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華
一、轉變:從研究教材到對生命成長的關注
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堂生存狀態(tài)缺乏關注,依然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xiàn)象,課堂缺乏生命的活力;教師備課更多的是研究教材,對學生的研究不多。葉瀾教授說:“不研究學生,教師就會變成留聲機?!蔽倚⒔虒W研究重心定位在“主動生長”上,倡導“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我們以為,對“生長課堂”的研究應該成為校本研修活動的靈魂,這是確定研修活動的專題、內(nèi)容、形式的關鍵因素,也為教學研究指明了方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即以學生成長為本,以教師發(fā)展為本。
有人說教育是慢的藝術。的確,教育就像農(nóng)耕,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的成長,都應該循序漸進。教學管理者所需要做的,是通過教學研究,給“生長”以適當?shù)耐寥?、空氣、養(yǎng)分,從而激發(fā)起生長者的自我生長需求,搭建平臺,讓師生在歷練中得到自然、快樂的生長。
二、生長:從理念更新到課堂實踐的變革
1.追求靈動: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
學校提出了“追求靈動: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的教學主張,通過閱讀經(jīng)典、專家指導、主題論壇等研修活動,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
理念的更新,不可能“移植”,也不可能“注入”,它需要慢慢地“浸潤”,唯有這樣,才能夠讓生長的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師的心里,從而影響他們的教育行為。
閱讀,是更新理念的最基本的方式。在學校的推薦和支持下,從盧梭的《愛彌兒》到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從《窗邊的小豆豆》到《淘氣包埃米爾》……閱讀,成了教師職業(yè)生活的一部分。
主題論壇是這一階段交流的最佳形式。教師們在論壇中結合教學實踐,從寫字、閱讀、習作等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談對生長的認識和困惑,談課堂上生長的體現(xiàn)。交流一段時間以來的學習收獲:生長需要土壤一一教學內(nèi)容的精心選擇,生長需要環(huán)境——課堂文化的傾心培植,生長需要期待——教學策略的精心選擇。在論壇中實現(xiàn)著思想的碰撞,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2.探尋“生長點”:讓課堂擁有清晰的目標
所謂“生長點”指的是以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jù),每一個年級、每一個學期、每一個單元、每一節(jié)課學生要實現(xiàn)的富有學科特質的生長。它指向的是學生的成長,它依托的是課程,是教材。
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的研究、梳理、篩選,探尋每個年段學生學習的“生長點”,讓課堂教學目標更加清簡,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更加準確,教師鉆研教材、解讀教材的能力及對新課程的理解也能進一步提升。
“評學導航卡”的研制是學校語文教師對學段“生長點”研究的結晶。以三年級習作教學為例,評價目標包括認真審題、及時完成、朗讀修改、樂于分享、內(nèi)容清楚和具體生動,既有能力目標,也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通過對年段目標的梳理,明確了三年級學生習作學習的生長方向。
3.扎實靈動:構建“輕負高效”的生長課堂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語文課堂。在悠揚的音樂中,一隊駱駝在茫茫的沙漠中慢慢地走著,由遠及近……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了《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小駱駝為什么感到自豪呢?為什么說“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呢?學生們自己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自主閱讀,小組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堂動筆鞏固。教師宛如一個技術高超的球手,將一個個“球”拋給學生,真正做到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經(jīng)過磨課以后的放樣課,目標設定更趨科學;教法選擇更趨合理;角色定位更趨準確。”在課后研討中,老師們這樣認為。執(zhí)教老師說:“我們倡導學生的生長,在我們備課的過程中,時時都以促進學生的生長為出發(fā)點,那么在這節(jié)課中,‘生長’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我想,應該表現(xiàn)在對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提升上?!彼J為,這節(jié)課和以往上這篇課文的區(qū)別就在于:首先是課堂呈現(xiàn)出學生提出問題、自己去尋根究底、最后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課堂教學設計關注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能力的提升;其次,小組合作的運用,讓學生的參與面大大提升,改變了以往“師一生”單向交流的局面。
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是生長課堂的一大特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思考,自主閱讀。
4.自主參與:享受“1+1”生長式教研
“生長式”教研,就是希望通過校本研修關注教師生命成長,傳播“生長”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
所謂“1+1”,是在教研活動中,1節(jié)課例加上1個研討;在研討中,參加活動的每個教師人人發(fā)言;發(fā)言所談內(nèi)容一定是結合課例談1個亮點,提出1個建議。以這樣的形式開展教研活動,目標明確,內(nèi)容清楚,教師發(fā)言簡潔明了,減輕了發(fā)言人的負擔,也促進教師活躍思維、人人踴躍發(fā)言一一如果后面發(fā)言的教師想的內(nèi)容被前面發(fā)言的人說了,還得想其他的發(fā)言點?!?+1”教研,促進教師在教研中主動、踴躍地參與其中,積極思考,真正成為教研的主人。
三、思考:從實踐研究到理性思考的提升
1.把課堂還給學生
“生長課堂”是“洋溢著生命溫暖的課堂”,它具有扎實平實、互動生成、熱情開放、智慧生長的特征,它強調(diào)“課堂就是一種生長”,認為課堂需要關注生命、關注生活、關注生長,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生成性和過程性,試圖將教師的“講堂”變?yōu)閷W生的“學堂”,其核心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它在課堂這一有效平臺上,通過理念更新,教學范式的約束,引領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從而促進師生的共同生長。
葉瀾教授說:“課堂上,教師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薄?0+20+10”,試圖從時間分配上讓我們的教師實現(xiàn)一個艱難的改變,給生長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10+20+10”,是“生長課堂”的實施理念和行動規(guī)程,它用數(shù)字將“引導質疑一自主探究一合作分享一有效鞏固”的“生長課堂”的理念具體化。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激發(fā)學生大膽質疑,師生共同梳理課堂探究的主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進行問題的自主探究,教師僅僅是從旁扶助、激勵、點撥,在關鍵性問題上進行適當講解;它規(guī)定了課堂需要不拘一格的鞏固練習,檢測可測性目標的達成情況,讓學生的學習得到及時鞏固,讓教師的教學做到心中有數(shù)。
2.讓教師主動參與
生長課堂的研究需要教師的主動參與。“生長式”教研就是以“生長”理念為引領,突出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關注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參與狀態(tài),通過問題梳理、主題引領、任務驅動等方式,促進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提升,激發(fā)主動參與的內(nèi)驅和自我提升的向往,逐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能力,更好地享受教師合作及教師這個職業(yè)帶來的幸福。
教師將在關注生命成長的“生長式”校本教研中不斷成長,變得更加自主、自覺、自信和自豪。
3.以課題引領研究
生長課堂的研究,引領教師從教學走向教研繼而走向科研,以教育科研引領教育教學。在省級立項課題“建構小學語文生長課堂的實踐研究”引領下,教師結合年段目標及學生特點,設立了自己的子課題:“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預習策略建構指導的課例研究”“基于生長課堂的小學中年級語文預習制導方式改進的對比性研究”“探尋小學中年級語文學習生長點的實踐研究”“基于生長課堂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目標調(diào)適與改進的行動研究”……一個個子課題的研究均落實在課堂上,落實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上,它引領著教師在“入式”之后,通過“生長課題”的研究,最終“出式”,讓教師個體對于“生長”及“生長課堂”的理解進一步彰顯個性,綻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