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榮定 何 立 赫榮喬
(1.成都大學(xué) 美術(shù)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106;2.中國科學(xué)院 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魚鳧田于湔山"及其可能的地域
赫榮定1何 立1赫榮喬2
(1.成都大學(xué) 美術(shù)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106;2.中國科學(xué)院 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湔山是魚鳧、杜宇等數(shù)代古蜀王朝狩獵、種植、生產(chǎn)的重要地域,是政治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常璩(東晉291-361年)著《華陽國志》描述的“魚鳧田于湔山”的緣故和地域今天依然不十分清晰。筆者通過實地調(diào)研文獻分析認為,“魚鳧田于湔山”有其特殊的歷史緣故和地理位置。古蜀王國時期,王權(quán)更替,執(zhí)行"禪而不傳"的權(quán)利交接方式。從魚鳧到杜宇、再到開明王,事實上是“禪天下而授賢,退而養(yǎng)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唐虞之道》第27號簡)。就蜀王個體而言,不可能活數(shù)百歲,無論蠶叢、柏 、魚鳧還是杜宇,都可能采取“轉(zhuǎn)世"方式延續(xù)其王和神權(quán),故才能“皆神化而不死"。周武王伐紂成功,在建立西周之際,下詔蜀國 “天降杜宇”,魚鳧被迫禪讓王位,因此,“田于湔山”應(yīng)發(fā)生在魚鳧王失去王位之后。另一方面,由于失去了王位,“魚鳧田于湔山"的活動范圍相對狹小?!疤镉阡丈健钡挠邢尬恢?,可能在當(dāng)今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鎮(zhèn)、小魚洞鎮(zhèn),包括通濟鎮(zhèn)等周邊一帶。
古蜀王國;魚鳧;湔山;杜宇;地理位置;周武王
從出土文物所體現(xiàn)的文化崇拜以及三星堆博物館公布的數(shù)據(jù)來看,“三星堆"的歷史年代至少覆蓋了整個魚鳧王時期[1]。因此,三星堆是魚鳧都城的可能性較大[2]?!棒~鳧田于湔山"有其深層次的含義:一種情況是,“田于湔山"在魚鳧成為蜀王之前,蓄勢待發(fā),而后進入成都平原;另一種情況是,“田于湔山”是魚鳧王退隱湔山,代表魚鳧王國的沒落。
明代鄭樸輯漢揚雄《蜀王本紀(jì)》[3]:“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名曰柏 ,后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shù)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從公元前1045年杜宇接替魚鳧王,至公元前666年,禪位于鱉令(開明王),杜宇王歷時379年,符合“數(shù)百歲"的概念。
夏商時期,魚鳧率領(lǐng)蜀人從岷江河谷盆地、汶山腹地東遷至廣漢平原,成為古蜀王,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蠶叢、魚鳧、杜宇王各自不可能活數(shù)百歲。他們或是一個朝代的名稱,但如果是一個朝代,其政權(quán)的更替只能是父傳子,并有各自的稱謂和年號,這顯然不符合那個時代“禪而不傳"的權(quán)利交接方式。從魚鳧到杜宇,再到開明王,事實上都是效仿堯舜“禪天下而授賢,退而養(yǎng)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唐虞之道》第27號簡)。而禪位的,何來一王數(shù)百歲呢?筆者認為:那個時代,無論是蠶叢、柏 、魚鳧還是杜宇,均可采取“轉(zhuǎn)世"方式延續(xù)其王權(quán),才能“皆神化而不死"。由于“轉(zhuǎn)世"有嚴格條件,也就避免了為爭王位而發(fā)生暴力流血事件,乃至氏族分裂。由于政權(quán)交接“禪位"人選的舉薦和競爭性,容易引發(fā)爭權(quán)奪位所造成社稷巨大災(zāi)難。因此,
魚鳧王晚期(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11年正月甲子日清晨,周武王姬發(fā)以西周部落為主,聯(lián)合了其周邊諸侯,包括巴蜀地區(qū)的八國,《尚書·牧誓》[4]載:“及庸、蜀、羌、 (茅)、微、盧、彭、濮人”,《華陽國志·巴志》[5]中所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起兵反商王帝辛(殷紂王),滅了商朝。
在周武王的號召和率領(lǐng)下,古蜀國參加了“伐紂"的戰(zhàn)爭。古蜀國軍隊是伐紂聯(lián)軍中最具戰(zhàn)斗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商朝的重要力量和急先鋒。魚鳧王派杜宇為大將軍,率領(lǐng)蜀國軍隊,參與周武王為統(tǒng)帥的聯(lián)軍,英勇奮戰(zhàn),搗毀了殷紂王的都城朝歌。當(dāng)時,古蜀人對“伐紂”的支持深入民眾的內(nèi)心。四川方言中至今流傳著“死瘟商"的說法,譴責(zé)那些作惡“找死”的人。極有可能是當(dāng)年蜀國,參與滅殷商的口號。因此,數(shù)千年流傳下來的地方語言,作為語言的“活化石",可見“口碑”的力量,是古蜀國軍隊參加推翻商朝的語言證據(jù)。
在伐紂過程中,盡管魚鳧王對周武王表現(xiàn)默契,且派杜宇率領(lǐng)蜀軍,支援周武王討伐殷紂王,但“伐紂"成功,西周立國時,作為開國周天子姬發(fā),無論從管理國家的理念,還是內(nèi)心的政治警覺,都不會容忍地方諸侯王的獨立。商朝末期,政治腐敗,殷紂王對地方諸侯處于失控狀態(tài),再加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地理狀況,造成蜀國等諸侯國的政治、經(jīng)濟、特別是文化相對獨立。從三星堆、金沙代表的文化特點來看,具有形成中華文化多元組成的另一“元”的特色。因此,當(dāng)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后,削弱地方諸侯王的政治實力,就成為治理國家的要務(wù)之一。
一方面,周武王要統(tǒng)一天下,要讓包括蜀國在內(nèi)的諸侯國,融入西周的懷抱,就必然會重新進行組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另一方面,蜀軍首領(lǐng)杜宇,跟隨周武王“伐紂"忠心耿耿,戰(zhàn)功累累。因此,周天子下旨?!疤旖刀庞?取代魚鳧王,也使得蜀國自然成為了周朝的諸侯國,順手解決了蜀國在殷商末期相對獨立的問題,“天降杜宇"也就成為必然,這也是魚鳧王必然遭到取締,不可能繼續(xù)成為周朝蜀國諸侯王的原因。
公元前1045年,周天子為獎賞蜀軍的功勞,冊封蜀軍首領(lǐng)杜宇為蜀王。揚雄《蜀記》[6]說:“杜宇自天而降,號曰天隳(huī)。"“隳”者,古通“墮”,墜落也。杜宇身領(lǐng)周天子圣詣,擁雄兵悍將,凱旋回蜀,兵臨蜀王都城三星堆城下,拜見魚鳧王。
從邏輯上推測,杜宇回到都城之前,首先需要在周天子使者的幫助下,控制魚鳧王及其手下的關(guān)鍵政治和軍事力量,做到能夠在王位更替時,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周天子所派的大臣與魚鳧王談判,宣告周天子“天降杜宇"的旨意。
然而,杜宇畢竟是魚鳧王的部下,是魚鳧授予杜宇蜀國大將軍的稱號,才有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機會。杜宇回到蜀國,絕不愿意讓蜀國人指責(zé)自己“忘恩負義"。奴隸社會,忠孝為大,對于接替魚鳧的王位,杜宇理當(dāng)表現(xiàn)對魚鳧王的忠誠,而不會直接提出讓魚鳧禪位。為了穩(wěn)住蜀國各方面的政治力量,武王使者暗示魚鳧“禪讓"王位(主動“辭職",解甲歸田,即田于湔山),是當(dāng)時解決蜀王更替的最佳方式。在各方面的強大壓力下,魚鳧王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能力,而不得不禪位。
荊門郭店一號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儒家著作《唐虞之道》說“君權(quán)神授,天人合一",開篇即曰:“唐虞之道,禪而不傳",指堯舜時期的王權(quán)更替最核心的問題是“禪讓",而不是傳子?!岸U也者,上德授賢之也”,是“天下為公"而非“天下為家"。出土的《唐虞之道》第27號簡說:“禪天下而授賢,退而養(yǎng)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弗利",不趨利也。一方面,這個時期的王權(quán)更替是禪位,先王禪位后是“退養(yǎng)"而不是誅殺。另一方面,如果杜宇倚仗周天子的圣旨以及自己掌握的軍事力量,武力取而代之,魚鳧就不可能“田于湔山”,去世后還被允許立祠紀(jì)念了。因此,末代魚鳧王被迫禪位,而退隱而“田于湔山"。
迫使魚鳧“主動辭職"禪讓王位后,為了維持穩(wěn)定、安撫魚鳧及其政治力量,杜宇給予魚鳧“田于湔山"可觀的地域。一方面,魚鳧禪位后到湔山,狩獵、種田、生產(chǎn)、生活。另一方面,魚鳧及其追隨者的一言一行必然受到杜宇王的監(jiān)控,因此,筆者認為:魚鳧“田于湔山"的范圍也不會過于廣闊。當(dāng)魚鳧“忽得仙道"即(不知何故)突然去世,其政治勢力被分化瓦解,湔山自然就回到了杜宇王的實際控制之下。
盡管是王位禪讓,但人治王朝效忠為大。其政權(quán)的更替,總是要減少甚至消除前朝的影響。瓦解前朝的政治勢力,包括對前朝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進行清理,統(tǒng)一崇拜信仰,樹立新王權(quán)威。
杜宇王的新都城金沙出土了魚鳧王的金冠,顯示杜宇繼承了魚鳧的蜀王之位。以杜宇為首的古蜀王國開啟了新紀(jì)元。在“移治郫邑"時,魚鳧王的黃金權(quán)(魔)杖,包括其青銅神人像、神樹、圣鳥、崇拜的眼睛等,連同魚鳧王的都城,一道被祭祀殉葬,焚毀,埋葬于三星堆[7]。不難看出,這是對魚鳧文化和精神制品的銷毀。王位(金冠)可以繼承,但魔法(金魔杖)必須銷毀。這是當(dāng)時塑造新蜀王的神威和宣言。
關(guān)于“蜀人思之,為立祠于湔"。筆者認為,魚鳧的存在,對杜宇王國來說,是不穩(wěn)定因素,魚鳧的死因撲朔迷離。為了穩(wěn)定社稷,魚鳧去世后,杜宇必然要為其立祠紀(jì)念。然而,立祠于湔山是最佳地理位置的選擇,既遠離成都平原,不影響杜宇王國的政治穩(wěn)定,又尊重了魚鳧作為先王的地位。
圖1 《說文解字》卷十一解“湔"字(光緒三年成都尊經(jīng)書院出版、金壇段玉裁注本)
為了探究魚鳧田于湔山的地理位置,讓我們先討論一些基本概念?!墩f文解字》[8]卷十一(如:圖1。光緒三年成都尊經(jīng)書院出版、金壇段玉裁注本)解“湔"字:“湔水出蜀郡綿 玉壘山,東南入江",注釋說:“玉壘山湔水所出,東南至江陽入江"。指發(fā)源于玉壘山的湔水流到江陽(現(xiàn)瀘州)入長江,即現(xiàn)今沱江在瀘州市匯入長江。今天雖已經(jīng)沒有綿 道的行政區(qū)劃,湔江源頭的玉壘山也不再屬汶川縣(原綿 道)所轄,從玉壘山主峰“三口鍋”,到今汶川縣綿 鎮(zhèn)直線距離只有26.3公里,符合“湔水出蜀郡綿 玉壘山"之說?!颁?字原意為水流的前鋒,洪水的前鋒更有沖擊力,有沖洗之意。這里提到的湔水與彭州湔江的情況相符。
湔水,今之彭州湔江。湔水與湔山相輔相存,為沱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湔江一源于汶山(龍門山)太子城峰西南,玉壘山支脈的紅龍池(海拔4,020米),另一源在其東北的乾龍池(海拔4 360-4 380米),流域面積2 057.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部分1 430平方公里,山區(qū)集雨面積627.3平方公里??傞L度約128公里,關(guān)口以上為山區(qū),河長71公里,縣(彭州)境內(nèi)長約90公里。從源至出境落差達3 475米。關(guān)口水文站23年(1958-1981)實測:平均流量為26.3立方米/秒,年水量8.29億立方米,年徑流深1 323.4毫米。最大洪水量為4 490立方米/秒(1978年9月1日),最小洪水量為273立方米/秒(1982年9月2日),最小流量僅2.11立方米/秒(1978年2月13日)。水文物征是洪峰高,洪水量大,易漲易落,推移質(zhì)多,對河床下切和旁蝕的破壞力大,其支溝的溯源侵蝕也強烈。自關(guān)口出山流入平原至金堂趙鎮(zhèn)入沱江[9]。
河流名稱相同,在中國并不少見。汶山(龍門山)有兩條江都名叫“湔江",一條是彭州境內(nèi)的湔江,另一條是北川境內(nèi)的湔江,位于汶山的最北端、北川縣境內(nèi)[10]。江水流到北川曲山鎮(zhèn)曲山關(guān)(圖2),有兩個180°大折返,江流峽谷兩座山如兩道墻劍鋒相對,回折成一個曲折的“Z"字形,在約900米的直線寬度內(nèi),南北兩道山、三道江,形成天然關(guān)隘。古時在這里設(shè)“曲山關(guān)"。北川湔江與彭州湔江同樣因水量充沛、落差大而水流洶涌澎湃,水頭前鋒沖洗山川河道,將北川這條江用“湔江"來命名尤其有道理。
圖2 曲山關(guān)圖(陳皎如繪)(摘自清代道光年版《石泉縣志》,石泉縣乃古北川縣名)
《曲山關(guān)記》云:“曲山關(guān)在縣(古石泉縣今北川禹里鄉(xiāng))南五十里,兩山環(huán)抱一水,曲繞至三四層折,……謂為石紐禹穴(大禹故鄉(xiāng))水口。風(fēng)殺外障、內(nèi)聚岷番?!浞甯呷朐齐H,道路崎嶇如羊腸,危巖臨河,偈通(郵差)與馬不可旋折,盤曲下上而至山坳(山頂?shù)钠海O(shè)關(guān)扼險,萬夫莫開……"
《北川縣志》[11](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石印本)“湔江流域"條,(西北白草河、青片河二河合流以下)“湔江辨"中說:“地理志(說)綿 縣有玉壘山,湔水出焉……北川湔水去玉壘三百余里,中隔大山,(與北川湔江)風(fēng)馬牛不相及,而謂(湔江)出于玉壘,謬矣!"1932年版北川縣志也明確闡述了北川湔江與“湔水出玉壘"和“湔山"無關(guān)。
根據(jù)西漢地圖(圖3)載,現(xiàn)在北川湔江匯江之上分別叫“神溪河"與“永平河"。兩河在禹里鄉(xiāng)(古石泉縣)匯合之后叫“石蜜溪"和“石板河",再往下匯入“涪水"(現(xiàn)涪江)。彭州玉壘山和湔江的位置已經(jīng)在地圖中明確標(biāo)出“玉壘山"和“湔水",而宋代地圖中仍是這樣的名稱,北川這條江時至宋代一直都沒有被命名為“湔江”。
圖3 前漢地圖與宋代地圖(上圖為宋代地圖、下圖為西漢地圖)
筆者實地考察北川湔江流域,上至禹里鄉(xiāng)以上的青片河與白草河,含明代軍事要塞永平堡遺址,下至北川新縣城,咨詢當(dāng)?shù)卦【用癖贝ㄤ战嚓P(guān)問題時,他們都將“湔"字發(fā)音為“jiǎn",與“戩"或“簡”字同音。不由得聯(lián)想到當(dāng)?shù)孛耖g流傳“二郎神楊戩擒孽龍"的故事。二郎神楊戩擒孽龍于此江,以致曲山關(guān)“Z"字形回折的山與江,薄薄的山脊如龍尾形而叫“龍尾山",托塔李天王前來助陣擂鼓的地方叫擂鼓鎮(zhèn)。從訓(xùn)詁學(xué)的角度來看,可能歷史上為紀(jì)念這一事件,稱這條江為“戩江"。同時,天王李靖、二郎神楊戩在歷史上很可能確有其人,他們也正好是武王伐紂(公元前1046年魚鳧古王派蜀國軍隊參加伐紂)同時代,此時也是古蜀王國的魚鳧至杜宇時期,楊戩應(yīng)為古蜀國的將軍。
湔與澗字型相似、發(fā)音相近,但字意不同。澗,山夾水也,于澗之中[12]。湔,洗濯也、除去(罪過/恥辱/仇恨等)等含義。古蜀王國經(jīng)歷了多次災(zāi)難,至少兩次開國(見《蜀道難》李白詩),最終被秦所滅(B.C.316年)。湔山作為古蜀王國的發(fā)源地和根據(jù)地,是否當(dāng)時把湔江當(dāng)作“圣江",用江水洗濯"罪過"或恥辱等,就不得而知了。另一方面,蜀王貴族在王朝沒落時,往往向湔山轉(zhuǎn)移,如杜宇、十二世開明王、蘆子霸王的傅相與太子等[13]。湔水是否有洗去“罪責(zé)"、“恥辱"等的含義,有待進一步考證。
湔山與湔江相輔相存,從地理環(huán)境來看,湔山是龍門山斷裂帶地貌和地形構(gòu)架,由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的成都平原,到海拔4 000-5 000米凸起的青藏高原連接地帶,湔江從中部由西北向東南川流而過。廣義來說,“湔山"包括整個汶山[14]、從都江堰的寶瓶口到北川縣曲山鎮(zhèn)都可稱為湔山,但魚鳧主要種田的地域湔山,位于汶山腹地(圖4),面對成都大平原,背負汶山呈南北走向,北面與光光山支脈接壤,南面沿起成都大平原,西面是都江堰市發(fā)源于光光山南麓的白沙河河谷,東北面是彭州市的湔江河谷通濟鎮(zhèn)的天臺山,北起彭州市白鹿鎮(zhèn)的白鹿山(古稱漓沅山),高程海拔:1 317米(北緯:31°13′15.34″,東經(jīng):103°56′36.42″),南至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今寶瓶口,高程海拔:734米)。湔山長約39公里、最寬處約16公里。最高峰“尖山"(湔山)高程海拔1 700米(北緯:31°08′04.56″,東經(jīng):103°42′15.88″)位于彭州市磁峰鎮(zhèn)與都江堰市虹口鎮(zhèn)接壤的湔山山脊上。尖山的“尖"字與湔山的“湔"字同音,按訓(xùn)詁學(xué)的原理,發(fā)音一樣而只是隨著年代變遷,不同時期有可能使用別的同音字來替代是正常的,就如彭州“磁峰"鎮(zhèn)這個地名,曾經(jīng)被寫作“慈豐"或“磁豐"。
圖4 湔山區(qū)域圖
平均海拔4 000米的汶山山脊,呈天然屏障,隔絕了青藏高原的寒冷氣流,形成了溫暖濕潤的盆地氣候。根據(jù)1959-1979年20年間氣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湔山地區(qū)的磁峰、新興[15]和龍門山等鎮(zhèn)區(qū)域,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降雨量1 314.5mm,年平均日照1 188.4小時,日照百分率為27%。溫濕中低山勢的湔山與湔江河谷地區(qū),田地大部分在海拔700-900米之間,是農(nóng)作物兩熟適應(yīng)和次適區(qū)[16]。
圖5 玉壘山主峰:“三口鍋”,海拔:4 072米(攝影:何立)
玉壘山屬于湔山的一部分。玉壘山是汶山茂縣境內(nèi)的九頂山、什邡市境內(nèi)的瑩華支脈、彭州境內(nèi)的玉壘支脈和光光山支脈,一直延伸到都江堰的寶瓶口,古時被稱為“玉壘山"?,F(xiàn)代在這條山脈上,仍有“玉壘"之稱,一是地處彭州境內(nèi)的玉壘山(主峰“三口鍋",海拔:4 072米,三個山峰如三口扣著的鐵鍋。如:圖5、圖6)。二是都江堰以玉壘名稱而設(shè)的“玉壘關(guān)"??偟恼f來,玉壘山屬于湔山的一部分。
圖6 從成都市中區(qū)的四川大學(xué)華西壩,看汶山諸山峰(攝影:何立)
“魚鳧田于湔山"(《華陽國志》)的前提,是湔山適合種田,也是漁獵的好地方,并且在汶山的腹地?!疤?字《說文解字》[8]說:“田,陳也,樹谷曰田。"“樹谷曰田。種菜曰圃。樹果曰園。"《周禮·天官·大宰》:“九谷"即:黍,稷,稻,粱,麻,大豆,小豆,小麥,也。魚鳧田于湔山是種糧食。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對“田"就有了明確的界定(圖7)。
圖7 中國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jì))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中就已經(jīng)有了“田"字
彭州關(guān)口內(nèi)的湔江河谷,有大量的沖積平原田地(圖8),從湔江上游的沙金河中段、龍門山鎮(zhèn)的賀家坪(海拔約:1 100米,北緯:31°16′15.41″,東經(jīng):103°49′39.13″)起,到湔江出山口的關(guān)口(海拔約:750米,北緯:310°04′53.05″,東經(jīng):103°51′03.27″),全長29.58公里,有沖積平原和臺地成熟良田共計約37 000余畝。其中:止馬壩約2 970畝;海窩子約4 500畝;通濟鎮(zhèn)平原約15 852畝;小魚洞[17]約2 055畝;國坪與小魚洞上游約1 858畝;龍門山鎮(zhèn)三和坪約2 000畝;連蓋坪約1 665畝;湔江支流白鹿河的思文場約1 638畝和部分成片的較大田地。
圖8
圖9 彭州磁峰鎮(zhèn)湔山上環(huán)坡地與水田
湔山耕地主要分布在湔山陽山一面坡上(圖9),上環(huán)田地的平均海拔約900米,下環(huán)的丘陵坡度耕地,平均海拔約800米。坐西北、朝東南,按現(xiàn)代的耕作情況來看,有耕地約25 500余畝,再加上與磁峰相同、均在湔山這面坡上的新興鎮(zhèn),耕地10 930畝,和都江堰市的向峨鄉(xiāng)的耕地12 341畝,湔山的耕地面積可達48 700余畝,其中,海拔平均900米地區(qū)的水田約8 300余畝,其他為坡度耕地,加上湔江河谷田地37 000余畝和天臺山上的38 000余畝,可耕田地總面積可達到123 700余畝,是汶山腹地中最集中的田地。
“魚鳧田于湔山"的位置,應(yīng)該在現(xiàn)彭州市的湔江流域,包括小魚洞與磁峰鎮(zhèn)一帶。魚鳧禪讓王位,歸隱湔山,作為隱退的王,應(yīng)該獲得可觀的土地,從而得到厚養(yǎng)。
肩負周天子之命,接受王位的杜宇,也應(yīng)該給予魚鳧在湔山一方可觀的水土。但魚鳧攜帶家眷和余部等,到了湔山之后,與當(dāng)?shù)孛癖娨黄穑M行狩獵、耕種、生產(chǎn),其活動范圍可能就不是整個湔山地域了,而是范圍有限。筆者認為,“田于湔山"的位置,主要是在現(xiàn)今磁峰鎮(zhèn)一帶。
磁峰是古蜀國重要發(fā)源地之一,4 500年前謂湔氐或郫邑,亦稱小郫;秦漢時期謂湔氐道;蜀漢(三國至兩晉)謂湔縣;隋至元為金城鄉(xiāng);明代謂慈豐(峰);乾隆十六年稱磁峰或普照寺,乾隆五十年,轄屬磁峰西鄉(xiāng)鹿坪里,清光緒始稱磁峰鄉(xiāng)。至20世紀(jì)70年代磁峰鎮(zhèn)仍有用“陴”字命名的企業(yè),如:煤礦叫“陴煤”、水泥廠叫“陴水”。隋、唐、宋時期盛產(chǎn)白瓷,瓷業(yè)豐盛(古“瓷"通“磁",古“豐"通“峰"),因后有高峰山(湔山),故名磁峰。
磁峰煤炭資源十分豐富,早于秦漢就在開采,至公元1986年發(fā)展到108個煤礦,因瓷土(當(dāng)?shù)厝朔Q為“白善泥”)和煤炭資源的極大豐富,才有著名的宋代“磁峰窯"白瓷。石灰礦資源更為豐富,主要分布在皇城、涌華上半山與滴水村,可采儲量425億立方米。其他礦藏資源有銀、鐵、錫、鋁、石英沙、硅沙、方解石、天燃氣等,還有含鍺、鍶等二十多種微量原素的礦泉水等。
就磁峰鎮(zhèn)的糧食年產(chǎn)量看,據(jù)“成都市政府信息公開網(wǎng)"(www.chengdu.gov.cn)磁峰鎮(zhèn)頁2012年12月報導(dǎo):磁峰鎮(zhèn)實際耕地面積11 308畝(大量耕地撂荒、退耕還林后的耕地面積),2011年糧食總產(chǎn)量:6 219 400公斤,其中:大春水稻1 837 000公斤、玉米2 686 200公斤,小春小麥、土豆1 260 000公斤,其他雜糧436 200公斤。這個數(shù)據(jù)不含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耕地和湔江河谷田地的糧食產(chǎn)量。
“禪讓”也有“解甲歸田”的含義,杜宇王登基,給予先王魚鳧萬畝以上的田地,也理在其中。就算是“魚鳧田于湔山"時期,開墾出來的田地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大的面積、糧食產(chǎn)量也較低的情況下,加之豐富的自然資源,養(yǎng)活魚鳧封地的“民”和跟隨者、族人也綽綽有余了。當(dāng)然,隨魚鳧歸隱的“民”、族人究竟有多少人,就無法考證了。
史學(xué)家任乃強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18]一書中說:“老熊坪這座山,即是《華陽國志》說的‘魚鳧田于湔山,忽得仙道'的湔山?!保?7頁)(注:老熊坪在都江堰市虹口鎮(zhèn)與彭州磁峰鎮(zhèn)接壤交界的尖山(湔山)山脊上)又說:“白沙、紫坪、與灌縣城東的蒲陽、白果、向峨、寬河壩、木瓜園等高丘河源的耕地,與虹口區(qū)皆當(dāng)屬于湔山范圍(魚鳧氏開辟之地)。"也證實了湔山的范圍。
湔山有幾道出口,湔江流域的關(guān)口、磁峰鎮(zhèn)寬河壩向西的濮陽鎮(zhèn)、朔白鹿河上游去石亭江、翻越汶山等。這對于一個政權(quán)的維持來說,具有極佳的地理位置。
經(jīng)筆者考察,在湔山上環(huán)“觀景臺"以及“5·12"的地質(zhì)觀察點,可以完全鳥瞰整個磁峰地區(qū),包括海窩子、河壩等地區(qū),以及遠觀關(guān)口丹景山、濮陽鎮(zhèn)和成都平原,可以非常方便監(jiān)控魚鳧王的所作所為。
本文概要地分析了魚鳧為何“田于湔山"的時間、緣由、地域。杜宇手持圣旨,肩負周天子之命,帶領(lǐng)雄兵悍將回到蜀國,取代魚鳧建立新王國?!疤旖刀庞睢睆闹袊糯酥握?quán)交接的合法性來說,在政治上完全站得住腳。魚鳧被迫將王權(quán)禪位杜宇,退隱而“田于湔山"。為了王朝的穩(wěn)定,同時也為了防止先王魚鳧殘余勢力發(fā)生變故,“田于湔山"的地域有限,可能在現(xiàn)今的磁峰鎮(zhèn)、小魚洞及其周邊地區(qū),其理由和根據(jù)如下:
由于湔山是古蜀王國的發(fā)祥之地[19],蜀王貴族在王朝沒落時,往往向湔山轉(zhuǎn)移,如杜宇、十二世開明王、蘆子霸王的傅相與太子等。因此,魚鳧王禪位之后,極有可能回歸湔山。
位于磁峰與虹口接壤湔山山脊,被當(dāng)?shù)孛癖娍谡Z稱為“尖山",應(yīng)是古蜀汶山的“湔山",“尖"與“湔"同音,按訓(xùn)詁學(xué)的原理,發(fā)音一樣而只是隨著年代變遷,不同時期有可能使用別的同音字來替代是正常的。提示"魚鳧田于湔山"該地理位置可能是湔山主峰。
因杜宇領(lǐng)魚鳧王之命率蜀國軍隊,隨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有功,成為周天子的有功之臣,獲得周天子的信任,被封為新蜀王派回蜀國,迫使魚鳧禪位,而“田于湔山"。
北川湔江與湔水無關(guān),從而與“魚鳧田于湔山"無關(guān),暗示“田于湔山"的地域至少沒有涉及北川等地。
磁峰鎮(zhèn)實際耕地面積11 308畝(大量耕地撂荒、退耕還林后的耕地面積),2011年糧食總產(chǎn)量6 219 400公斤。如果加上湔山上其他鄉(xiāng)鎮(zhèn)和湔江河谷田地糧食產(chǎn)量,就算是“魚鳧田于湔山”時期,田地沒有開墾到這么大的面積、糧食產(chǎn)量很低的情況下,也足以養(yǎng)活當(dāng)時“田于湔山"魚鳧封地的“民”及族人和殘部,使魚鳧能夠接受禪讓后的立足條件。
:
[1]HE Rongding,HE Rongqiao.What did the Bronze Eyelike Prism Tell us?[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4,57(4).
[2]赫榮定,赫榮喬.另類青銅[J].中華遺產(chǎn),2007(7).
[3][5][13]常璩.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三·蜀志·東晉(291-361)[M].任乃強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李民,王健.十三經(jīng)譯注·尚書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明】曹學(xué) 亻全.蜀中廣記· 卷三[A]//【漢】揚雄.蜀記(1573-164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李春麗,赫榮喬.三星堆青銅文明礦物資源的探索[J].科學(xué)中國人,2008(2).
[8]段玉裁注.說文解字[M].光緒三年成都尊經(jīng)書院出版,A.D.1878.
[9][16]四川省彭縣志編纂委員會.彭縣志[M].1985.
[10][14]赫榮定,楊楊,赫英航,等.古蜀汶山考[J].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6).
[11]楊均衡,等.北川縣志[M].民國二十一年石印本,1932.
[12][15][19]赫榮定,陳晨,赫榮喬.海窩子:行將淹沒的古蜀文明源頭[J].中華遺產(chǎn),2007(8).
[17]赫榮定,赫榮喬,赫英航.小魚洞的昨天與今天——追尋“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源頭之二[J].中華遺產(chǎn),2007(10).
[18]任乃強.四川上古史新探[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Where and Why Yu Fu Fielded in Jian Mountain
HE Rongding1HE Li1HE Rongqiao2
(1.Academy of Arts and Films,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106;2.Institute of Bi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Jian Mountain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where the ancient Shu Kings such as Yu Fu,Du Yu and other kings hunted,planted and produced products as well as where they performe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Chang Qu(291-361AD)described in his book“Records of Huayang Kingdom"that“Yu Fu fielded in Jian Mountain".So far,however,it is still unclear where and why King Yu Fu cultivated in the Mountain.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analysis,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re are some historic causes and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for Yu Fu fielding in Jian Mountain.On the one hand,during the ancient Shu Kingdom,the kingship handover complied with “abdicating the throne but not being succeeded".From King Yu Fu to King Du Yu and Kai Ming,they followed the abdication of throne.It should be qualified:“Zen world and awarded merit;retreat and keep its raw,and to know not to pursuit any interests".On the other hand,as far as Shu King himself was considered,he could not live for hundreds of years.By“Reincarnation",however,King Can Cong,Bo Guan,Yu Fu and Du Yu could live for a long time and keep their throne and theocracy.Therefore,they did not die in apotheosis.After conquering Yin Dynasty and constructing Xizhou Kingdom of China,King Zhou Ji Fa appointed Du Yu as the king of Vassal State Shu.He sent out his decree“Du Yu from the Heaven"to State Shu,to force Yu Fu abdicate the throne.Yu Fu was obliged to leave for Jian Mountain after he lost his throne.Thus,“fielding in Jian Mountain"did not occur while Yu Fu established his kingdom.Being obliged to abdicate the throne,Yu Fu cultivated in a relative narrow region of Jian Mountain where the current towns of Cifeng and Xiaoyudong are located,including those of Tongji nearby.
Key words:Ancient Shu Kingdom;Jian Mountain;Yu Fu;Du Yu;Geographic location;Zhou Jifa
G122;K236.2
A
1004-342(2015)06-34-09
2015-08-19
(1953-),男,成都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赫榮喬(1955-),男,中國科學(xué)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后來改進為皇權(quán)“傳子或直系親屬"的“家天下"方式,盡管皇權(quán)交接很多都是血腥的,但還是相對減少了政權(quán)交替時,由于參與競爭政治力量過多而造成的災(zāi)難發(fā)生。那么,“田于湔山"發(fā)生在魚鳧王開國時期或者中期,還是“轉(zhuǎn)世"末代魚鳧王的最后歷程呢?
(責(zé)任編輯: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