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樊旭
寒食節(jié)里說寒食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樊旭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歸大地,陽氣升發(fā),冰雪消融,蟄蟲蘇醒。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jié)氣。自然界生機勃發(fā),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寒食節(jié)在每年冬至后的105天,一般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到兩天,屬于春季的春分與清明交替的節(jié)氣。這時候的季節(jié)特點,極易出現(xiàn)乍暖乍寒的情況,依《黃帝內經》“春夏養(yǎng)陽”之旨,飲食、起居及作息安排上應以“去寒就溫”為原則。所以,春季養(yǎng)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fā)、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
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fā)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物,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黏膩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而寒食節(jié)的主要習俗是“禁煙冷食”,家家禁止生火,不許煮食,都食冷食。古時寒食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米飯及餳等;寒食供品則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shù)十種之多。
寒食是以寒涼、生冷的食物為主,屬于寒邪中的外寒。外寒是外襲寒邪,其致病又有傷寒和中寒的區(qū)別。寒邪傷于肌表,郁遏衛(wèi)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于里,傷及臟腑陽氣,則為“中寒”。寒食食于內,屬于寒邪直接“中寒”于脾胃之陽氣,使肌體陽氣受損,失卻溫煦等作用。如果是陽虛之體的人群,會加重病情;如果身體素虛,則容易感受外寒而外來寒邪久入人體,積久不散,又能損及人體陽氣,導致內寒。一但出現(xiàn)“中寒”就會出現(xiàn):
1.脘腹劇痛;因寒性凝滯,“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能運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一旦陰寒之邪偏盛,陽氣受損,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所以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癥狀。
2.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癥;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則可見惡寒倦臥,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癥。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如外寒侵襲肌表,衛(wèi)陽被遏,就會見到惡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便可見脾胃消化系統(tǒng)癥狀。
3.肢體屈伸不利;寒性收引,即收縮牽引的意思。寒客經絡關節(jié),經脈拘急收引,則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
《遵生八箋》曰:“春三月,飲酒不可過多,人家自造米面團餅,多傷脾胃,最難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饑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致生不測?!薄督饏T要略》云:“春不食肝者,為肝氣王,脾氣敗,若食肝,則又補肝,脾氣敗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時,不可以死氣入肝,恐傷魂也。若非王時即虛,以肝補之佳?!敝赋龃杭撅嬍硲m量適度,不宜過度飲酒,吃米面團餅等傷脾胃難消化之物,不宜吃動物肝臟,以免損害脾陽及初升之陽氣。所以說,寒食節(jié)的食物是以冷涼、黏膩為主,從養(yǎng)生保健的意義上來看,是不太科學的。
此外,清明、谷雨是春季中最后兩個節(jié)氣,與前四個節(jié)氣相比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筆者在飲食方面有如下建議:常人宜食味辛甘、性溫熱的食物。主食宜選用小麥、糯米、玉米相搭配,也可早晚選用牛奶姜糖飲;蔬菜以鮮綠蔬菜為主,如茼蒿、生姜、芹菜、菠菜、茄子等,也可選用當歸燉母雞;果品以應季水果香蕉等為主,也可配食大棗。
責任編輯/鄒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