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國強
日前,《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家長群里的江湖恩仇記》,報道用了較大的篇幅,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幾個微信群里家長之間、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其中有討好、爭寵、猜忌——為數不少的家長,心理已經被扭曲了。這種扭曲,最終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
報道說,老師發(fā)一個很普通的通知,就有一群家長跟帖說:“老師您辛苦了!”“老師您想得真周到!”……跟帖之多,晚來一點的家長都看不到通知了。一些家長其實不愿說這樣的話,但又擔心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只好跟風說“好話”。這就是微信里說“好話”的作用:防范對自己孩子“不好”的結果。
對很多家長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老師對我的孩子“好”,最可怕的事情,是老師對我的孩子“不好”。這些家長以為,自己為達此目的所做的事,也都是“好的”。一些家長沒有想到,自己為孩子“好”所做的事,會污染教育環(huán)境,最終結果對孩子并“不好”。
難道家長感覺不到自己言不由衷?難道家長以為老師看不出誰言不由衷?虛情假意、言不由衷,能在老師與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有益于教育的關系嗎?如果某老師是愛聽“好話”,愛得“好處”的人,那么“好話”和“好處”對教育環(huán)境是一種污染,一種破壞。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對孩子好嗎?
一位五年級學生的家長,因為老師沒有入群,在家長群里替老師代發(fā)通知,結果被眾家長孤立了。跟老師走得近一些,是很多家長希望的。有家長跟老師走近了,反而被其他家長看成了他們的災難。一些家長則在微信群之外下功夫,私下送老師購物卡什么的。從“起跑線”到五年級,競爭就已經變成了有你無我的競爭游戲?與人為敵,這是成功嗎?這是教育的初衷嗎?
有的家長是領導、專家,但是在老師面前,在孩子面前,這些身份不起作用了,都成了“孩奴”。老師能夠指揮“孩奴”做他們平時不可能做的事兒。事實上,有地位的“孩奴”能動用手中的資源為老師辦事,最終,他還是在為自己孩子服務。由此,通行于社會的潛規(guī)則滲透進了校園,潛規(guī)則通過塑造家長,進而“引導”和“塑造”著教育。
這些做法明顯有悖于教育真正的目的。
家校溝通應以真正的尊敬和信任為前提。違心地屈從潛規(guī)則,言不由衷、虛與委蛇地與老師互動,家長和老師的心理狀態(tài)都會有不同程度地扭曲。這種扭曲,會造成教育和教學行為的失真、失焦,最終造成孩子的心靈扭曲。
互聯網虛擬空間是社會環(huán)境的真實投影,家長微信群正是當前學校與社會及家長關系的縮影。老師和家長們身處一個相對公開的群體中,在某種程度上,家校之間的關系其實是變得更為透明了。在這里,建議老師和家長能積極利用好網絡技術平臺,平等商討建立基本的“群規(guī)范”。從管好一個群開始,重建學校與家長及社會的關系,難道不是好事一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