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忱
摘 要: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實行兼顧意義與形式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意義與形式兼顧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高年級學生掌握具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形式,在提高語言表達流利程度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度。作者在長期教學實踐過程中總結了以下幾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體會:一是教學應該以文章為基礎,以交際應用為目的;二是教學以老師引導為主;三是教學以小學高年級學生為中心,遵循認知發(fā)展順序。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語言表達 小學高年級教學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1]?!伴喿x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很顯然,這里的培養(yǎng)語文閱讀能力并不能片面理解成對閱讀文本主題內容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還應該包括對閱讀文本表現(xiàn)形式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課程)實施意義與形式兼顧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1.理論依據(jù)
意義與形式兼顧的理論最初來源于國外語言學界關于二語教學的討論[2],該理論主要目的是解決傳統(tǒng)純語法教學和純粹交際法教學的困惑,與以語言形式為中心的教學法和以意義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不同:以意義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表達語言意義為主,小學高年級學生可能在語言交際流利程度上表現(xiàn)比較優(yōu)秀,但在語言表達準確度方面存在較大缺陷;而以語言形式為中心的教學法旨在讓小學高年級學生掌握大量語言規(guī)則而忽視實際交際應用。因此,教學要將意義與形式整合在一起,從語言角度切入,確保在提高語言表達流利程度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度。
2.教學初探
2.1教學以文章為基礎,以交際應用為目的。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同時注重形式和意義的交際教學才能有效促進語言學習,學生學習語法知識需要具備以下條件:首先讓學生意識到語言形式并給予持久關注,其次是讓學生在運用過程中挖掘深刻內涵,最后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目的地運用語言的機會。優(yōu)秀的語言教學方法應該能夠在語言交際過程中提出語言形式,創(chuàng)造練習交際條件,幫助學習者合理聯(lián)系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從而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
2.2教學以老師引導為主。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有計劃地、反復引導學生從語言意義到語言形式的轉移具有重要意義,這種老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的方法不但會有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語法的即時效果,能夠增強學生的語言意識,提高語言能力。為了使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提高語言意識水平,老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學過程中增大語言輸入,如可以通過打字號或者特殊顏色凸顯某一語言形式;二是增加目標語言輸出機會,當學生要應用目標語言時,可能發(fā)現(xiàn)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本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練習,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練習環(huán)境。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組織反饋與互動,如學生之間相互對比答案進行自我糾錯和相互糾錯。
2.3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遵循認知發(fā)展順序。
授課老師必須首先了解學習者的最近學習情況,明白現(xiàn)階段學習任務中什么是教學難點(即學生應該重點關注但往往可能忽視的內容),克拉申定義的可理解性輸入是稍微超越學生現(xiàn)在的語言能力。如果語言輸入是容易理解且足量的,學生就會自動學習這些必要的語言形式,因此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靈活使用教材。
3.總結
在當前閱讀教學發(fā)展過程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還在探索之中,閱讀評價體系仍以書面試題進行,考察內容包括作品形式及作品意義兩個方面。在作品形式考察過程中,教師常將作品的語言、作品的表達技巧、表達方式等作為評價學生理解效果的中心,對學生的閱讀認知進行分析;教師常將作品的形象(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思想和內容(作者的情感、人生態(tài)度)等作為評價學生情感價值的要義,對學生閱讀情感、態(tài)度、人生觀、價值觀等進行全面了解。如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其釋義進行講述,讓學生對該句中的精神進行感知和領悟,了解作品精髓。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許多詩人都具有這種思想且將其賦予詩句中,但該句從精煉簡約、整齊對仗、大俗大雅三個角度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使此句千古不朽,“獨領風騷數(shù)百年”。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該句的審美價值進行深入挖掘,逐字、逐詞、逐句分析,從外部滲透,從內部感知,雙管齊下,將內容與形式緊密結合,加深學生對其的感悟。教師要讓學生在上述過程中了解到內容與語言之間的關系,了解內容與形式的關聯(lián),確保學生在今后閱讀中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逐層深入、循序漸進,深入理解文章內涵,發(fā)現(xiàn)文章的藝術美。
參考文獻:
[1]梁大剛.挖掘文字的文化內涵提高語言教學的趣味性——關于中職中專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0(15):113-114.
[2]王在恩.知白守黑,為“語文”式——以《秋天》的教學為例談如何進行語言教學[J].語文學習,2013(3):26-30.
[3]夏崢嶸.于語言細微處見語文精神——“還原”與“比較”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語文(上旬·教學大參考),2010(10):28-30.
[4]胡明珠.運用文體分析方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語篇能力——以外研社版高中教材為例[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2(1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