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淺予
古代的琴弦是用蠶絲做的,制弦工匠在長期的制弦過程中,總結(jié)出了一系列工藝方法,清代的蔣克謙在其編輯的《琴書大全》中就詳細地介紹了絲弦的選料、用膠、煮弦、纏弦、曬弦等整套工藝。 琴弦要在明膠中煮,加入魚汁和植物混合物,煮弦的器具選擇也有講究,“須擇清水鍋子,不得肥膩”。也就是說,鍋要干凈,不能有鐵銹、污垢、油膩。 這樣就可以煮了嗎?不行,還“須候天氣晴明”。這很好理解,天氣晴朗、明亮,這樣工作時可以看得更清楚?!叭缰筇^,則無聲,稍生則脆。”這說的是煮弦的火候。空氣清新,天空明亮,那心情愉快的制弦工匠又是如何把握煮弦的火候的呢?他們用一種巧妙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用小麥少許同煮,如見麥綻,絲即熟也?!?這個方法不僅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還將一件原本平常的工作變得神秘、浪漫起來:藍天,白云,麥粒兒在“清水鍋子”里緩緩滾動,突然,伴隨著縷縷清香,它們像一朵朵小花,在蔚藍色的天空下綻放開來…… 工業(yè)化取代手工是一種“進步”,但同時也讓我們丟掉了許多寶貴的東西,比如這古樸的神秘與浪漫。比如蠶絲琴弦和現(xiàn)代鋼絲琴弦相比,有著無可替代的音質(zhì),它韻長味厚,蒼古圓潤;像麥粒兒一樣,用它的綻放,提醒我們:要把握住時代的火候,別把自己煮得“太過”。
●責(zé)編/安然(anran01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