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得更聰敏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核心。小學是閱讀的黃金時期,小學低段更是閱讀的啟蒙階段,是為學生終身閱讀打好基礎的重要時期。由于低段學生的識字不多,因此需要教師對閱讀活動由課內到課外進行有效的指導,從閱讀的起步階段培養(yǎng)一些基本能力,掌握一些常用的閱讀方法,不斷增加閱讀與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從書目入手,讓學生“會”讀
書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學開始能夠瞬間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往往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書目。因此,教師如果善于從題目入手,就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
1.從書目的內容入手,猜測故事的主要內容
例如,課外閱讀《小狐貍空空和小貍貓冬冬》《云朵面包》,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讀了《小狐貍空空和小貍貓冬冬》和《云朵面包》這個名字,猜一猜作者會寫些什么呢?它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閱讀繪本,這樣既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理解了文章內容。
又如,《大腳丫跳芭蕾》一書時,先讓學生說說對芭蕾舞的了解,再讓學生猜一猜為什么書名是《大腳丫跳芭蕾》?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再指導學生看書,弄清這個改名字的來歷,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善于從書目的重點詞語入手,抓住故事的關鍵
書目中的重點詞語往往暗示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教師可以從書目的重點詞語入手,抓住文章關鍵,直奔主題進行閱讀指導。
例如,閱讀《大衛(wèi)惹麻煩》時,教師設疑:題目中哪個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再問:你平時會惹出哪些麻煩呢?大衛(wèi)又會惹哪些麻煩呢?這樣由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3.因題質疑,以疑啟思,激發(fā)興趣
“學貴有疑”,利用書目來設疑求答,就像機器添加了潤滑油,能激發(fā)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和欲望。如學習《小猴種果樹》,我這樣質疑導入: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提出疑問:小猴為什么要種果樹?它種了哪些果樹?這些果樹種活了嗎?隨后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引導。這樣通過質疑,激發(fā)了學生了解文章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自行解疑的欲望。
二、關注文本表達,讓學生“善”讀
為了便于學生讀懂文章內容,低年級的課文在內容安排上會采用類似段落的寫法。教師如果能夠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比較,發(fā)現寫作特點,就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通過模仿文本的表達,不斷規(guī)范和豐富自己的口頭表達。
1.結構相似的表達
低年級的課文有很多兒歌,內容充滿童趣,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如果在教學中依托基本句式,就能幫助學生讀懂兒歌的意思,進而利用相同的句式訓練表達,不斷規(guī)范和豐富學生的口頭表達。如,在教學《家》一課時,教師以句式“誰是誰的家”為抓手,通過和學生的問答配合動作的方式記住兒歌內容。接著,由此為依托啟發(fā)學生想象“還有誰是誰的家呢?”在反復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靈活運用的句式。
2.反復出現的表達
當結構相似的段落出現在課文中時,常常會反復出現一些相同的語句。這些表達看似重復,其實不然。如,《一株紫丁香》一課中,第3、4段結構相似,通過誦讀體會文章的妙處。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看似相同之中發(fā)現不同,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將段落的表達和文章整體的表達建立起聯系。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标P注表達,既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又要關注文本,注意學習作者的表達,體會文意,領悟情感。如果從低年級就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時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入手思考的習慣,他們就會逐漸形成“語文思維”,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也會日積月累逐步增加。
三、關注課堂生成,讓學生“慧”讀
布魯斯說過:“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敝挥小吧傻恼n堂”才具有生命的氣息,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特別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新內容,根據教學內容及時調整和變更,將會使課堂獲得意想不到的快樂和收獲。
1.精心預設,引向精彩
葉瀾教授認為:“教學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書本知識,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狀態(tài)。在多向互動和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中凸顯知識的活性?!闭n前預設要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真正關注低年級學生的發(fā)展,為課堂的生成提供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可能會獲得許多新穎的個性化觀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多元化的預設來應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把教師、學生、文本和情境等諸多因素融為一體,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
2.即時生成,產生創(chuàng)意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說過:“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如今的課堂正顯現出剛性的向彈性轉變的趨勢,更要關注過程和體驗,關注過程和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在動態(tài)的生成的過程中出現新思想、創(chuàng)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的重心之一。課堂教學如果能向學生提供創(chuàng)作的機會,他們的創(chuàng)作潛能就會得到極大的發(fā)揮。一個民族如果不能創(chuàng)新,那他終將會被淘汰。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教師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用心聆聽,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即時生成的資源化為教學過程的神來之筆。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工程。閱讀對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才能培養(yǎng)他們個性化閱讀能力的提升,促進綜合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王麗蘭.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赤子:上中旬,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