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彩青
摘 要: 依據《機械基礎》課程的特點,進行了課程教學考核改革實踐。實行三位一體的考核改革方式,集平時作業(yè)、繪圖和實驗三者互相結合、全方位全過程進行考核,淡化期末考試成績,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綜合實踐的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機械基礎》 考核改革 三位一體
1.引言
《機械基礎》是非機械類專業(yè)一門非常重要的技術基礎課,是融工程制圖、常用機構、機械零件與傳動等多門學科于一體的課程[1]。作為我校核心基礎課程的《機械基礎》,自2009年開課以來以其形象化的思維模式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元素得到了廣大學員的認可和喜愛。這門課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可以在實訓中鍛煉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針對大學提出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如何有效考核學員是一個關鍵問題,傳統(tǒng)的考核模式已經適應不了《機械基礎》課程的要求,如果同其他基礎類科目一樣總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簡單加上20%的平時成績,則無法有效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綜合各項指標權衡之后,課程組決定試點改革考核方式,改革收效明顯,取得了課程建設的相關進展。
2.三位一體的考核改革
對于傳統(tǒng)教學考核模式來講,上課提問與課后作業(yè)一般占平時成績的一少部分,學員基本上拉不開檔次,關鍵還是看最后考試,有些學員聰明基礎好,雖然平時不認真聽課,但考試之前抱抱佛腳也能過關,這樣的話課程本身對他們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經收效甚微。為了避免出現類似問題,《機械基礎》課程采用全程考核模式,對學員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培養(yǎng),讓學員時刻有緊迫感。
三位一體的考核[2]具體分三部分:平時作業(yè)、大作業(yè)、實踐共合計60%的有效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只占到40%,這就意味著學員平時如果不努力,那么即使期末成績再好也無法通關。
2.1平時作業(yè)
平時作業(yè)包括課堂提問,這部分延續(xù)了傳統(tǒng)課程的考核方式,但比重下降至10%。對學員來講上課認真聽講回答問題,按時完成作業(yè)已經是他們學習生活中的慣例,大部分學員都能很好地做到。這部分成績只作為本課程考核的補充而非重點。
2.2大作業(yè)
大作業(yè)即繪圖,繪圖是工科學生的基本功,在地方高?!豆こ讨茍D》是每個工科學生的必修課,我校因為環(huán)境受限沒有配備專業(yè)繪圖教室和繪圖工具,只能讓學員在A4紙上的草繪標準化小圖,以此鍛煉學員的眼力和耐力。剛開始學生繪圖很慢,有時候整個圖比例都不正確,經過系統(tǒng)訓練最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此部分因課時壓縮僅占10%,但不容忽視,如果條件允許,能夠繪制A2的標準化大圖,則這部分成績的比重將相應增加。
2.3實踐環(huán)節(jié)
為了切實達到培養(yǎng)學員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的目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作為重中之重,占總成績的40%,堪比最后考試比重。機械基礎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及實用性,所以學員的機械知識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不僅要懂相關機械知識,而且要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如能設計簡單的機械零件,知道該如何組裝等,因為實驗室條件受限,不可能安排學員做大量的實訓項目,因此實踐環(huán)節(jié)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實際操作,二是上機模擬。實際操作環(huán)節(jié)分為四個部分實驗,包括模型測繪、機構簡圖測繪、認知零件,拆裝減速器等,每個實驗成績是5分,共計20分。與教學進度交相呼應。
作為實際操作的合理補充,上機實踐成為必要的考核環(huán)節(jié)。以教育部高教司主辦的“全國的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為契機,鼓勵學員設計“無碳小車”。采用目前流行的機械三維設計軟件Solidworks[3],制圖軟件AutoCAD為工具,分單周進行上機實踐,共分10次,共20學時。以平時上機階段考查和最后的“無碳小車”設計為測試評定結果,中段考查兩次,二維繪圖和零件組裝,各占5分;最終設計占10分,因為時間緊任務重,由學員自由組合分組完成。
軟件操作并不難,但熟練也有個過程。先安排學員由最簡單的機械零件入手,從照貓畫虎的繪出書上的零件,然后對已有零件進行組裝,最后學員根據比賽題目進行自主設計,出來的結果雖不完善卻讓人驚喜。學員對計算機都比較熟悉,對三維設計軟件Solidworks也表現出濃厚興趣,除了來機房上機之外,還主動利用業(yè)余時間努力鉆研,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設計的小車已經有模有樣,相信如果時間充裕,那么他們的作品一定更出色。
3.不足之處
在整個全方位考核改革過程中,收獲了經驗,但也有不足,遺憾之處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是學員平時積極性很高,大部分成績都不錯,因為平時成績需要的在考試之前給出公示,所以有些成績很好的學員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要求,導致最后優(yōu)秀率偏低。這點還需要進一步研討,找出解決方法。
二是學員設計的“無碳小車”目前只能停留在圖紙上,學校沒有相應的加工設備配合實現。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立一個小型的實踐場所,比如小型的車床等加工設備的配備,這樣方便學員參加機械方面的全省全國比賽,更有利于將來組建新的俱樂部。
三是學員對實訓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期望,作為基礎,金工實習還是需要的。《機械基礎》雖然只是一門基礎課,卻是我校專業(yè)人才所不能缺少的,機械方面的鍛煉對他們今后第一任職,乃至在現代化的裝備建設上都有積極推動作用。
4.結語
此次《機械基礎》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探索性的,在全過程考核實施中,學員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主動參與意識增強,鍛煉了學員的綜合素質,更鍛煉了教員的實踐能力,為以后課程考核改革提供積極參考。下一步將以大學新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為目標,加大改革力度,使課程建設水平穩(wěn)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范思.機械基礎(第3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
[2]李興國,張中華.高職院校“機械基礎”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4):105-107.
[3]詹迪維,SolidWorks2014機械設計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