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
摘 要:語言學概論課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傳統(tǒng)理論課,自開設以來就備受冷遇。如何使其走出困境,已成為許多語言工作者關心的問題。對此,在教學中采取了革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言學概論;教學;問題;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177-02
語言學概論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理論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語言學,無論就其理論結構而言,還是就其任務之確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學中最先進而且對其他各種科學有重大作用的帶頭學科?!彼裕Z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成果的好壞關系到其他語言類課程的學習。那么怎樣才能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呢?筆者就此問題結合教學經驗,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
(一)教材內容存在諸多問題
1.內容陳舊、封閉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語言學概論教材知識體系相對陳舊,與學生所處時代相距較遠。很多教材長時間沒有修訂,一直使用。即使有些教材發(fā)行了新的版本,似乎更多也只是形式上的更新而已,并未做較為深入的改動。教材內容的滯后、封閉與語言學與時俱進的特點相矛盾。語言學概論研究的對象是語言,語言是社會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語言學在近幾十年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新觀點、新流派層出不窮,衍生出諸多邊緣學科。但這些新的研究成果似乎沒有多少進入到教材當中。
2.內容與現(xiàn)代漢語重復
語言學概論教材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其內容與現(xiàn)代漢語有許多重復之處。以現(xiàn)行最普遍的教材葉蜚聲、徐通鏘的《語言學綱要》(修訂版)為例,全書共九章。包括:導言;第一章語言的功能;第二章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第三章語音和音系;第四章語法;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六章文字和書面語;第七章語言演變與語言分化;第八章語言的接觸;第九章語言系統(tǒng)的發(fā)展。而使用較多的黃伯榮、廖序東的《現(xiàn)代漢語》(增訂五版)一書包括: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語音;第三章文字;第四章詞匯;第五章語法;第六章修辭。因而從形式上不難看出,二者都有涉獵的是“語音”“語法”“文字”,從章目上看無疑是重復的。誠然,兩門課程對語言的分析各有側重,現(xiàn)代漢語屬于專語語言學,研究對象是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語言學概論屬于普通語言學,研究對象是所有語言。但因語言學概論中分析舉例時較多涉及漢語,所以在一些知識方面還是給人以一種相同的感覺。
3.語料單調、單薄
雖然語言學概論是以所有語言為研究對象,理論上講,教材中所涉及語料也應是“百花齊放”,但實際上卻是漢語“一枝獨秀”唱“主角”,英語與其他語言“客串”,這樣的組合必然會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學習的興趣下降,加之很多理論只是用這樣的一兩個例子一筆而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未能深入。
(二)教學方法單一
一直以來,語言學概論的課堂上基本上是老師講、學生記的模式,一次課下來,往往是老師口干舌燥,學生頭昏手麻,大量的理論灌輸讓學生難以消化,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雖然課程的理論性要求老師進行系統(tǒng)講授,幫助學生構建語言理論體系,但這樣的形式卻也嚴重挫傷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不能提高他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同時也更加重了他們對這門課的“無用論”認識。
(三)教學評價與課程性質相悖
目前一般高校采用的考核形式通常是平時成績加期末成績的形式。即平時成績占30%,包括出勤、課堂表現(xiàn)和課后作業(yè);期末成績占70%,采取閉卷筆試形式,主要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情況。很顯然,這種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會受到很多學生的“歡迎”,因為所考內容無非是一些通過考前突擊復習便可得分的“死知識”,根本不需要在平時花費多少精力,便可應對考試。這樣的結果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
二、語言學概論教學改革嘗試
(一)整合和革新教學內容
1.補充新知識
對于教材內容陳舊的問題,一線教師不能將責任完全歸咎于編著者,一方面教材不可能隨時更新,對其內容不能過于嚴苛;另一方面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完美無缺,教材畢竟只是作為教學的一個參考,面向理論上相同的一類學生,教學是一個因材施教的過程,所以應在擇“優(yōu)”選擇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進行符合學生基礎的革新與補充。可以在教學中補充語言學研究相對成熟的成果,如當代語言學呈現(xiàn)的語言學的一些交叉學科的介紹,像心理語言學、公關語言學、民俗語言學等,這些學科內容相對難度不大,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容易,與學生的生活也較為相近,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從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學的功用;同時,還應加強對中國語言學發(fā)展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母語的發(fā)展。
2.正確處理與現(xiàn)代漢語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
語言學概論和現(xiàn)代漢語受制于學科性質關系,在內容的編排上,必然會呈現(xiàn)相同的部分,這是無法避免的。也不能生硬地告訴學生這兩門課是不一樣的,學生自然是沒有能力判斷的。那么這個“區(qū)別教學”的重擔就落在了講授的老師身上,需幫助學生建立不同的知識體系。語言學概論和現(xiàn)代漢語重復的地方主要是關于語言的結構方面,即語音、詞匯、語法。對此,可采取如下方法:一是講授側重點、角度有別。講授現(xiàn)代漢語此部分時,可側重對其基本知識的介紹;而在語言學概論的課堂上,可側重理論知識或從知識的廣度上加以補充講授。二是簡化、壓縮部分內容。語言學概論作為后續(xù)課程,可對先行相似的現(xiàn)代漢語知識進行簡單梳理,這樣既幫助學生回憶已學知識,為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奠定基礎,又不會讓學生心生厭倦之感。
(二)多種教學方法并行
1.啟發(fā)式教學
理論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讓他們融入思考之中。如在講到符號時,我們先問:“每次老師進入教室后都沒有馬上上課,為什么呢?”有學生回答:“在等待鈴聲?!崩^續(xù)追問,“那么這個鈴聲一定是現(xiàn)在所聽到的這種嗎?可以用其他的聲音嗎?大家在初中、高中上課時聽到的鈴聲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開始回答。我們繼續(xù)舉例,讓學生看記分冊,問:“你們出席和缺席,老師都是怎么標注的?”大家回答:“對號和錯號?!痹賳枺骸斑€可以有其他的形式嗎?”學生說出了很多老師在記分冊上的不同標法。我們趁熱打鐵,引出符號的含義和特點,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2.語料教學
在闡述語言現(xiàn)象和理論時,可以用豐富的語料將其化解。選取語料時我們要注意三點原則:多樣性、時代性和趣味性。多樣性要求我們除了漢語和英語之外,可以補充漢語方言的例子,或是向外語教研室的同事請教一些日語、韓語、俄語的例子,因為這幾種語言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觸,尤其是日韓劇的熱播,更是讓很多學生都能說上兩句日語、韓語。這樣一來,學生也會覺得語言學離自己很近,理解起來也會容易些。時代性要求我們選取語料要盡量新穎,與時俱進。相對于前兩個要求而言,趣味性則屬更高層次上的要求,如果所選語料能夠兼顧到此點,那么無疑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平時留心觀察和收集,因為語言就蘊含于言語之中,小品、相聲、廣告、笑話等都是我們汲取語料的豐富源泉。
3.文化滲透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語言學概論課堂上,我們應適當進行文化滲透,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另一面,感受到語言的民族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如當講到漢語語音特點時,首先讓學生回憶在現(xiàn)代漢語課堂上所學的語音知識,然后又與日語語音面貌進行了對比,之后上升到背后的文化內涵分析,即漢語音節(jié)的聲韻配合,平仄相對等特點,應與古代“陰陽觀”有關。而日語輔音在前、元音在后的形式則與其內斂式的思維有關。這樣的分析過后,學生有了知其所以然的收獲,也不會覺得語言學是在吃現(xiàn)代漢語的“剩飯”,對知識的理解也上升到了理論深度。
(三)圍繞考核學生實踐能力調整教學評價
如前所述,傳統(tǒng)的考核模式即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這樣的比例分配與考核內容有一定的弊端。應增加平時考核比重,并在平時和期末的考核中注重對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檢測。如平時成績可占60%,期末成績40%。在平時的考核中可安排課堂討論、課程小論文、社會語言調查等。如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選擇一些難度不大的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調查校園流行語,調查店名用字,調查網(wǎng)絡用語,調查方言等等,讓他們形成一個調查報告,寫出自己的分析,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與討論,再由老師進行點評。在此之后,老師可以下載一些與題目相關的比較成形、理論深度適中的論文,讓學生研讀,學習他人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角度。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為將來撰寫畢業(yè)論文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對于期末考核,我們應本著“客觀題量大,主觀題質精”的原則進行設置。既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又要兼顧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考查。對于主觀題,可以從歷年各高校的語言學概論的考研試題中選擇難度適中的題目,如選取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考研試題:某君去花圈店為病逝的親人預訂花圈。事后花圈店老板恭恭敬敬地把他送到門口并連聲說:“謝謝,走好,有空常來!”這道題要求用所學理論進行分析,這道試題難度不大,學生能夠結合所學予以解答。這樣的題目,也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語言學的功用。
參考文獻:
[1]段益民.高?!墩Z言學概論》教學芻議[J].廣東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3).
[2]羅耀華,柳春燕.《語言學概論》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嘗試[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3]彭澤潤,陳長旭,吳葵.“語言學概論”和“現(xiàn)代漢語”課程教學協(xié)調改革研究[J].云夢學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