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娟
一、第一把金鑰匙:“畫字成圖”巧記漢字
漢字有六種造字方法,即象形、指示、會意轉(zhuǎn)注、假借和形聲。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曾指出:“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繩結(jié)記事的勞動過程中發(fā)明了用圖畫記事的方法,當時的圖畫就是漢字的雛形,并逐漸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象形字。由于刀刻的需要,圖畫演變成了橫平豎直、整體呈方塊形狀的漢字。如:人教版小語第一冊識字“日耳目”一課:“口”“耳”“目”“日”“月”“火”等,這些字到現(xiàn)在仍保留著圖畫的痕跡。
二、第二把金鑰匙:“添磚加瓦”巧記漢字
會意字和指示字是指在圖畫(象形字)上添加筆畫,或者將圖畫(象形字)與圖畫(象形字或偏旁部一首)結(jié)合起來,組成新字,這類字的意思是兩部分意思的組合。用這種方法來引導學生根據(jù)已學過的熟字,加偏旁或筆畫組成新的生字,使孩子們既鞏固了熟字,又有效地識記了生字。如:“小+大=尖”“日+月=明”等。
三、第三把金鑰匙:“丟盔棄甲”巧記漢字
與“添磚加瓦”相反,“丟盔棄甲”則是引導學生在已掌握的熟字的基礎上,刪去其中的某個部分組成新字。如:“騎—馬=奇”“跑—足=包”“燈—火=丁”等。
四、第四把金鑰匙:“編順口溜”巧記漢字
順口溜識字法是根據(jù)漢字的結(jié)構(gòu),先分析部件或筆畫的特點,然后編成順口溜幫助識字的一種方法。順口溜的編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記住部件。要求先分析漢字的形體由哪些部件構(gòu)成,然后將這些部件編進順口溜。如:“二木林,三木森”“蒜:二小二小,頭上長草”。
2.字形聯(lián)想。要求在分析編寫的基礎上,對漢字的個別筆畫或部件進行聯(lián)想后編進順口溜。如:“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匹——三面有墻一面空,有個幼兒在當中”。
3.字形比較:如:一“人”抬頭走,還得低頭“入”。
4.字音比較。如:“媽、麻、馬、罵”“穴、學、雪、血”等。
5.形旁、聲旁歸類。如以青為聲旁的字:“有水方說清,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濃,日出天氣晴”。
五、第五把金鑰匙;“兒歌字謎”巧記漢字
根據(jù)生字的結(jié)構(gòu)或意思編成謎語,能激發(fā)孩子識字的興趣,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鍛煉思維,可謂一舉多得。例如:“六——兩只螞蟻抬根棍,一只螞蟻棍上捆”“雷——大雨下在稻田上”“雪——大雨沖倒一座山”等。
六、第六把金鑰匙:“編說故事”巧記漢字
將幾個毫無聯(lián)系的詞語串起來,編成故事說一說、記一記,在具體語境中識字,效率將會大大提高。例如:教學“集中識字”的“翎毛、移動、瞅、磨坊、闖禍、悶熱、發(fā)呆、扇子、兒童”等十個毫無聯(lián)系的詞語時,我引導學生在自學生字的基礎上,出示一幅內(nèi)容為一個孩子因取墻上的翎毛扇子而打破金魚缸的圖片,并提供編說故事的提綱:a.孩子為什么取扇子?b.取扇子時怎么打碎金魚缸的?c.瞅著地上的金魚,孩子心情怎樣?d.后來,孩子怎樣處理這件事?接著讓學生觀察畫面,運用新詞,創(chuàng)編故事。這樣,在提高識字效率的同時,也發(fā)展了語言能力,優(yōu)化了學習效果。
七、第七把金鑰匙:“就地取材”巧記漢字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充分利用語言傳播的各種媒介,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由識字。例如:
1.借助小區(qū)宣傳欄、商店招牌、車站牌等進行識字。引導學生利用上學、放學或旅游等機會,留心觀察,尋找自己認識的字,讀一讀,不懂就請教爸爸媽媽、小伙伴。
2.借助校園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識字。教室的學習園地、墻裙、板報,校園里的各種通知,櫥窗里的標語等都是識字的好幫手。
3.借助同學姓名,幫助老師分發(fā)同學作業(yè)本來識字。開學初,給每個學生印發(fā)一份座位表,讓家長幫助孩子盡快熟悉同學的姓名,看看誰能幫老師分發(fā)同學的作業(yè)本。事實證明,學生都樂于當老師的小幫手,識字積極性很高。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