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龍
摘 要: 作者依據(jù)2010、2011屆高一新生信息技術課心理期望調查報告,對學生的真實心理期望進行分類統(tǒng)計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創(chuàng)設和諧信息技術課堂的若干教學措施。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學生調查 心理期望 應對策略
一、一種司空見慣的教學現(xiàn)象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學生:一進網(wǎng)絡機房就滿懷期待地問:“老師,這節(jié)課我們干什么呀?”(言外之意是這節(jié)課是不是給我們玩?)也有的學生干脆直截了當?shù)卣f:“老師,拜托這節(jié)課讓我們上網(wǎng)玩會吧?!?/p>
顯然,在部分學生的心目中,信息技術課就是一堂休閑娛樂課,老師應該少講內容,盡可能多地把時間留給他們自由支配,這樣他們就高興了。據(jù)筆者了解,其他學校老師也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以此觀之,這種現(xiàn)象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容易給我們信息技術教師造成一種感覺:學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上網(wǎng)或者玩游戲,信息技術課吸引學生的地方也僅在于此了。事實果真如此么?
二、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心理期望
為了搞清楚高中生對待信息技術課的真實態(tài)度和心理期望,筆者曾對2010屆和2011屆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數(shù)據(jù)經(jīng)統(tǒng)計后結果如下:
從2010屆學生的調查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到,在讓學生說出自己對信息技術課最大期望的時候,寫第一類內容的學生人數(shù)相對最多,這說明在沒有限制條件的前提下,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最大的渴望是娛樂休閑,這也正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現(xiàn)象背后的心理基礎。令人欣慰的是,超過一半的學生其第一心理期望分布在其他類別中,那種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僅僅只是為了玩樂的想法顯然是一種錯覺。
2011屆學生在被要求必須舍棄某些選項的情況下,經(jīng)過權衡比較,依次舍棄了對于他們而言“最不重要的”選項。從表中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到,第四類期望是他們最為珍視而不能舍棄的,原因顯而易見,作為高中生,高考是學生心中最大的目標和期望,舍棄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能力測試等于舍棄了高考本科志愿的填報資格。值得強調的是,學生的這種選擇并不表明學生喜歡,實際上,這是學生基于高考的現(xiàn)實需要的一種無奈選擇。這一結論很好地解釋了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很多看似矛盾的行為,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教學現(xiàn)象中的那些學生,他們也知道信息技術課的重要性,但克制不了想要上網(wǎng)娛樂的沖動,因為后者對于他們有莫大的吸引力。
三、教師對學生多樣化心理期望的應對策略
(一)“公私兼顧”,學生滿意,課堂高效——針對第一類期望者
從“公”來說,每種信息技術教師都希望學生認真聽講,實現(xiàn)教學目標。從“私”來說,相當多的學生希望在課堂上有多一點的休閑時間。面對這種狀況,教師應該如何組織教學?新課改標準要求“以生為本”,完全不顧學生的內心想法,“滅私存公”或“大公無私”顯然是違反新課改理念的,也容易激起學生的反感。其實教師大可不必害怕學生“玩物喪志”,只要措施得當,信息技術課堂完全可以既滿足學生的“私心”,讓學生得到心理滿足,又不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達到魚與熊掌兼得的效果。
筆者的措施是”以私激公”,即把休閑時間當成是一種激勵手段。具體做法是在課程內容開始之前,明確告知學生只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對效果良好者可把余下的課堂時間作為獎勵自由支配。這樣,學生在課堂內容的講授時間內就會比較認真,做課堂任務的時候也是全力以赴,因為他們知道,學得越好,做得越快,獲得的自由支配時間也就越多。實踐證明,這一激勵手段頗有成效,受到學生的歡迎。
(二)適當拓展教材,實施分層教學——針對第二類期望者
第二類期望者對于信息技術教師來講,是最為寶貴的一個群體,他們真正對信息技術學科內容感興趣,并且對信息技術教師抱以厚望,期待能從信息技術學科中得到學業(yè)收獲。他們中有很多信息技術的尖子生或者特長生,如果信息技術教師滿足了他們的期望,那么這部分學生將會是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學習積極分子,對于活躍課堂氣氛、帶動其他學生學習是非常有利的。高中信息技術學科包括必修和選修模塊,難度比較低,從實際的學業(yè)水平測試的結果來看,考試合格率接近100%。因此,對于尖子生來說,課堂內容已經(jīng)學過沒有新鮮感、課堂任務難度太低缺乏成就感,他們往往在課堂上顯得無精打采,不愿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這部分學生,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有意識地適當拓展教材廣度,講授一些新鮮的知識,在難度上可以設置不同層級,分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水平一般的學生可以完成大綱規(guī)定的教材內容,學有余力的尖子生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完成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任務獲得學習成就感。
案例:背景圖片的羽化效果
在《信息技術基礎》教材第四章第一節(jié)文本信息加工中,有一幅小作品《再別康橋》,教材用這幅作品作為文本加工的例子引出課題。對于這幅作品,學生們知道是用WORD軟件完成的,但是這幅作品中有一部分是WORD本身無法完成的,那就是作品背景圖片的羽化效果。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一效果的好處,筆者讓學生模仿教材重新制作《再別康橋》作品,大多數(shù)學生很快做好了,但與原作相比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兩幅背景的圖片效果,學生做的作品是直接插入圖片,置于底層作為文字的背景。由于圖片未經(jīng)處理,背景圖片四四方方地顯得非常生硬,效果與書本上的作品相差很大,從這個對比中教師讓學生明白了羽化的好處。羽化效果在這一章中并不是教材的知識點,但是這個效果在這里出現(xiàn),而且是后續(xù)的課程中(比如合成圖、網(wǎng)頁背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但學生不會自己設計,因此,教師可適當拓展教材內容,教授學生圖片羽化的技巧,這樣學生會覺得有新鮮感,學習時會產(chǎn)生動力。
(三)更新教師觀念,轉變教學風格,實現(xiàn)快樂教學——針對第三類期望者
從調查表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的氣氛和教師的教學風格非常重視,他們希望信息技術老師言語幽默,態(tài)度隨和、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因此,信息技術教師應更新思想觀念,不以嚴肅刻板的傳統(tǒng)教師形象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不以教師的權威和身份去壓制、強迫學生。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朋友的心態(tài)和學生平等探討、教學相長,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尊重他們民主參與課堂學習的權利。讓學生既獲得了快樂,又能學到知識,滿足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堂的心理需求和現(xiàn)實需要。
(四)精心組織教學,調動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實現(xiàn)有效教學——針對第四類期望者
對于高中生來講,通過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能力測試是他們最高的利益目標。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把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能力測試大綱規(guī)定的知識考點作為課堂內容的重中之重。但是,必須看到,這個目標只是部分學生理性考量的結果,與學生內心的需求并不總是一致,對于多數(shù)學生而言,甚至是沖突的。學習自覺性高的學生只是一小部分,很多學生理性很容易讓位于感性,在課堂學習中不自覺地把時間用于上網(wǎng)游戲。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必須精心組織的教學,利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從休閑娛樂轉移到教學內容上來,使學生被教學內容吸引,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