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職業(yè)關系,許多朋友希望我能夠為他們孩子的教育問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專業(yè)性咨詢意見。問題不外乎是上哪個學校最好?是出國讀書好還是在國內讀書好?如果要出國,什么時候出去最好?等等??梢钥闯?,每個家長都竭盡全力想為孩子設計出一條最好的教育路線。但我反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令他們難以回答:“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中國的父母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越大越不知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通常情況下,爸爸都太忙,既沒有時間也不善于和孩子進行平等坦誠的交流。媽媽雖然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但常常局限于生活上的照料而缺乏思想和情感上的溝通,或者失之于瑣碎嘮叨,叮囑教訓多而傾聽分享少。另一方面,中國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懂什么,只要按照大人為之設計好的路線圖付出努力,就一定可以獲得一個璀璨的前程和美好的人生。孩子的任務是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家長的任務是盡一切可能為之創(chuàng)造最好的條件,內因和外因完美結合在一起,還有什么理由不能取得成功呢?
可是,即使是按照最完美的路線教育出來的孩子,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結婚生子之后,不成功不如意的人似乎越來越多。許多家長心力交瘁地問我,當初為孩子費盡心思的設計有意義嗎?
教育過程可以設計,但人生不行。教育路線圖可以被制定得盡善盡美,然而生活卻往往不會按照預先寫好的劇本上演。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最初的目標不對,否則就不會追求。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當我們開始設計路線圖的時候,不自覺地把追求的結果當成了人生的目標和全部。結果當然是我們所追求的,但如果僅僅只是為了結果而追求,我們就有可能走上人生的歧途。
人的一生很漫長,但結果往往只有幾個,特別是最關鍵的結果常常只有一個。也就是說,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等待結果中度過的。如果把結果視為生活的全部意義,那么這個人的一生一定過得非常焦慮、緊張和乏味。
過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可以享受其中。在過程中,你有思考,有體驗,有感悟,也有收獲和進步。這些本身就充滿了樂趣。結果之所以和過程相比不那么重要,是因為它只是一個時點的結果。你不可能永遠處于那個時點上。就像登山一樣,登頂的結果固然壯觀,但你終究是要下山的。而登山途中所欣賞到的不同景致,滴下的汗水,都會讓你由衷體會到由內到外的樂趣和舒服。其實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所倡導的,即重視讀書對人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這使得我們認識教育和生活的根本。
人生是一段旅程。生活的質量在于人內心的感悟。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我們給孩子設計了多么完美的教育路線圖,都必須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如果我們意識到人生無法被設計的道理,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讓他們對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責,那么他們的一生一定會過得更加快樂、幸福和充實。
(秦春華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