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忠
摘??? 要: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的基礎(chǔ)內(nèi)容,也是難點內(nèi)容。本文從新課程改革對摩擦力教學的新理念入手,探討摩擦力新課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及提出改進建議,旨在使學生學習摩擦力知識時更易理解、更好掌握。
關(guān)鍵詞: 摩擦力??? 教學改動??? 教學增加
摩擦力是相互接觸的物體做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chǎn)生的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它分為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初中階段主要討論和研究前面兩種。摩擦力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nèi)容,也是難點內(nèi)容。對于如何利用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一直都是學生感到頭疼的問題。筆者試圖從摩擦力的實驗探究入手,談談對摩擦力新課教學的看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初中物理教學改革實踐不斷發(fā)展。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能力,一直是物理教育者探索的問題。新《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不同的全新物理能力要求,強調(diào)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學習??茖W探究不僅是教學方式,而且是教學內(nèi)容,更是這次課改的核心內(nèi)容,可見科學探究實驗多么重要。新《物理課程標準》給出了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1]。以此為指導思想,初中教材不論是北師版還是新人教版,“摩擦力”一節(jié)的最核心內(nèi)容都是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教學類型和模式更多樣化,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體現(xiàn)了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這些對新課程教學和復習都有指導意義。在新人教版初中物理課本中,摩擦力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以探究實驗:“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為主,而把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去除,只在閱讀材料“科學世界”中提到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筆者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使得學生對摩擦力的理解模糊不清,在認知上沒能有清晰的感性認識。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教學實踐,筆者對摩擦力教學進行了一些改動和增加,使學生在摩擦力的學習認識上更直觀易懂。在此,把自己對摩擦力這節(jié)課的教學改動和增加寫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讓學生直接感受擦力,并提出摩擦力概念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科學探究”進入課堂正在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從科學探究本質(zhì)和素養(yǎng)視角闡述了加強科學探究的意義及培養(yǎng)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內(nèi)涵,使我們對加強物理探究實驗教學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明確的方向[2]。摩擦力一節(jié)教學可以從學生手掌按在桌面上滑動開始,讓學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借此提出摩擦力概念: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chǎn)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3]。這樣可以使學生利用身體對摩擦力有所直接感受,加強對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二、改進探究實驗,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這個探究實驗中,課本中先進行猜想提出可能因素,主要提出兩點:(1)接觸面所受壓力;(2)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著利用下圖實驗驗證猜想:
甲?????????????????????? 乙??????????????????????????? 丙
實驗中采取的辦法是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其在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再根據(jù)二力平衡知識,可知彈簧測力計對木塊的拉力與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這樣可直接從彈簧測力計上讀出滑動摩擦力。
(1)甲、乙兩圖所示的實驗說明:接觸面所受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2)甲、丙兩圖所示的實驗說明: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接觸面所受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由實驗可得出的結(jié)論是: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所受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guān),接觸面所受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但在這個實驗中大部分學生完成不好,首先在提出猜想的基礎(chǔ)上,受壓強與受力面積大小有關(guān)影響,會認為摩擦力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guān)系,因此在猜想中要加上一點:接觸面積大小,在探究中增加一步,其次在于使木塊在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比較難實現(xiàn),對此筆者做了一些實驗改動,使學生更容易完成這個實驗探究。具體如下:
總結(jié)歸納學生的想法,提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猜想:(1)接觸面所受壓力;(2)接觸面粗糙程度;(3)接觸面積大小。
甲?????????????????????? 乙????????????????????? 丙??????????????????????? 丁
再利用上圖裝置進行探究,上圖中的裝置只要拉動木塊下方小車,而且不要求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克服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這個主要難點。
(1)甲、乙兩圖所示的實驗說明:接觸面所受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2)甲、丙兩圖所示的實驗說明: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接觸面所受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甲、丁兩圖所示的實驗說明: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接觸面所受壓力一定時,接觸面積變大,滑動摩擦力不變。
由實驗可得出的結(jié)論是: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所受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guān),接觸面所受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注意: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guān)。
三、利用實驗克服靜摩擦力學習中的難點,使靜摩擦力易學、易理解
摩擦力是一種復雜的力,在具體問題中表現(xiàn)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尤其是靜摩擦力在許多情形下“若有若無,方向不定”,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撲朔迷離,不易理解。只有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理解靜摩擦力的本質(zhì)才可以在以后學習中游刃有余。根據(jù)學校、學生和教師的情況,筆者認為靜摩擦力的學習可通過實驗探究進行,當然,因為初中對靜摩擦力的要求不高,不用具體測量,只要有個感性認識就好。
實驗器材:一個圓柱形杯子(沒有把的,塑料的——不易摔壞,大點高點——可以裝多點水),水,一點食用油。
步驟:(1)往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手握住舉起,在空中靜止。(2)往杯中加水至大半杯。(3)往杯子外壁上抹上點食用油,再重新用手握住舉起。
分析現(xiàn)象,得出結(jié)論:由步驟(1)可知,杯子在空中靜止,但有向下掉的趨勢,受到兩個力作用,豎直向下的重力與豎直向上的手與杯子之間的靜摩擦力。步驟(1)可得出兩個結(jié)論:(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有做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chǎn)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就是靜摩擦力。(2)因為杯子靜止,根據(jù)二力平衡知識,此時靜摩擦力等于重力。由步驟(2)可知,杯中加了水,增大了重力,要保證杯子還是靜止的,手握杯子的力就要加大。步驟(2)得出兩個結(jié)論:(1)杯子仍靜止,根據(jù)二力平衡知識,此時靜摩擦力仍等于重力,但此時重力增大了,因此靜摩擦力也增大了。(2)手握杯子的力增大了,就是壓力變大了,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接觸面所受壓力越大,靜摩擦力越大。由步驟(3)可知,杯子外壁上抹上食用油,使接觸面變光滑了,要讓杯子還能舉起在空中靜止,就要再增大手握杯子的力。步驟(3)得出結(jié)論:接觸面越光滑,靜摩擦力越小,反之,接觸面越粗糙,靜摩擦力越大。
通過以上實驗不但對靜摩擦力有了比較感性的認識,還可增強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1)接觸面所受壓力;(2)接觸面粗糙程度的認識。
四、舉出貼近生活的例子,體會滾動摩擦力
初中階段,對滾動摩擦的要求是只要知道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小就可,因此,多舉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有初步認識就行。例如:現(xiàn)在有種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暴走鞋,是在鞋后跟裝上一小輪子,當你一只腳翹起前腳掌,只讓后跟著地,另一只腳輕輕向后一蹬,人就飛速向前,而你只要前腳掌一著地,馬上靜止下來,這就可以說明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小。
總之,摩擦力作為初中物理的基礎(chǔ)知識,難度大但是很重要。只有在教學中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立足基礎(chǔ),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采取生動有效的教學手段,在學生獲得充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礎(chǔ)上逐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分析處理問題能力,才能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取得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于文高.《在密封金屬容器中的手機一定接收不到電磁波嗎?》.期刊《物理教師》,2007,28(10).
[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九年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