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科濤,謝輝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郴州 423000)
慢性淺表性胃炎[1]即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F(xiàn)代醫(yī)學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主要在于根除幽門螺桿菌與對癥治療等。針灸治療本病有一定的優(yōu)勢[2-10],可通過不同的穴位配伍達到疏肝和胃、健脾理氣、養(yǎng)陰益胃之功效。筆者自2010年至2014年間,采用針刺配合灸法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寒型),并與藥物治療相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12例患者均來自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門診。其中男52例,女60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0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30年。將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 5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 2006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第二屆慢性胃炎共識會議形成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11],擬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如下。①有不同程度的中上腹不適、飽脹、鈍痛、食欲不振、噯氣、消化不良、厭食、惡心及與進食有關的上腹部疼痛等癥狀,無明顯節(jié)律性,一般進食后較重。可有左上腹部輕度壓痛。②符合慢性淺表性胃炎電子胃鏡診斷標準。慢性淺表性胃炎內鏡下可見紅斑(點狀、片狀和條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斑)、黏膜水腫、滲出等基本表現(xiàn)??赏瑫r存在平坦糜爛、隆起糜爛、出血、粗大皺襞或膽汁返流等征象。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09年,深圳)《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療共識意見》[12]。脾胃虛寒型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癥狀為①胃痛隱隱,綿綿不休;②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次要癥狀為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納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溫,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⑤脈虛弱。
①符合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脾胃虛寒型的診斷標準;②年齡 18~65歲;③愿意接受針灸治療者。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歲或>65歲;③合并消化性潰瘍,胃黏膜有重度異型增生或病理診斷疑有惡性者; ④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⑥不能堅持針灸治療者。
取氣海、關元、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天樞(雙)?;颊呷⊙雠P位,采用0.25 mm×40 mm毫針,諸穴均直刺,施術輕緩,得氣后行小幅度捻轉補法不提插,每次留針30 min。然后將點燃的艾條放入適當大小灸盒于中脘穴施灸,以患者自覺溫熱無燙灼感為度,每次30 min。以上治療均每日1次。
選用鹽酸雷尼替丁(商品名為歐化達,廣州歐化達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44022608),每次0.15 g,每日2次,清晨及睡前服用。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治療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本項目進行臨床癥狀及胃鏡檢查2個指標的觀察,各指標分別于治療前1 d及結束治療后1 d進行檢測評定。
3.1.1 臨床癥狀
胃痛癥狀按輕度(隱痛)、中度(疼痛較為明顯)、重度(疼痛明顯,可呈持續(xù)性,表情痛苦),分別計1、2、3分。喜按喜暖、食后脘悶、納呆少食、便溏腹瀉、四肢疲乏無力等癥狀每項各計1分。
3.1.2 胃鏡
治療前后進行電子胃鏡檢查,常規(guī)觀察胃部。
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13],分為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及胃鏡療效評定標準。
3.2.1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體征積分-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治療前癥狀體征積分]×100%。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療效指數(shù)為100%。
顯效:療效指數(shù)>70%。
有效:療效指數(shù)為35%~70%。
無效:療效指數(shù)<35%。
3.2.2 胃鏡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治愈:胃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
顯效:胃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
有效: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炎癥有所減輕。
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之病例,而未惡化者。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自身前后比較,配對成功且配對差值滿足正態(tài)性時,用配對 t檢驗,否則用配對秩和檢驗;兩組比較,若資料滿足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時,用成組t檢驗;若資料滿足正態(tài)性但方差不齊時,用 t’檢驗;若資料不滿足正態(tài)性時,用秩和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為82.1%,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3.4.2 兩組近期胃鏡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6.4%,對照組為 69.6%,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3。
表3 兩組近期胃鏡療效比較 (n)
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范疇,多因脾胃氣虛,過食生冷,誤用寒涼藥物,攻下太過,久病耗傷陽氣所致,日久入絡夾瘀更加纏綿難愈。臨床常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活血通絡為治療大法[14]。
治療中所取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具補脾益腎、益氣養(yǎng)血之功;天樞為大腸募穴,具有健運脾胃、化氣生血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陰交是足三陰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交會穴,對肝、脾、腎有保健作用。本研究運用針刺配合艾灸中脘治療,針刺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Na﹢凈流出量,降低H﹢離子反彌散量,起到對胃黏膜屏障的保護作用[15];施灸所用“艾”屬溫性,善通十二經(jīng)脈,可理氣血、逐寒濕、溫經(jīng)絡,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16-28],艾灸具有抗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病毒作用以及鎮(zhèn)咳、平喘、祛痰、抗過敏、鎮(zhèn)痛、抗自由基、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艾”燃燒時所產(chǎn)生的熱能近似于紅外輻射,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可發(fā)揮其藥物和火熱的綜合溫通作用。艾灸作用的中脘穴位于臍上 4寸,中脘屬任脈,內聯(lián)胃脘,且中脘為胃之募穴,具有補脾胃、理中焦、調升降的作用,艾灸此穴,能直接作用于胃脘,故于此處施灸具有穿透力強、療效好的特點。綜上所述,針刺與艾灸中脘配合相得益彰,可發(fā)揮補氣健脾、調和氣血、溫經(jīng)通絡、散寒止痛之效,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療效穩(wěn)定,起效迅速,操作簡便,舒適度高,無毒副反應,患者樂于接受,不僅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還能有效改善胃黏膜病變。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灸法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寒型)療效確切。該方法作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寒型)的治療方法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針刺配合灸法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寒型)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但本人認為配合中藥內服,或者其他治療,中西醫(yī)結合多元化綜合治療效果應該會更好。中西醫(y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療效肯定,臨床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合理運用多種治療手段取長補短往往會收到更好療效。然而臨床上對本病治療方法缺少一個規(guī)范的中西醫(yī)結合臨床路徑。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將臨床觀察與動物實驗有機結合,制定行之有效的量化指標,優(yōu)化治療措施,倡導個性化治療與護理,尋找一個比較完美的中西醫(yī)結合臨床路徑是我們今后臨床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1] 陸再英,鐘南山,謝毅,等.內科學[M].第 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82-384.
[2] 孫瑋,周思遠,鐘峰.針灸治療淺表性胃炎臨床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3,34(7):69-70.
[3] 郭克勤.隔藥鋪灸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13,(1):36-37.
[4] 劉虎.溫針灸配合腕踝針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淺表性胃炎 32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15):38-39.
[5] 李學軍,劉禮梅,吳婧,等.益氣和中法針藥并用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70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1,30(5):51-53.
[6] 趙彩嬌,范郁山.靈龜八法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虛寒型)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7):1741-1742.
[7] 陳素,熊秀蓉.針藥并用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48例[J].福建中醫(yī)藥,2008,39(6):26-27.
[8] 羅偉,黃玲華.針灸推拿治療小兒慢性淺表性胃炎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16(31):4611-4611.
[9] 辛銀虎,陳小玲.溫針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淺表性胃炎 52例[J].陜西中醫(yī),2005,26(9):959-960.
[10] 羅偉,黃玲華.針灸推拿對 50例小兒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電圖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5):5-6.
[11]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7,12(1):55.
[12] 張聲生,李乾構,黃穗平,等.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0,18(3):207-208.
[13]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03,重慶).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5,10(3):181.
[14] 郭克勤.隔藥鋪灸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13,28(1):37.
[15] 鐘木生.健脾益胃疏肝湯加穴位懸灸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42例[J].中國保健營養(yǎng):臨床醫(yī)學學刊,2009,18(3):11.
[16] 蘭蕾,常小榮,石佳,等.艾灸的作用機理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12):2616-2620.
[17] 張曉娟,吳社泉.益氣健脾補腎方配合艾灸、中藥保留灌腸對慢性腎功能衰竭(非透析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9):6-7.
[18] 秦福榮.艾灸結合五官超短波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5,24(6):597-598.
[19] 王艷萍,張國忠,李艷紅,等.艾灸療法結合刮痧治療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20):2197-2199.
[20] 賈政敏,黃碧純.艾灸關元穴防治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文獻雜志,2015,(3):54.
[21] 吳駐林.傳統(tǒng)艾灸治療腫瘤的免疫學機理研究與展望[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6):672-673.
[22] 吳愛花,單增天,田岳鳳,等.不同灸法對免疫抑制兔血細胞的影響[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16(1):19-20.
[23] 王莖,夏曉紅,葉敏,等.不同灸量艾灸對克羅恩病大鼠結腸組織損傷積分和血清IgG、IgA、IgM水平的影響[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3(1):22-25.
[24] 傳芳,薛海燕,沈克平,等.艾灸改善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的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9):726-728.
[25] 楊杰,閆曉,張玲莉,等.艾灸對機體免疫調節(jié)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3,19(9):867-868.
[26] 譚靜,常小榮.艾灸治療脾胃病研究近況[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27(8):575-576.
[27] 張傳英,唐照亮.艾灸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研究概況[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28(2):60-62.
[28] 周立華,唐英,盧依平,等. 艾灸法治療艾滋病脾氣虛腹瀉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