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燕
2015年,我參加了蘇州新區(qū)一中、蘇州一中、西交大蘇州附中3校聯(lián)辦的“打造美妙課堂”公開課的活動。什么樣的課堂可以稱得上是“美妙的課堂”?我問了很多人,答案有很多。有人說,美妙的課堂具有“各美其美,不可復制”的獨特性;也有人說,美妙課堂具有“美人之美”,相互欣賞、平等參與的互動性;還有人說,美妙課堂應由學生評價,具有“回味無窮,牢記一生”的延續(xù)性和生命力。可能正是因為“美妙”與否關乎課堂參與者的主觀體驗,因此它很難用一個具體標準衡量。“美妙課堂”的目的是讓課堂真正成為適合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課堂,它必須是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是“美”的;能最終讓人回味的,那就是“妙”的。
在準備過程中,我的感覺是一點都不美妙的。我上的是必修1同題異構《辛亥革命》一課,考慮到是高二復習課,就不能像傳統(tǒng)的新授課那么教授。我的準備工作相當漫長而煎熬:我從網(wǎng)上看了十多篇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對《辛亥革命》的評價;看了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內(nèi)外對這場革命的新視角新觀點;下載了很多不同地區(qū)前輩同仁們對這課的不同解讀;仔細鉆研了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個不同版本對《辛亥革命》的論述。發(fā)現(xiàn)當我看得越多,我越無從著手。我有兩個困惑:一是這課已經(jīng)有很多人都上過了,要出點新意很難,如何能體現(xiàn)“美”,怎樣讓人感覺這課的“妙”點是我的最大困惑;二是《辛亥革命》這一課的內(nèi)容量很大,怎樣突出重點,辨析難點,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是我的第二大困惑。
經(jīng)過仔細揣摩有了對這堂課的結構形式上的設計:以三個字貫穿內(nèi)容,分別是“憶、議、悟”。取了兩字音同但字不同,“憶”的是(背景、過程、結局)、“議”的是對革命的(評價),最后有課后的感“悟”。新課程改革中除了讓學生能了解基礎知識,理解和學會運用知識外,更要有深層次的體悟,加強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與滲透,把課堂延伸至課外,使傳統(tǒng)的歷史史實與現(xiàn)實能緊密結合。有了整體課堂結構的設計思路,但用什么樣的方式呈現(xiàn)設計教學過程呢?我突然想到,在準備這一課過程中,我解讀得越多,困惑越多,何不把這些困惑呈現(xiàn)出來,讓同學們同我一起探討完成。我想出了兩點教學過程的設計,那就是:教材內(nèi)容的問題化和問題設計的史料化。問題設計了五個疑惑,把《辛亥革命》的內(nèi)容按照從簡單到深刻依次提出問題,層層遞進,分別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每個問題的拋出都給學生提供了相關的原始史料,既提高學生解讀歷史史料的能力,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多角度地看問題,在辨析中樹立大的歷史觀。
在試上的階段,同組同仁們給我很多幫助和啟發(fā),于老師在問題的問法上給予我指導,發(fā)現(xiàn)換個角度問問題又是一種不同體驗;沈老師為我精心摩課,從我的教學設計上,從問題的引領的思路上給予我很多指導;楊老師在課堂的許多細節(jié)上給出了很多建議;張老師在導言的設計上給了我新的思路;小周老師為我提供了很多參考書;在同事們的幫助指導下,我一次次地收獲,一點點地完善,發(fā)現(xiàn)這個過程不斷有驚喜,越來越感覺到,這個過程本身就很“美妙”,它讓我成長,讓我有更大進步。
正式的課堂上,我上的是園區(qū)三中的高二(8)班,是一個文科提高班,學生的學情與我們本校的學生不太一樣,也許是不熟悉的老師來上課,也許是有老師聽課的緣故,學生的主動性不夠,一開始很難調(diào)動其參與的積極性,隨著課程的漸漸推進,學生慢慢合上了我的節(jié)奏,發(fā)現(xiàn)學生的視野是新亮的,8班學生的史學基礎扎實,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解題能力很強,課堂應變能力很突出,整堂課不斷有新亮點,大家平等參與,相互學習,學生給我的感受就是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靈動的個體,在互相學習中碰撞不同的火花,真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有了更多“美妙”的體驗。
以下就是我對于美妙課堂深刻體悟后的關于《辛亥革命》一課的教學設計:
第13課 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目標導航】:
考試說明:辛亥革命、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課程標準:1.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
2.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3.體會孫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繼的獻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懷。
【近五年江蘇高考考點分布】:
【基本線索】:
辛亥革命一、背景:二、過程: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中華民國 成立及頒布《臨時約法》三、結局:1912年3月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四、評價:性質(zhì)、意義
【問題探究】:
一、【憶】辛亥:
根據(jù)視頻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探究一:革命進程具有怎樣的特點?
背景:學生填空
(補充資料)<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經(jīng)歷義和團的震蕩和八國聯(lián)軍的打擊之后,清政府再也無法照舊統(tǒng)治下去了。庚子以后,面對日趨嚴重的社會危機,為了實現(xiàn)王朝的自我拯救,清政府再次打出“維新”的旗號,進行“變法”。至1911年清王朝覆亡為止,清政府陸續(xù)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史稱“清末新政”。
從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連續(xù)頒發(fā)諭旨,推出了一系列“新政”舉措,涉及廢科舉、辦學校、派游學、改革官制、修訂刑律等各個方面。這些舉措,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觸及根本的專制制度。
隨著“新政”的推行,要求政治制度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在資產(chǎn)階級立憲派的推動下,1904年清廷決定實行“預備立憲”。但由于清政府對立憲缺乏必要的準備,不愿意讓權于民。最終通過的官制改革方案,除了對一些機構略做調(diào)整變更外,并沒有多少實質(zhì)性變化?!邦A備立憲”有名無實,引起各省官紳的普遍不滿。迫于各方壓力,清政府于1908年8月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5月成立“責任內(nèi)閣”,由慶親王奕劻擔任總理大臣。在內(nèi)閣13名成員中,漢族官僚4人,滿族親貴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這一內(nèi)閣被稱為“皇族內(nèi)閣”,它的成立,嚴重違背了憲政精神。至此,清政府借立憲之名、企圖實現(xiàn)專制集權的目的完全暴露。
攝政王載灃在“罪己詔”中一一檢點了宣統(tǒng)治下三年來政治上的失敗。他認為,正是“新政”中的各項舉措,使得清廷入不敷出,人心大失。一是用人多用親貴,施政寡術;二是新政促行新治成官紳漁利的名目,更改舊制,權豪們敷衍了事;三是新政經(jīng)費多取民財,卻無利于人民。
主張立憲的梁啟超憤懣至極,稱清政府是“制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場”。
探究二: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在國外沒有參與領導辛亥革命卻為何推舉他為臨時大總統(tǒng)?
探究三:為何是臨時大總統(tǒng)、臨時參議院、臨時約法?
重難點突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第一章“總綱”,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二章“人民”,規(guī)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人民有保有財產(chǎn)及營業(yè)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財產(chǎn)、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參議院”,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第四章“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規(guī)定:“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
第五章“國務員”,規(guī)定:“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規(guī)定:“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思考:
(1)第一章的主權歸屬有何特點?與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的認識有何不同?有何意義?
(2)第二章中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什么觀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權力分工體現(xiàn)了什么思想?
探究四:為何袁世凱能篡奪辛亥革命果實?
材料一:這時的袁世凱不僅有了軍政大權,還有了比這更為難得的東西,這就是洋人方面有人對他也有了興趣,而革命黨方面他也有了朋友。
——溥儀《我的前半生》
材料二:曾幾何時,己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xié)。此種妥協(xié),實質(zhì)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diào)和。革命黨人乃不能勝之者,則為當時欲竭力避免國內(nèi)戰(zhàn)爭之延長,且尚未能獲一有組織、有紀律、能了解本身之職任與目的之政黨故也,……夫袁世凱者,北洋軍閥之首領,時與列強相勾結,一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如武人官僚輩,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黨人乃以政權讓渡于彼,其致失敗,又何待言?
——孫中山1924年1月的反思
材料三:光復后的紹興并沒有什么異樣,只不過換了旗子的顏色而已……首義之地的湖北,革命后所建立的軍政府,主要由舊軍閥、舊官僚組成,都督是清末新軍旅長黎元洪,民政部長是原咨議局長湯化龍;江蘇的都督程德全是原來的江蘇巡撫,新政府所在地便在舊日的巡撫衙門,其成員則是前衙門的原班人馬。
——魯迅
二、【議】辛亥:如何評價辛亥革命?
材料一:你像堯舜那樣圣賢,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樣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樣狡猾,再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
——梁啟超
材料二:孫中山,“在一百年前思考的問題,探索的思路,以及追求中國現(xiàn)代化的各方面實踐,都成為寶貴遺產(chǎn)”
——章開沅
材料三辛亥革命就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沒有任何值得稱贊的地方
——魯迅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是軍閥混戰(zhàn)……軍閥混戰(zhàn)的結果是“民國”變成了“戰(zhàn)國”
——易中天
延伸拓展:從不同史觀認識辛亥革命
1.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革命史觀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整意義上的偉大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孫中山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的先行者。
2.是世界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辛亥革命是世界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推動了世界(首先是亞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發(fā)展,中國與世界已緊密相連。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放眼看世界的偉大智者。
3.是現(xiàn)代化(近代化)的過程——現(xiàn)代化史觀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現(xiàn)代化運動,它促進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現(xiàn)代化。孫中山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先驅(qū)。
4.促進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文明史觀
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明向現(xiàn)代文明的轉變,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它結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制度創(chuàng)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風俗習慣發(fā)生巨大變化,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進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物質(zhì)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傊?,辛亥革命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孫中山是中西文明合璧的產(chǎn)物。
5.移風易俗——社會史觀
以剪發(fā)辮、廢除跪拜禮和大人老爺?shù)确Q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面貌為之一新。孫中山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
【高考鏈接】:
1.(2010年煙臺模擬)溫家寶在哈佛大學演講時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對我國“民主性”的貢獻有( )
①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封建制度 ②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
③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④動搖了傳統(tǒng)禮教的思想統(tǒng)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2.(2010全國,17,4)革命黨人陳天華說:“國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個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資本的東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辦事,東家一定要把這些舵工水手換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边@一言論體現(xiàn)的觀念是( )
A.民貴君輕 B.主權在民 C.天賦人權 D.軍民共主
3.(2010全國,15,4)1913年,某身著日式服裝的革命黨人途遇一老農(nóng),老農(nóng)詢問其國籍,某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nóng)“忽做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被告知亦為中華民國人時,老農(nóng)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边@表明( )
A.國內(nèi)民眾的反日情緒強烈
B.革命黨人處于不合法狀態(tài)
C.辛亥革命對農(nóng)村影響有限
D.農(nóng)民階級不支持辛亥革命
4.(2011年江蘇單科,6,3分)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美國某報報道:“如果中國成功地按美國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個聯(lián)邦共和國,由在歐美留過學的具有西方觀念的人任領導,日本將不再是東方最西化的國家。”此后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該報道的設想相符的是( )
A.臨時政府基本按照美國政體原則架構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個聯(lián)邦共和國
C.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西化的國家
D.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都有西方民主觀念
5.(2012福建文綜,16,4)雖成“空殼”,但仍作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
B.中國同盟會中華民國
C.三民主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6.(2013·廣東卷)“革命,革命,剪掉辮子反朝廷;獨立,獨立,中國豈是韃子的!”這首歌謠反映了當時(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風易俗
B.民族主義思想已影響到民眾
C.民族區(qū)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對帝國主義成為思想主流
7.(2014廣東文綜,16,4)圖所示為1917年山西某縣教育會副會長的一則日記。該日記作為例證,可用于說明( )
A.維新變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D.國民革命的不徹底性
8.(2014浙江寧波1月,7)1912年8月21日的《民權畫報》發(fā)表了漫畫《改頭換面》。畫中一個站立的人由五個漢字組成,其頭部為“共和”二字,四肢和軀干是繁體字“拿破侖”。該漫畫最適合于( )
A.表明黎元洪武昌首義的歷史功績
B.概括孫中山暴力革除帝制的意義
C.指出袁世凱武人專權的政治野心
D.剖析溥儀無力對抗共和的虛弱本質(zhì)
9.(2010·江蘇單科·T22·9分)近代以來,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具有某種標志性的意義,其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現(xiàn)多種說法。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對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兩種說法。第一種將辛亥革命理解為1911年秋至1912年春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種把辛亥革命理解為20世紀社會革命中的1900~1913年階段。
請回答:
(1)第一種說法主要是從哪一方面審視辛亥革命?列舉相關事實加以說明。
(2)結合社會思想和社會生活方面的變革對第二種說法加以說明。
很感謝這次同題異構公開課的交流機會,對于我來說,最大收獲就是一堂精彩的課,只要能把形式的“美”、內(nèi)容的“妙”、學生的“靈”有機結合,并留有余香,讓人學有所用,學有所思,學有所悟,那就是我理解的“美妙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