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建平
作者系《玉帛之路》紀錄片制作
2014年7月,我有幸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一同走過“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武威至民樂段考察。聽著專家們的考古故事,漸漸感覺自己穿越到了遠古。走在張掖古硤口的小道上,我似乎看到昔日熙熙攘攘的人群從這里通過,路邊的石磚透露著昔日的繁華。徒步走在夕陽下的四壩遺址,發(fā)現(xiàn)了曾經在教科書上出現(xiàn)的石器。站在東灰山,眺望遠處一大片一大片的玉米地,感覺東灰山的先民離我們很近,我們吃的食物和他們息息相關。還有艾黎的國際主義精神、扁都口的狹長古道,都讓我對這次考察活動越來越感興趣。回來后的日子里,我總是在不經意間去關注搜索與之相關的地方和文化,也常常關注那次考察團的活動以及專家學者們的考察專著和手記。
2015年4月,我加入了四集紀錄片《玉帛之路》的后期創(chuàng)制團隊。拿到文稿,我就被深深吸引。波瀾壯闊的敘事、大西部壯美的風光、史前文明的悠久燦爛、玉文化的深邃,在近6萬字的敘述中一一展現(xiàn)。而解說和畫外音交互的表現(xiàn)形式,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把精力投入到反復閱讀腳本,領會編導創(chuàng)作思想,體會配音解說的意境當中。同時,仔細學習觀看《河西走廊》 《探索發(fā)現(xiàn)》等歷史人文類題材紀錄片,認真揣摩制作手法
和編輯思路,反復與徐永盛編導和團隊成員們交流、溝通,通過學習、體會、感受,進而尋找那種“二次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狀態(tài)。投入制作后,我通過畫面進一步了解了齊家文化、河西走廊、大夏古國、華夏文明,了解了更多關于玉的故事,也越來越崇尚玉文化。
后期編輯制作是技術,更是審美的藝術。在后期制作中,首先,我考慮的是對歷史、文化和腳本的嚴謹和尊重。文稿中提到的每一段歷史、每一個地方和文化,畫面都不能出現(xiàn)表達上的錯誤。這次腳本創(chuàng)作最大的特點,是解說和畫外音配合出現(xiàn)。為了能突出這一特點,在解說時,畫面節(jié)奏稍緩,遠景、大景、特寫、流動等畫面成組表現(xiàn),大量空景和沉穩(wěn)、舒緩的音樂更是表達出歷史文化的久遠與厚重;畫外音的畫面則節(jié)奏稍快,音樂也比較輕松、愉快,更多的表現(xiàn)考察團的行進和行進中的感受。其次,音樂的運用也是費盡心思。制作突出了原創(chuàng)主題曲《蓮花》。在每一集中,我們都根據(jù)文稿的內容和意境,將伴奏和演唱版有機穿插運用。朗朗上口的優(yōu)美旋律更容易使觀眾產生共鳴,加深印象。本次考察活動所到達的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曾出土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這是一種遠古時期特殊的樂器。在240分鐘的片子中,不時會響起塤的旋律。我們特意通過悠揚的塤聲,引導觀眾身臨其境,感受遠古文化的魅力,進而實現(xiàn)與古人的對話。另外,在文稿中一旦出現(xiàn)懸念和疑問時,會出現(xiàn)神秘的音樂或戛然而止的音效,以此來增強節(jié)奏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從紀錄片創(chuàng)制初步完成那一刻起,我一直心存忐忑。因為很多畫面對歷史文化的詮釋和表達還有不準確、欠推敲之處,音樂傳情也有不當之時。當一部作品在制作完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時,不僅要接受溢美之詞,更要用心傾聽鞭策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時刻激勵自己,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制作出更好的作品。
通過《玉帛之路》的制作,我深深明白了:一個志同道合、配合默契的團隊會傳遞出無窮的正能量。君子比德于玉,哪怕再苦再累,我們也會永遠在一起,也會擁有春華秋實般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