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仁
所謂主問題,是指閱讀教學中能從課文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創(chuàng)編、欣賞的重要提問或問題。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很多值得我們探究的問題,教師應該學會抓住關鍵,設置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能夠承上啟下的“主問題”,幫助學生把握整篇文章脈搏,實現教師與學生的理想互動。
一篇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如了解背景、感知內容、理解層次、品味語言、探究中心思想、拓展延伸,等等。想面面俱到,必然會因教學時間的限制而使每個教學過程演變成“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爸鲉栴}”是從課文中提煉出來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大“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能讓學生以探求的視角進入課文,從而達到讓學生細細品味、深入探究的目的。“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需多”。問得好,可以觸及課文精要,可以啟發(fā)學生對課文更加深入地思考,教學也必然事半功倍?!爸鲉栴}”的設計要視一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大膽取舍,讓學生的理解深入課文。所以“主問題”設計對教師把握教材和課堂對話的能力提高了要求,改變了教師課堂提問的習慣,我們在提問的時候可以從中間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切入文本。下面以我在《陋室銘》中的教學談談對“主問題”的設計及其效果。《陋室銘》是一篇文言文,而新課程又不允許用太多時間進行講授。這就要求我們換一種思路,突出重點、簡化頭緒,抓住文本的“魂”,找對切入口,從而提出“以一當十”的主要問題,以盡可能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既全面理解課文,又深入探究文本的內涵。
一、“主問題”的設計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觸動學生,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就可能因這一點而自主求知、主動探究。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整個課堂上,不是老師要學生學,而是學生自己要學,真正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所以,在《陋室銘》課文教學的初讀階段,我設計安排了這樣一個“主問題”:“劉禹錫的陋室簡陋嗎?”
這個問題及學習要求的出現,打破了那種讓學生“讀一段,講一段,析一段,品一段”的習慣性講讀思路。學生立即被這個問題吸引,徹底地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從而主動進入文本,進入專心致志、全神貫注的閱讀心理境界,開始對課文進行整體性感知閱讀,閱讀效率和效果明顯優(yōu)化。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感知如下內容:陋室本身的環(huán)境很簡陋,但在作者心里覺得一點也不“陋”。
二、“主問題”的設計應突出重點
“主問題”設計在“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越性。因為用少而精的關鍵問題組織教學,能使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內容更精煉、教學環(huán)節(jié)更簡潔,從而有效地保證教學重點。
所以在課文教學的進行階段,針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安排了這樣一個“主問題”:“為什么在作者心目中'陋室不陋'呢?”主問題提出后,我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積極有效的討論探究、合作交流,留給學生充分質疑發(fā)問的時間,及時點撥調控,指導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學生很快就對這篇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了之所以在作者心目中“陋室不陋”,是因為作者追求的是高尚的情操。學生的情感也會受到觸動,他們明白了對一個人而言,什么才是更應該追求的。這堂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完成。
三、“主問題”的設計應循序漸進
如果這堂課的前一階段是“起”,那么后一個階段可以說是“承”,承前發(fā)問,逐漸深入,讓學生分析陋室不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陋室環(huán)境幽靜,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進一步感受到劉禹錫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因此,“主問題”教學不能陷進問題探討的泥潭,要在對“主問題”一步一步、逐層遞進的探討中,幫助學生不斷地開啟思路、突破難點,并在更高層次繼續(xù)思考,這樣有利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思考問題。本節(jié)課所設計的兩個主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任務。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目標實現度就會很高。
在《七根火柴》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五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假如你是紅軍博物館的解說員,在你負責的展臺上擺著七根火柴,請你向前來參觀的人介紹這七根火柴的來歷。比一比,看誰介紹得好。(同學們朗讀課文,準備發(fā)言,復述,評議,課堂教學場面熱烈。)
第二個問題:同學們的發(fā)言很熱烈,很精彩?,F在大家想一想,這篇小說的題目是不是文章的主題?如果不是的話,誰能重新擬一個表現主題的標題呢?(“無私的奉獻”、“生命的火光”、“不死的人”、“革命重于生命”等不斷被擬出來。)
第三個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兩個人——盧進勇和無名戰(zhàn)士,他倆誰是主人公?(討論熱烈。師生討論了:①無名戰(zhàn)士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珍藏了七根火柴。②無名戰(zhàn)士自己卻沒有用一根火柴,他是怎么想的?③無名戰(zhàn)士是怎樣珍藏這七根火柴的?④七根火柴的意義。)
第四個問題:無名戰(zhàn)士,并非真的沒有姓名,作品以“無名戰(zhàn)士”出現,有沒有什么用意?(同學們討論,認為作者是想告訴人們,這位戰(zhàn)士是無數革命先烈的代表。)
第五個問題:文章學完了,大家想一想,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我們是怎樣體會出來的。咱們歸納一下閱讀小說的一般要求和方法。(課堂上再次出現熱烈討論的局面。)
在《七根火柴》的教例中,此教例的提問設計的確技高一籌。揣摩這五個問題,不由得令人暗暗嘆贊:好精彩的提問。首先看提問的作用。這五個提問——第一問解決內容理解的問題,第二問解決主題理解的問題,第三問引導對人物形象的討論,第四問指點揣摩小說的藝術構思,第五問著眼于閱讀技能的訓練。五個提問引發(fā)五次教學內容,形成五個課堂教學的“板塊”。精美的提問設計成為支撐課堂教學的骨架和集納教學內容的聚光燈,完美地結構起課堂教學的“歷程”。
再來看提問的順序。這五個提問——第一問意在檢查同學們對課文的熟悉和理解,強化同學們對課文的熟悉,為后面的教讀做好充分鋪墊,所以放在前面。第二問的位置可以很靈活,教者把它放在這里,主要是為講析人物形象作鋪墊。第三問是全課教學的最主要問題,所以進行了化解,讓學生思維的觸角深入各個細節(jié)之中。第四第五個問題,也是擺放得恰到好處。
最后看提問的藝術。第一問假設一個情景,目的是要同學們復述課文卻并不直接提出,爭當一個好的解說員——多么符合學生的心理活動。第二問從側面切入,本來是要同學們歸納主題卻也不直接提出,另擬一個標題——比歸納主題活潑得多、生動得多。第三問設置了一個大大的矛盾,表現了教師高超的導讀藝術,把教學引向深入,把課堂氣氛撩撥得十分熱烈。四、五兩個問題從正面入題,問一次就解決一個大問題。現在我們可以想得到:有這樣美的提問設計,該有多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可見,由這個“主問題”組織起來的課堂閱讀教學,相對于以教師為主的講析,相對于一般的談話式、答問式的課文分析教學,有突出優(yōu)點。從教學思路看,選擇了一個內涵豐富的點并以此形成了一個“主問題”,這個“主問題”就是一條教學線索,牽動著學生閱讀和思考。從教學過程看,學生首先帶著明確的問題,懷著探求的興趣進入文本,圈點勾畫,品評咀嚼,思考表達,接著帶著學習的興趣和表達的欲望,參加討論,聽取點撥,深化認識。課文教學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讀、寫、聽、說、思融為一堂,啟發(fā)、互動、合作、探究共冶一爐。此時的教學是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首位,真正通過老師、學生、文本的多重對話形成認識??傊喿x教學因為主問題的出現和運用而使課堂變得更樸素、更實惠。教師在設計主問題的過程中促進了教學思想的轉變和教學能力的長進,真正把文本讀厚,把教材讀薄,并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品析能力,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語文學習中的求索感、創(chuàng)造感與成就感,這種能使教學雙贏的教學方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