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貢霞 張允蚌
摘 ? ?要: 為探討“適應體育”對運動弱勢大學生體質影響,作者選取某高校部分運動弱勢大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進行12周“適應體育”教學進行干預,測定并比較實驗前后兩組被試的身體素質相應指標。結果表明,實驗組實驗后、前相關比,男、女生身體素質均有所提高,且除握力外,其他指標均呈顯著性差異(P<0.05、P<0.001),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男、女生身體素質均有所提高,且除握力外,其他指標呈顯著性差異(P<0.05、P<0.001),肺活量、50米、800米和1000米等指標變化尤為明顯。因此,采用“適應體育”教學模式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可以提高運動弱勢學生身體素質。針對運動弱勢群體,此教學模式要比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更有效。
關鍵詞: 適應體育 ? ?運動弱勢大學生 ? ?體質影響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一詞最早由美國學界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其與普通體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其將普通體育的成分加以調整改變,以符合特殊學生的能力與需求[1]。
運動弱勢群體是指由于身體患有不適宜參加劇烈體育運動的急慢性疾病或運動器官功能不全或體型過度肥胖(BMI≥26.5)或瘦弱(BMI<20)、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總分低于60分或體質虛弱的群體。針對這個特殊群體,如何根據(jù)其身心特點,擺脫傳統(tǒng)的體育教育思維局限,發(fā)展“適應體育”,促進特殊需要群體的社會適應和社會融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推動全民體育均等化的主要途徑,因此深入探究適應體育對運動弱勢群體身心素質的影響效應,應是高校體育工作者持續(xù)關注的熱點問題。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在某高校篩選出符合本研究需要的運動弱勢大學生,即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總分低于60分,無急、慢性疾病、或運動器官功能不全的大學生,且自愿參加實驗的120名學生。
1.2研究工具
體質測量指標。根據(jù)《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對兩組被試學生測試克托萊指數(shù)、肺活量、握力、50米、1000米,其中克托萊指數(shù)、肺活量、握力采用專業(yè)的體質健康測試儀進行測試,50米、1000米跑進行手動計時方式測試。
1.3實驗設計
1.3.1培訓教師
對教學實施教師進行輔導與培訓,初步實踐并總結經(jīng)驗。
1.3.2實驗分組與要求
根據(jù)問卷調查結果,將被試隨機分為實驗組60人和對照組60人,兩組被試男女生均各半。并對被試進行實驗前測,具體分組情況(見表1)。
表1 ? ?被試分組情況一覽表
1.3.3實驗控制
1.3.3.1兩組被試都采用遙測心率儀調控,課中平均心率為120~150次/min,最大心率≤180次/min。
1.3.3.2實驗期間,實驗組采用教學模式①,對照組采用教學模式②,兩個班的教學內(nèi)容相同,都為各類跑、健美操、籃球。并要求兩組被試不參加其他體育活動。
1.3.4實驗時間和步驟
實驗從2015年3月上旬至6月上旬結束,共12周,在第0、12周(實驗前、實驗后)分別對被試進行體質,測試方法為被試安靜時,采用集體施測方式,以指導語指示被試填答問卷。
1.3.5數(shù)據(jù)處理
將所得數(shù)據(jù)均轉化為標準分數(shù),采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SPSS18.0在微機上統(tǒng)計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實驗前測試結果比較分析
實驗前對兩個實驗組在各項指標水平進行了同質性比較。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前兩組被試各身體體素質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此結果表明,兩個實驗組的被試均來自同一水平的群體。
表2 ? ?實驗前兩組被試同質比較(x±s)
2.2運動弱勢群體身體素質各指數(shù)實驗前后的比較分析
從表3中實驗組實驗前后(即②與④)的比較可以看出,實驗組男生和女生在實驗后身體素質均得到了提高,且除握力外,其他指標與實驗前相比差異呈顯著性(P<0.05),男生的立定跳遠和1000m跑與實驗前相比差異非常顯著(P<0.001),女生的肺活量、立定跳遠和800m跑與實驗前相比呈極顯著性差異,說明學生通過“適應體育”鍛煉模式的學習,其身體素質明顯提高。
表3 ? ?運動弱勢群體身體素質各指數(shù)實驗前后的比較分析(x±s)
注:P<0.05;P<0.01;P<0.001
從表3 中實驗后對照組與實驗組(即③與④)的比較,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男、女生身體素質均有所提高,且除握力外,其他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呈顯著性(P<0.05),其中男生的立定跳遠和1000m跑女生的肺活量、立定跳遠和800m跑與對照組相比呈極顯著差異(P<0.001),說明學生通過“適應體育”鍛煉模式的學習,身體素質的提高更明顯。換言之,“適應體育”教學模式要比傳統(tǒng)常規(guī)體育教學模式更有效。
3.討論
在當前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運動弱勢群體大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日趨嚴峻的現(xiàn)實背景下,如何深入探究該弱勢群體的隱形體育行為的激發(fā),設計較合理的運動弱勢群體適應體育教學模式是體育界人士義不容辭的責任[3]。通過對實驗前后及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素質指標的對比,可以看到實驗組學生在經(jīng)過“適應體育”鍛煉模式的體育學習后身體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并且男生的立定跳遠、50m跑、1000m跑和女生的肺活量、50m跑、800m跑、立定跳遠比對照組學生成績突出,說明“適應體育”鍛煉模式是一種切實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模式,可能是因此教學模式對普通體育的成分加以調整改變,以符合特殊學生的能力與需求,從而調動該類群體的練習積極性,促使該類群體主動參與運動,享受運動的樂趣,這自然有利于其身心素質的改進。
4.結語
4.1通過“適應體育”教學模式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可以提高運動弱勢學生的身體素質。
4.2在運動弱勢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時,“適應體育”教學模式要優(yōu)于傳統(tǒng)被動灌輸?shù)捏w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盧雁.中國適應體育學科研究[M].北京:中體音像出版中心,2008:127.
[2]盧克,凱莉.適應體育教學法的設計與有效執(zhí)行[M].薩加莫爾出版社,2011.
[3]譚貢霞,張允蚌.適應體育教學對運動弱勢大學生影響的理論分析[J].考試周刊,2014.86:114-115.
基金項目:贛南醫(yī)學院科研項目:(課題編號:YB201444);
贛州市社聯(lián)科研項目:(課題編號:1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