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紅 付晶晶 王琰
摘 要: 著名詩歌翻譯家江楓一貫主張“譯詩,力求形神皆似,形似而后神似”,這已經成為詩歌翻譯的重要評價標準。本文以江楓翻譯思想為指導,分析比較美國女詩人狄金森兩首詩《成功的滋味最甜》和《那樣重大的損失一連兩次》的三個漢譯,說明江楓翻譯思想在英詩翻譯中的應用及其重要意義。
關鍵詞: 江楓 形似而后神似 狄金森詩兩首
江楓,我國著名詩歌翻譯家、詩人。江楓翻譯的著名英美詩人的英詩集《狄金森詩選》(1984)、《雪萊詩選》(1980)和《弗羅斯特詩選》(2012)已經成為經典英詩漢譯的佳作。鑒于此,1995年江楓獲彩虹翻譯終身成就獎;2011年獲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國著名女詩人,與同一時代的詩人惠特曼并稱為美國最偉大的詩人。她的詩歌大多詩風簡練、比喻新穎、喜用格律、不顧語法,因此她被譽為“現代主義先驅”。
江楓最早于1981年翻譯并發(fā)表了他翻譯的狄金森的五首詩歌,成為我國最早將狄金森引入中國的翻譯家。從自己翻譯詩歌的實踐中,江楓總結了詩歌翻譯的經驗:翻譯的第一要務是忠實。譯文的忠實不僅包括認知信息的忠實,而且要在審美信息上忠實于原文文本。他提出,“詩歌的形式不只是內容的外衣、信息的載體,在多數情況下形式就是內容,載體就是信息”[5]64,即一首好詩就是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譯詩,既要傳達出它的內容,又不能忽略它的形式的重要性。此外,他還主張譯詩要力求形神皆似,形似而后神似。詩,是藝術性很強的語言藝術,神以形存,得形方可傳神。
一、江楓的翻譯思想
(一)忠實是詩歌翻譯的第一原則
江楓認為,忠實是詩歌翻譯的最高標準。翻譯具有許多功能,但其最本質的功能是通過信息媒介的轉換來傳遞信息,只有忠實或者盡可能忠實地翻譯,才能實現翻譯的其他派生功能。他認為“把原文原作看成忠實翻譯的‘絕對標準’,是一種違背邏輯否定忠實的詭辯”[4]5?,F實生活中是存在百分之百的忠實的,因為當一個翻譯作品已經修改到無可挑剔時,我們就可以把它看成是百分之百的忠實。此外,他還堅持,譯文要做到忠實于原文,必須兼顧原文文本的認知信息和審美信息。只有忠實地再現原文的認知和審美信息,才可得到忠實的傳達。請看狄金森詩《頭腦,比天空遼闊》(The Brain-is Wider than the Sky)中的第一節(jié)原文和江楓翻譯的譯文(江楓,2012:262-263):
原文:The Brain-is wider than the Sky-/For-put them side by side-
The one the other will contain/With ease-and You-beside-
譯文:頭腦,比天空遼闊-/因為,把他們放在一起-
一個能包容另一個-/輕易,而且,還能容你-
在這個詩節(jié)中,江楓譯本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完全忠實于原詩,傳達出了原詩的認知和審美信息。首先,在認知信息上,江楓譯本準確傳達出了原詩的含義,即人的頭腦無比遼闊,可以包含天地。其次,從審美信息角度來看,原詩每行有4個重音,因此每行有4拍,譯文每行也是4拍,而且在停頓上與原詩保持一致,所以譯文在節(jié)奏上完全忠實于原詩。此外,英詩中的“side”和“beside”押尾韻,而譯文中的“起”和“你”也是押韻,在音韻上與原文保持一致。江楓譯本忠實地再現了原詩,做到了形似而后神似,達到了形神皆備的效果。
(二)形式是詩歌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
江楓認為,詩是內容和形式高度統(tǒng)一的語言藝術。所謂詩歌的形式,就是指一首詩賴以存在的全部語言材料?!昂驮姷膬热莞叨纫恢碌男问?,是使一首詩得以把構思物化成為審美客體的全部語言材料,特別是語言的結構和具有造型功能的修辭手段”[5]64。他認為,詩歌的形式并不是內容的外衣,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形式本身就是內容。所以在翻譯時,這些形式都應該盡可能加以再現或移植。此外,他還主張,在翻譯詩歌時要尊重詩歌的形式,但是完全拘泥于詩歌形式而犧牲內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對于那些與內容結為一體密不可分的形式部分,在翻譯時必須力求其忠實再現,損害了形式也就損失了內容。
(三)詩歌翻譯講求形似而后神似
江楓主張,所謂形似而后神似,就是原文有什么意義,傳達什么信息,譯文也要傳達出相同的意義和信息。詩歌作為一種語言藝術,“要憑借一定的形式表現和傳達內容,通過一定的形象把握和反映現實:因為神以形存,立形方能傳神。譯詩,就是用新的語言復制原作的語言形式,以傳原作之神”[4]28。
二、狄金森《成功的滋味最甜》、《那樣重大的損失一連兩次》三個漢譯本的比較分析
(一)《成功的滋味最甜》三個漢譯本的比較分析
《成功的滋味最甜》(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周建新,2011:79)一詩表達了詩人對于成功的觀點,全詩由三節(jié)四行詩組成:第一詩節(jié)詩人從失敗者的視角來看待成功,即成功的滋味最甜,運用類比手法,進行解釋說明;第二詩節(jié)詩人以戰(zhàn)爭為場景來說明獲勝者是無法道明勝利的真諦的;第三詩節(jié)詩人進一步給出原因,之所以勝者無法深刻體會勝利的內涵和重要性,是因為只有那些戰(zhàn)敗垂死的士兵才能懂得勝利的來之不易,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滋味。全詩簡潔短小,卻又寓意深刻、不拘一格,展現其詩歌的獨特魅力。根據此詩的形式特點,以一詩節(jié)為一個組合體,從節(jié)奏、押韻、詩行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分析詩歌的節(jié)奏有助于加深對英詩的理解。英語詩歌要求有節(jié)奏,其節(jié)奏是通過重讀音節(jié)和輕讀音節(jié)表現出來的。英語單詞以多音節(jié)為主,在詩行中某種固定的輕讀與重讀搭配形成“音步”,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就成了該詩行的節(jié)奏。最常見的音步類型有抑揚格、揚抑格、抑抑揚格、揚抑抑格。此詩主要采用了英語詩中最常見的抑揚格節(jié)奏模式,是一首抑揚格三音步詩。
在此詩的第一詩節(jié)中,“success”,“sweetest”,“succeed”,“sorest”四個詞押頭韻,“nectar”和“need”押頭韻,“succeed”和“need”押尾韻;第二詩節(jié)中,today和victory押尾韻;最后一個詩節(jié)中,“defeated”,“dying”,“distant”押頭韻,“ear”和“clear”押尾韻。全詩如此用韻,更顯詩之意味深長。
此詩有三個詩節(jié),每節(jié)四行。每一詩行的第一個字母都大寫,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詩行都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它的意思也一定完整。此詩多為跨行句,除了每行的第一個字母是大寫的之外,詩行內還有大寫的單詞,詩人還使用了兩個破折號。翻譯要求“形似而后神似”,所以以上這些都使得對其漢譯須多費思量。
本文在對《成功的滋味最甜》進行語言分析的基礎上,比較其三種漢譯本。譯文1為江楓的譯本[1]21,譯文2為蒲隆的譯本[2]5,譯本3為周建新的譯本[3]79,這三種漢譯本都包含三個詩節(jié)、十二詩行,沒有破壞原詩的形式。第一詩節(jié)的原文和三種譯文如下:
英詩: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By those who ne’er succeed.
To comprehend a nectar/Requires sorest need.
譯文1:成功的滋味最甜—/從未成功者認為。
有急切的渴求/才能品出蜜的甘美。
譯文2:從未取得成功的人們,/認為成功最為甜蜜。
欲要品味玉液瓊漿/只有你迫切急需。
譯文3:成功最為甜美/從未成功的人認為。
一滴甘露的滋味/饑渴的人最能體會。
譯文1“以頓代步”,每一詩行以三頓代三音步,與原詩完美對應,二、三詩節(jié)亦是如此。譯文1中“為”、“美”押尾韻,與原詩位置相同,譯文3中“美”、“為”、“味”押尾韻,而譯文2押韻與原詩不同。譯文1嚴格按照原詩的形式翻譯前兩行詩,譯文3亦如此,但譯文2調換了順序,破壞了原詩的結構,因為狄金森詩歌的第一句詩往往被看成是詩歌標題,所以譯文2不恰當。在翻譯后兩行詩時,只有譯文1調換順序,起強調作用,突出表現詩的主題,即只有未成功的且對成功有急切的渴求,才能品出成功的甘美,較譯文2、3略勝一籌。譯文2將“nectar”譯為“玉液瓊漿”,雖生動形象,但稍顯累贅,譯文3譯為“甘露”,都不若譯文1“蜜”凝練,接近原詩簡約的風格。
第二詩節(jié)的原文和三種譯文如下:
英詩:Not one of all the purple Host/Who took the Flag today
Can tell the definition/so clear of Victory
譯文1:今日執(zhí)掌大旗的/袞袞諸公隊列里
沒有人能像他那樣真切/道出勝利的真諦—
譯文2:紫袍裹身的諸公/如今執(zhí)掌著大旗
誰也說不清楚/勝利的確切含義
譯文3:紫色人群中的任一位/雖然執(zhí)掌過大旗
今日也無法說出/勝利的確切含義
譯文1“里”、“諦”押尾韻,譯文2、3均以“旗”和“義”押尾韻,與原詩押韻位置相同。只有譯文1在翻譯前兩行詩時,先譯第二行的定語,使邏輯更通順,便于讀者理解,同時達到強調的效果。“all the purple Host”中,“purple”這顏色詞表示神圣、權威,“host”是部隊的意思,譯文1譯為“袞袞諸公隊列”,是比較貼切的,而譯文2譯為“紫袍裹身的諸公”,把“purple”譯為“紫袍裹身”不夠準確,譯文3“紫色人群”,這讓讀者比較難理解。譯文1將第三行詩譯為“沒有人能像他那樣真切”,這里的“他”是指下一詩節(jié)中戰(zhàn)敗垂死的士兵,這樣翻譯不僅表達出成功者無法體會成功的確切含義這一層意思,而且將原詩中的因果關系表現出來,為下一詩節(jié)做好鋪墊,而譯文2、3只是表達出一層意思。
第三詩節(jié)的原文和三種譯文如下:
英詩:As he defeated—dying—/On whose forbidden ear—
The distant strains of triumph/Burst agonized and clear!
譯文1:他,戰(zhàn)敗,垂死—/失聰的耳邊突然響起
遙遠的凱歌旋律/極端痛苦而清晰。
譯文2:他—奄奄一息的敗將—/耳朵已經頹唐
忽又迸發(fā)出遙遠的凱歌/如此痛苦而嘹亮!
譯文3:當他被擊敗—奄奄一息—/在他失聰的耳里
激蕩著遙遠的勝利歌聲/痛苦又清晰!
譯文1“起”和“晰”,譯文2“唐”和“亮”,譯文3“里”和“晰”均押尾韻,與原詩押韻位置一致。第一行譯文1譯為“他,戰(zhàn)敗,垂死—”,譯者逐字逐句地翻譯,保留了原作的形式、結構,與譯文2相比,譯文1用詞更簡潔精煉,非常接近原詩簡約的風格,而譯文3譯為“當他被擊敗—奄奄一息—”,漢語多主動句,如此翻譯略顯僵硬。譯文1“失聰的耳邊突然響起”,比譯文3更流暢,較譯文2將原詩的意思表達得更完整。譯文1將最后一行譯為“極端痛苦而清晰?!保茸g文2“如此痛苦而嘹亮!”、譯文3“痛苦又清晰!”更能表現出失敗者聽到勝者凱歌時的極端痛苦之情。
(二)《那樣重大的損失一連兩次》三個漢譯本的比較分析
《那樣重大的損失一連兩次》(I never lost as much but twice)(周建新,2011:59)表達狄金森對上帝的矛盾心情,全詩由兩節(jié)四行詩組成:第一詩節(jié)詩人闡明親友的接連離世給她造成巨大打擊,表達她對上帝的憤怒之情;第二詩節(jié)既表達出詩人對上帝的感激之情,又對其持懷疑與嘲諷的態(tài)度。全詩雖簡短,但表現出詩人對宗教的獨特見解和深刻思考。本文以一詩節(jié)為一組,從節(jié)奏、押韻、詩行三方面分析。
此詩是一首抑揚格三音步詩,在此詩的第一詩節(jié)中,“sod”和“God”押尾韻;第二詩節(jié)中,“store”和“more”構成尾韻,“burglar”和“banker”押頭韻,burglar,banker,father押尾韻,使得整首詩鏗鏘有力,具有節(jié)奏與音樂之美。此詩有兩個詩節(jié),每節(jié)四行。每一詩行的第一個字母都大寫,但每行并非都句子完整、意思完整,此詩多為跨行句,詩行內還有特殊大寫單詞和三個破折號。對其進行漢譯,以上都應加以考慮。
在對《那樣重大的損失一連兩次》英詩進行語言分析的基礎上,比較江楓[1]20、蒲隆[2]4、周建新[3]59三種漢譯本,譯者與前一首詩相同。這三種漢譯本都包含兩個詩節(jié)、八詩行,沒有破壞原詩的基本形式。第一詩節(jié)的三種譯文如下:
英詩原文:I never lost as much but twice/And that was in the sod.
Twice have I stood a beggar/Before the door of God!
譯文1:那樣重大的損失一連兩次,/都已在泥土下邊。
兩次,我都像個乞丐/站在上帝門前。
譯文2:我連遭兩次慘重損失,/它都在草皮下面。
兩次我已淪為乞丐/佇立在上帝門前!
譯文3:我只有兩次重大的損失,/都發(fā)生在泥土下面。
我兩次站立如乞丐/在上帝的門前!
譯文1“以頓代步”,每一詩行以三頓代三音步,與原詩對應,二、三詩節(jié)亦如此。譯文1中“邊”和“前”,譯文2、3均為“面”和“前”押尾韻,與原文位置一致。譯文2將“sod”譯為“草皮”,直接照搬單詞本身意思,而這里的“sod”應該是指埋葬親友的墓地,所以不如譯文1、3譯為“泥土”好。譯文3譯為“都發(fā)生在泥土下面”,這句中的“發(fā)生”一詞令人困惑,故譯文1更準確。
第二詩節(jié)的四種譯文如下:
英詩:Angels—twice descending/Reimbursed my store—
Burglar!Banker—Father!/I am poor once more!
譯文1:天使,曾兩次降臨/賠償我的損失—
盜賊!銀行家—父親!/我又一貧如洗。
譯文2:天使—兩度降臨人間/彌補我的貯存—
強盜!錢商—父親!/我再度陷入貧窮!
譯文3:天使們—兩次下凡/賠償我的損失—
夜盜!銀行家!—父親!/我再次清貧如洗!
譯文1“臨”和“親”押尾韻,譯文1、2均為“失”和“洗”押尾韻,與原文位置相同,而譯文2的韻與原文不一致。第一詩行中,譯文3譯為“天使們—兩次下凡”,“天使們”不如譯文1、2的“天使”簡潔?!跋路病笔侵袊裨拏髡f里的一種用詞,描述天庭上的神仙來到人間的行為,故譯文1、2“降臨”更恰當,但是,譯文1更凝練些,更接近原詩的語言風格。“store”應是指因親友的離世而造成的傷害,而譯文2譯為“貯存”,照搬單詞本來的意思,不如譯文1、3譯為“損失”更準確。譯文2將“Banker”譯為“錢商”,易有歧義,因“錢商”也可指人把握金錢的智慧與能力,譯文1、3譯為“銀行家”更貼切,而譯文3“銀行家!—”,感嘆號后又加破折號,與原詩不一致,略顯別扭,應該去除感嘆號才與原文保持一致。最后一行詩,譯文1“我又一貧如洗。”比譯文2、3更簡潔,不累贅。
江楓的譯本是他對“忠實至上,形似而后神似”翻譯思想的嚴格貫徹,使得他的譯本與其他譯本相比,更接近原詩,盡可能保證原詩的原汁原味能在譯詩中也得到體現。江楓的翻譯思想從自己英詩漢譯的實踐中總結獲得,又成為英詩漢譯的評判標準,并對實踐有積極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美]狄金森,著.江楓,譯.狄金森名詩精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
[2][美]狄金森,著.蒲隆,譯.狄金森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3][美]狄金森,著.周建新,譯.艾米莉·狄金森詩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4]江楓.江楓論文學翻譯自選集[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5]江楓.論文學翻譯及漢語漢字[M].華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