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斌
摘 要 以“另一只靴子”的故事隱喻當下生物課堂中學生被動學習狀況,并以“鳥類”一節(jié)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將課堂學習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
關鍵詞 生物課堂 生物學教學 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另一只靴子”故事的由來
已故相聲大師侯寶林表演的“另一只靴子”的故事,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家喻戶曉。故事說的是一位年輕人租住一位老人的木板樓房。年輕人住在樓上,老人住在樓下。年輕人每天回來較晚。到了房間,先脫一只靴子,咚!扔在地板上,接著再脫另一只靴子,咚!又扔在地板上。房東老人心臟有毛病,靴子重重的落地聲使他的心臟特別難受。每天晚上都要等到兩只靴子落地后才能安穩(wěn)入睡。后來,老人實在受不了,就要求年輕人脫靴子時輕輕放下,年輕人滿口答應。可第二天夜里,年輕人回家脫靴子時竟然忘了,第一只靴子又重重地落在地板上,當扔另一只靴子時他突然想起房東老人的抗議,趕忙接住落下的靴子,把靴子輕輕地放在地板上,沒有弄出響聲??衫先瞬恢?,還在等另一只靴子落地,直到天亮也沒有等到,一夜都沒有睡著。
2 精彩課堂背后的隱憂
在當下的生物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再借助媒體的輔助,生物學課堂精彩紛呈,尤其是公開教學的課堂,具有相當的觀賞性。一些教師,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既有視頻,又有動畫;既有學生探究,又有實物展示;既有材料研讀,又有活動游戲等。
省市大賽的課堂更是如此,似乎沒有一點“噱頭”,不給評委來點“意外”,就不是什么好課,就不能拿到獎。筆者有幸觀摩某市初中生物賽課活動,記得有一位教師在上“鳥的發(fā)育”一節(jié)時,非常辛苦。自己買了孵化器,買了種雞蛋,親自照料種蛋的孵化。上課前一天終于有一只小雞成功出殼了,他非常激動,將這只小雞帶進了課堂。但由于課堂中安排的程序太多,重要的小組探究活動:孵化7 d、14 d、20 d的雞的胚胎觀察,只留了5 min給學生小組活動,而講臺下那只一直不停叫著的小雞他卻給忘了。評委在后面悄悄議論:“小雞什么時候粉墨登場呢?”結果,“另一只靴子”直到下課也沒有落地。評委都在關心那只“靴子”,難保多數學生不在關心那只“靴子”,何況它還一直不停地叫著呢!
誠然,課堂精彩無可厚非,偶爾有一兩個“噱頭”吸引學生注意,也是可以的。但教師應該知道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把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是教師的追求,千萬不能讓學生跟著教師亦步亦趨,不能將學生訓練成木偶,你牽一下他動一下,你牽左邊他不會動右邊。否則,學生有了依賴性,思維就會僵化,課堂上就只能被動地等待教師的“另一只靴子”,離開教師,學生就不會學習了。這樣的課堂看似熱熱鬧鬧,但實際效果差強人意。
3 把課堂的“另一只靴子”交給學生
把課堂的“另一只靴子”交給學生,教師就是要還原課堂的本來面目,打造本色課堂;就是要將課堂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動積極地汲取知識。
下面,筆者以蘇科版七下“鳥類”一節(jié)教學為例,談談怎樣將課堂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傍B類”是蘇科版初中生物學(七下)第五單元“環(huán)境中生物的多樣性”第十二章“空中的生物”第一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包括千姿百態(tài)的鳥類、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和保護鳥類的多樣性等三部分內容。
3.1 理清思路、突出主線
一般而言,按照教材思路,結合活的家鴿及其骨骼標本等材料,采用觀察外形、量量翼展、摸摸胸肌、掂掂骨骼標本重量等方法,就可以歸納出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雖然這些活動多數可以由學生來完成,但仍是教師控制下的學生被動探究,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要探究,從哪幾方面去探究,怎樣探究,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
如果教師從“鳥類飛行需具備哪些條件”入手,然后再放手讓學生從鳥類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特征方面,探究符合飛行的條件。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結果會怎樣呢?筆者經過嘗試,學生不僅對鳥類適于飛行的特征得了解非常透徹,學習的熱情也非常高,而且這部分知識掌握得也特別好。
3.2 圍繞條件,找尋特征
在實施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首先安排學習小組課外瀏覽、收集鳥類適應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等方面的知識。上課時,在有關鳥類的背景音樂中,教師展示千姿百態(tài)的鳥類圖片,將學生帶進鳥類的王國,讓學生總體認識鳥類世界。接著設問:你們想不想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呢?鳥兒為什么能飛,我們?yōu)槭裁床荒茱w呢?引導學生探究鳥類飛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接著教師演示三個小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并思考:(1) 用同一把玩具槍發(fā)射差不多重的鐵塊和子彈,哪一個飛的更遠?為什么?(2) 用勁吹平放在手上的石子和羽毛,哪一個會飛起來?為什么?(3) 平放在手上的羽毛不吹不會飛,輕輕一吹就可以飛起來,為什么?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鳥類飛行需具備的三個條件:減小阻力、減輕重量、增加動力。
然后學習小組交流、閱讀收集到的資料以及教師準備好的鳥類知識的資料,在鳥類的特征中找一找符合這三個條件的特征。每一小組在三個飛行條件中任選兩個條件進行探究,學有余力的小組可以三個條件一起探究。
3.3 組內合作、組間PK
除課前布置各學習小組收集鳥類資料外,教師課前也將鳥的知識按鳥的翼和羽毛、鳥的胸肌和骨骼、鳥的消化系統(tǒng)、鳥的呼吸系統(tǒng)、鳥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五部分編成學案。每部分都圖文并茂,獨立成章,上課時分發(fā)給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學習時,每位學生研讀、交流教師提供的資料和各自收集的資料,完成本組學習任務;組內交流討論,形成本組觀點;然后大組交流,其他學習小組補充;最后教師歸納總結?!傍B類”一節(jié)學習的知識脈絡如圖1所示。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討論,得出結論,加之實物佐證,學生印象能不深嗎?他們對這樣學來的知識能輕易忘嗎?
3.4 思維拓展、靈活運用
在學生自主討論交流,找出鳥類適應空中飛行特征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同是鳥類的鴕鳥、企鵝為什么不能飛呢?對照飛行的3個條件,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此時,教師讓學生總結一下鳥類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可謂是水到渠成。
接著,教師可以考考學生:鳥類會飛,但會飛的動物如蝙蝠、昆蟲都是鳥類嗎?鴨嘴獸是不是鳥類呢?為什么?學生運用鳥類的主要特征知識,就很輕松地解決所提出的問題。
3.5 還需注意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將課堂還給學生,不是教師簡單地放手、不管不問,要真正地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高效地學習,教師要做大量的課外準備工作。
首先,教師要洞悉目標。就是教師在備課時,要明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對照課標,了解本節(jié)有哪些概念、有無重要概念,了解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課標要求,并在上課時開宗明義,以適當的方式告知學生。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知道本節(jié)課要學什么,要掌握哪些內容。
其次,要梳理知識。就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認真的梳理,理出有效教學的頭緒來。本節(jié)內容重點是什么、難點有哪些?哪些知識學生已經學過,相關的前概念有多少?本課適宜采取什么方法教學?……這些都是梳理知識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解決的。如“鳥類”一節(jié)內容中,有關呼吸、消化的知識學生已經學過,運動系統(tǒng)的知識雖沒有學過,但學生憑借生活常識能夠理解“胸肌發(fā)達牽引兩翼飛行的力就大”等知識,而氣囊輔助呼吸、心臟四腔等對鳥類飛行的意義,則需要教師借助于動畫、視頻等輔助手段,讓學生理解接受。再如,本節(jié)內容有多種教學方法,但教師從飛行條件出發(fā),讓學生尋找符合條件的特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
再次,要教給方法,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學生在探究鳥類適應空中飛行特征的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鳥類空中飛行需具備3個條件后,要教學生研讀資料的方法,從資料中找尋適于飛行條件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的特征的方法。
最后,要宏觀調控。要實現讓學生主動學習、高效學習,教師的課堂調控相當重要。教師要做到準備到位、鋪墊到位,半扶半放、統(tǒng)而不死、活而有度,既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總攬全局,確保課堂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