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樂
(深圳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施身觀與佛教義理
王樂樂
(深圳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公元前6世紀,佛教在印度創(chuàng)立。其成長過程中受到印度文化傳統(tǒng)尤其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文化的深刻影響。所以,佛教義理中的施身觀應置于印度地位特殊又歷史悠久的施舍傳統(tǒng)中尋找文化淵源,即佛教施舍觀念自我特征的實現(xiàn),首先源于其對于印度文化傳統(tǒng)中施舍觀念的傳承。
葛維鈞的《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施舍觀念及異同》一文,對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施舍觀念進行整理、對比,認為“施舍的觀念在印度由來已久。最初它是(廣義)印度教的重要教義之一。佛教產(chǎn)后以后,繼承了很多印度教的思想,施舍也在其中。后來兩個宗教各自發(fā)展,施舍觀念一直保留著,但是越來越顯出各自的特征?!保?]呂瀓在《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一書中認為,釋迦的“思想帶著對各方面都不走極端的濃厚的中和色彩”,一方面表現(xiàn)在“認為只要樂善好施,即可獲致幸福,升入天堂。這比婆羅門的苦行、祭禮等苛刻條件,要簡便易行多了,所以能受到群眾特別是商人們的歡迎?!保?]
任繼愈在《宗教詞典》中對“布施”一詞進行界定,“布施:梵文dana的意譯。簡稱‘施’。音譯‘檀’、‘檀那’。佛教名詞?!_蜜’之一,名‘檀波羅蜜多’(Danaparamita),意譯‘施度’、‘布施度無極’等。指施與他人以財物、體力和智慧等,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積累功德以至解脫的一種修行辦法?!保?]可見佛教對“施舍”一詞的內在規(guī)定,更多的是從佛教教義的角度,即把它作為一種修行法門來定義,而較少考慮其更廣布的印度文化內涵。
葛維鈞在文中談及佛教的施舍觀念時,主要將佛教經(jīng)典材料置于獨自建構的一個框架下進行討論,即“施舍物、施舍對象、施舍的果報和規(guī)則儀節(jié)禁忌”四個方面。《佛說布施經(jīng)》說布施法有三十七種,此三十七布施法,既談及施舍物,包括“美食、漿飲、衣服、住處、臥具……帛”,又包含了施舍的果報“當?shù)秒x眾嫉妬,人所崇敬;得三業(yè)清凈,四時安隱……得無上正等正覺”,而“依時施;親手施;依教施”等施舍的規(guī)則儀節(jié)在經(jīng)文中也有所體現(xiàn)。
本文談論的“施身觀”中的“身”主要就佛教的施舍物而言。葛維鈞在文中將施舍物分為物質性施舍和非物質性施舍兩類。物質性施舍物包含生活必需品、非必需品、公益事業(yè)、宗教奉獻和非常之施五大類。此處非常之施包括“聚落、城邑、國土、王位、妻子、兒女、頭、目、髓腦、五官、身肉、手足乃至性命等”。而本文所要討論的“施身觀”之“施身”即屬于“非常之施”?!渡?jīng)》卷第五提出“三施”說,“何謂三施?外施、內施、大施,是為三施。衣食珍寶,國土妻子,是為外施。支體骨肉,頭目髓腦,是為內施。四等六度,四諦非常,十二部經(jīng),為眾生說,是為大施?!薄渡?jīng)》中將本文所討論的“施身”放置在“內施”中,并認為“三施具足,乃疾得佛”,即將“施身”視為快速成佛的必經(jīng)途徑之一。梁麗玲在《<雜寶藏經(jīng)>及其故事研究》一書中將形施分為“有形施”和“無形施”兩大類,“有形施指的是施舍自己的財物,即一般所謂的‘財施’……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只有菩薩才有這種難行能行的舍身精神?!保?]可見,這種布施分類方法與《生經(jīng)》的提法是一致的。
對于“施身”這種非常之施,葛維均認為“唯獨那些不合常例的非常之施,特別是其中的肉體之施,可以說僅見于佛教典籍。”“國王、王位、身肉等的索求雖稱‘乞求過量’,它們的施舍為不合常例的非常之施……故事人物施舍之慷慨,之無保留,所欲表達的已不僅是慈悲為懷,更多的是戒絕私欲。非常的施舍成了判別信心貞固與否的考驗?!迸袆e布施的真心,從《尸毗王本生》故事中都能體現(xiàn)出來,天神為了考驗尸毗王的真心,帝釋天和毗首羯摩天分別化身為老鷹和鴿子,鴿子跑到尸毗王處尋求庇護,尸毗王割肉救鴿,最后天神感動,尸毗王身體恢復如初。
“施身”這種非常之施最后要放在佛教的“業(yè)報輪回”思想中進行考察?!皹I(yè),行為之意。梵語原文為karman;通常分身、口、意三方面,故稱三業(yè)……這三者都可分別作為原因,而生起結果。即使說,由身、口、意三者而來的或善或惡的行為,可召感后來的果報?!弊觥皹I(yè)”決定著靈魂轉生的去處和歸宿,佛教認為,人在未解脫達到“涅槃”之時,便在六道輪回中流轉。這種由做“業(yè)”所造成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轉,就要求修道者從業(yè)報輪回的源頭即“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去修行以跳出輪回之圈,成就寂靜涅槃境界。而“施身”這種非常之施剛好在“業(yè)報輪回”的源頭之處,成為修行人快速成道、獲得解脫的一種方便之施。
[1]《華林》編輯委員會編.華林(第3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50.
[2]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
[3]任繼愈.宗教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251.
[4]梁麗玲.雜寶藏經(jīng)及其故事研究[M].臺北:法鼓文化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86.
王樂樂,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