiàn)存于曲靖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微生物研究所。
1.1.2 茶樹菇YBS408菌株代料栽培配方
棉籽殼78%、麥麩18%、石膏粉1%、糖1%、石灰粉2%,PH自然。茶樹菇YBS408菌株菌絲培養(yǎng)階段置于25℃恒溫箱內(nèi),待褐化轉色后,開袋噴水,置于22℃條件下培養(yǎng)。
1.1.3 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條件
病原指示細菌培養(yǎng)基:Nutrient Agar培養(yǎng)基(Pepton 5g,Beef extract 30 g,NaCl 5 g,Agar 15 g,加d H2O 至1000mL,pH:7.0-7.2)。病原指示真菌及茶樹菇YBS408菌株培養(yǎng)基:PDA固體培養(yǎng)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自來水1000mL,pH自然);發(fā)酵培養(yǎng)基:PDB液體培養(yǎng)基;病原指示細菌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溫度為28℃,病原指示細菌、皮膚致病真菌指示菌培養(yǎng)溫度為37℃,植物致病真菌指示菌培養(yǎng)溫度為28℃。
1.1.4 病原指示菌
抑菌活性測試中所用到的35種病原指示菌特性、來源見表1。
1.2 方法
1.2.1 發(fā)酵樣品的制備
將純化的及人工馴化后的茶樹菇YBS408菌株接種到35 mL PDB培養(yǎng)基中,28℃,200r/min搖床培養(yǎng)5d,無菌條件下濾去菌絲體,在得到的發(fā)酵液中加入等體積乙酸乙酯,浸提48 h后過濾除去菌體,濃縮至干,加入2 ml甲醇制成發(fā)酵樣品。
1.2.2 含菌平板的制備
取各病原指示菌的新鮮斜面培養(yǎng)物分別接入5 ml無菌水稀釋制成菌懸液。無菌條件下分別取供試指示菌懸液各0.2 ml,加入相應的固體培養(yǎng)基制成含菌平板。
1.2.3 抑菌活性檢測
采用濾紙片法(直徑6 mm)測定抑菌活性,將浸泡有茶樹菇YBS408菌株發(fā)酵液的無菌濾紙片三片疊加在一起放入含菌平板上。置于培養(yǎng)箱內(nèi)培養(yǎng)48 h后,十字交叉法測量抑菌圈直徑。
2 結果與分析
2.1 代料栽培茶樹菇YBS408菌株結果
茶樹菇YBS408菌株菌絲培養(yǎng)60d后,菌絲長滿菌袋,出現(xiàn)褐化轉色現(xiàn)象。開袋噴水,在保持空氣濕度85%條件下10d~15d后,子實體原基大量形成,并開始出菇。出菇結果見圖1。
2.2 抑菌活性檢測結果
采用濾紙片法對初次純化得到的茶樹菇YBS408菌株發(fā)酵液的甲醇提液進行抑菌試驗(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茶樹菇YBS408菌株的甲醇提液對所測定的3種革蘭氏陽性菌和3種革蘭氏陰性細菌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桿菌抑菌活性較強。對所檢測的6種真菌抑菌活性較弱,只對水稻稻瘟菌16t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同時,對人工馴化后,獲得代料栽培成功后獲得的茶樹菇YBS408菌株的發(fā)酵液也進行了抑菌活性檢測。結果顯示,人工馴化后的茶樹菇YBS408菌株對所檢測的12種病原指示菌均無抑菌活性。
3 結語
本次試驗成功的從野外生長的茶樹菇子實體中分離、純化得到茶樹菇YBS408菌株,并經(jīng)過人工馴化,獲得了代料栽培的成功。
通過抑菌活性檢測試驗,可以看出初次純化獲得的茶樹菇YBS408菌株甲醇發(fā)酵液對所檢測的6種細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但對真菌的抑菌效果不明顯。而對人工馴化后,經(jīng)過代料栽培取得成功后的茶樹菇YBS408菌株甲醇發(fā)酵液進行抑菌活性檢測,結果均無抑菌效果,出現(xiàn)了抑菌活性丟失現(xiàn)象。抑菌活性丟失現(xiàn)象是繼代培養(yǎng)造成的菌株退化引起的,菌株自身存在的自發(fā)突變和培養(yǎng)條件的改變都會造成菌株的退化。最根本的原因是菌株自身的自發(fā)突變引起的。傳代次數(shù)越多,菌株發(fā)生變異的幾率越高,控制抑菌活性性狀的基因發(fā)生突變的可能性就越高,從而造成抑菌活性的丟失。因此,在以后的食用菌培養(yǎng)栽培過程中,只有控制傳代次數(shù),改變培養(yǎng)條件,改進菌種的保藏條件才可以有效避免抑菌活性的丟失。
參考文獻
[1]Barnett HL,Hunter BB. Illustrated genera of imperfect fungi[M].Illustrated genera of imperfect fungi,1972(3rd ed).
[2]魏景超.真菌鑒定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