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娣
自語文新課標頒發(fā)以來,它傳達的語文教育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扭轉了“滿堂灌”的課堂狀況,教師在教學中更關注“人”的狀態(tài)(尤其是學生的狀態(tài)),而不關注“知識”的傳授與掌握。語文課堂開始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態(tài)勢。然而就像美玉有瑕疵一樣,我在不斷提高教學素養(yǎng)、完善教學技能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不少問題。反思這些問題并尋求改變方法,是自我提升最好的途徑。
“教學失度”是教學中頻繁出現的問題。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所謂“教學失度”,指教師在課堂中對教學內容的過度處理,使教學效果過猶不及,甚至適得其反。
一、情感的過度渲染
我和眾多語文老師一樣在教學中牢牢抓住語文課的情感教學,因為這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語言文字是有情感、有溫度的,正是這種情感,才使語言文字變得動人,讓人產生閱讀欲望。所以,語文教學既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又是引導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的過程?;谶@樣的考慮,我和很多老師一樣,在教學情感類課文時,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挖細摳、反復“感悟”、過度渲染的泥淖中。過度的情感渲染耗費大量時間,忽視語言文字訓練,使教學效果打了折扣。
《第一場雪》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景美”的背后流動著的是作者為“瑞雪豐年”而由衷欣喜的情感,是為國家與人民終于要走出困境獲得豐收的美好祝愿。
為了讓學生較深刻地理解課文,我把課文中的精彩段落投影出來: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粉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對于這段精彩的描寫,我是這樣教學的:
1.學生自讀這段文字,思考:從這幾句話中,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生自由讀)
2.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體會文章蘊含的情感。
3.指名說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發(fā)言)
4.師:哪位同學試讀這段話?(學生朗讀)
師:你讀得不錯!哪一位同學再來讀一讀?(又有多名學生舉手朗讀)
師:最后,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讀一遍,好嗎?(全班朗讀)
課后反思,我明白了自己的失誤在哪兒:完全忽略語言訓練,而對課文進行架空分析。這種脫離語言本身的“情感教學”,不僅使語言訓練落空,而且情感感悟變得蒼白空洞,無從著力。
過去我們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在“感悟式”教學盛行的今天,許多語文老師和我一樣,從以前過度的機械式訓練走向另一個極端:架空式情感分析?!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細讀這幾句話,我們會發(fā)現新課標在處理語言與情感之間的關系上,闡述得非常精煉而準確:感受語言之美、情意之美,必須建立在“關鍵詞句”之上,而不是脫離語言本身進行“空殼”分析。語言文字與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沒有語言,情感無所依附;沒有情感,語言無從表達。語言文字的出現,本身就是為了交流、表達的需要。所以,世界上沒有不帶思想感情的語言,更沒有不需要語言文字憑空表達的情感。
如上述案例中,教師只要抓住文段中“掛滿、堆滿、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輕輕、簌簌、玉屑、隨風飄揚、五光十色”等詞語,從聲、形、光、色等方面理解作者細致的描寫和巧妙的表達,就能讓學生體會雪大、雪美,以及作者的喜悅心情。
二、資源的過度拓展
新課標中出現了“拓展”一詞,引起了語文教學的一場變革,以至于凡是課堂,必須“拓展”,沒有“拓展”的,就仿佛不是合格的語文課。和“拓展”相對應的是過去一本語文書教一個學期,一篇課文教幾個課時的狀況,這種耗時耗力、效果低下的教學狀況必須改變。改變策略之一就是在課堂上進行“拓展”。“拓展”的背后隱含的是大語文教學觀,是對過去深挖細究、條分縷析、高耗低效的教學狀況的改造。
然而,“拓展”一旦成了風尚,就逐漸“失度”,有時為了拓展而拓展,甚至“鳩占鵲巢”、反客為主,擠占主體課文的教學時間。
《月光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課文,它與前文《伯牙絕弦》相呼應,一中一外,構成了有關“知己“的主題故事。所以,有老師要求學生說說對“知己”一詞的理解,過度追求拓展與探究,要求學生:1.查字典解釋“知己”;2.查資料找“知己”一詞的來源、出處;3.找有關“知己”的格言、俗語;4.找有關“知己”的故事。《月光曲》一文的語言特色、表達特點等成了次要的,成了鋪墊和擺設。有的老師在拓展理念之下,整節(jié)課大部分時間都在操控電腦,展示各種課件,而置課文學習于次要地位。
如上所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盡管其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特點,但我過度開發(fā)資源,過度拓展,反而偏離本節(jié)課主題,使教學失去節(jié)制。
三、氣氛的過度營造
和情感過度渲染一樣,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許多老師挖空心思營造課堂氣氛,過度使用各種表演、音像資料,卻擠占語文本身讀、思、悟、寫的時間,課堂熱鬧了,學生高興了,可是,語言文字訓練去哪兒了呢?這樣教學,其結果可想而知。
如《將相和》一文教學,教師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
生甲(廉頗):(笑嘻嘻地走上前)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眾學生笑)
生乙(秦王):(疑惑轉微笑)噢!是嗎?
生甲:(裝模作樣嬉皮笑臉地)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ū妼W生又笑)
生乙:(笑嘻嘻地制止)我怎么會呢?快快請吧,到里屋詳談去吧。(兩人一起進“屋)
舉這個例子并不是說表演不好,恰恰相反,適當的課本劇表演的確有利于學生將文本還原成生活,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感受。不過,所有課堂表演都需要建立在對文本(類似于劇本)的深刻理解上,這樣才能通過恰當的表演傳達出文本的內涵。上述這段表演問題在于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感悟人物品質,就匆忙上演課本劇,自然使表演背離文本,成了一場鬧劇。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產生了許多革新和創(chuàng)舉,給語文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新意。但是,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好“度”,否則,過猶不及,真理往前一小步就成了謬誤?!俺C枉”固然是好事,“過度”則會適得其反。我們既要好好領會新課標的理念,從中汲取營養(yǎng),提高教學能力,又要把握尺度,做到恰如其分,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