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梅 王光遠 高霞 程艷芳
摘 要: 為助力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作者以高?!妒秤镁耘鄬W》選修課為載體進行教學實踐,并對該課程的定位與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學情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報告。
關鍵詞: 食用菌 選修課 課程分析
我國食用菌栽培歷史悠久,曾為世界人民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技術經驗[1]。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我國食用菌栽培長期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tài),建國后,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得到了迅猛發(fā)展[2]。目前,我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但還不算強國,近6—7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yè)就走過了日本、韓國等20—40年的發(fā)展路程,處于一個迅猛發(fā)展的年代[3]。因發(fā)展迅速,產業(yè)基礎不扎實,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問題也凸顯出來。其中,“人才”是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在有條件的高校開設《食用菌栽培學》課程顯得尤為重要。除針對食用菌專業(yè)(或方向)學生開設的必修課外,為生物相關專業(yè)學生開設《食用菌栽培學》選修課,對于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及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都大有裨益。現(xiàn)以青島農業(yè)大學為例,對開設的《食用菌栽培學》選修課進行課程分析報告如下:
一、課程定位和性質
《食用菌栽培學》是為生物技術、生物科學、園藝、設施農業(yè)與工程、農學、植物科學等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專業(yè)選修課。共32學時,其中理論22學時,實驗10學時。開課前要求提前學習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課程,這些先學課程是學好本門課程的基礎。
《食用菌栽培學》是現(xiàn)代生物技術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等相關學科基礎上形成的一門新興綜合性學科,屬專業(yè)拓展課程,是高等學校生物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實用技術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為學生就業(yè)、考研等都拓寬了道路。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食用菌形態(tài)、育種及栽培的基礎知識,明確食用菌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控制生產和改造食用菌。
能力目標: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為從事食用菌菌種生產、栽培及資源開發(fā)等打下堅實基礎。
素質目標: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并解決食用菌生產開發(fā)中遇到的問題。
三、課程內容設計
根據(jù)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在這門課的授課過程中,應注重“授人以漁”而不僅僅是“授人以魚”。通過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實用技術的介紹,同時密切聯(lián)系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重點傳授給學生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課堂講授的基本理論知識相對穩(wěn)定,但實用技術是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更新改進的,學生應學好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然后學會將這些知識靈活地在實踐中運用,才能取得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課程共設置三個教學模塊:基礎模塊、實用模塊、實踐模塊。
基礎模塊核心知識點包括:食用菌形態(tài)結構與分類、遺傳育種、生理、生態(tài)與分類等,共10個學時;
實用模塊核心知識點包括:消毒滅菌、菌種生產、鑒定與保藏、3種典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技術、食用菌儲藏加工與病蟲害防治等,共12個學時;
實踐模塊核心知識點包括:母種的組織分離,原種的制作與接種培養(yǎng),平菇生料栽培及鹽漬菇的制作,共10個學時。
通過先學理論,再學技術,最后實踐的模式,逐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強化其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情分析
選修此門課的學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通微生物學、植物學及作物栽培學基本知識。通過多年來在教學工作中的觀察調研,發(fā)現(xiàn)選修此門課的同學大部分是因為感興趣而選,還有一部分則是為湊學分而選。因此,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激發(fā)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這門課的一個關鍵;另外,學修本門課程的學生主要為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大三的學生課程學習任務較重,而大四的學生則因考研等原因,時間也比較緊張。因此,最好在有限的32學時中,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針對上述學情分析中存在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應綜合采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體驗學習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以案例教學法為例,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講授真菌菌絲體生長特性時,引入“蘑菇圈是怎么形成的?”,更加直觀地解釋菌落的輻射狀生長;在講授食用菌生理學時,引入近年來媒體熱議的“金針菇是在逆生長嗎?”話題,說明環(huán)境條件對食用菌生長的影響;在講授殺菌消毒劑內容時,引入近年來媒體熱議的“蘑菇中含甲醛嗎?”話題,解釋外源甲醛與內源甲醛的問題。這些都是生活中和我們密切相關的關注度比較高的一些話題,又都與我們這門課程有關,因此,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問題拋出后,先由同學們自由發(fā)言討論,再由老師總結、更正并聯(lián)系所講授理論知識進行解釋,既調動了同學們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又開闊了視野和思路,提高了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在有限的學時內開闊同學們的視野,在教學中還可以靈活運用體驗學習教學法[4]。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多少和課時情況進行分組,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在每次課的課堂講授結束后,增加學生匯報環(huán)節(jié),允許學生圍繞《食用菌栽培學》的各個方面制作PPT并匯報,并將此項成績作為考試成績的一部分計入總分。既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同學們在搜集資料,制作PPT、做匯報和聽匯報的過程中,鍛煉能力,開闊視野,是正常課堂教學的良好補充。從同學們反映的情況看,實施效果良好。
教學手段方面,因《食用菌栽培學》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單純靠文字和講授很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為主的方式進行。通過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等的綜合運用,使所講授知識能更好地被學生接收。但之前使用的部分視頻偏老,所以對效果有一定影響,正在逐步尋找和替換成較新的視頻資料,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
教學評價采用以教評教法和以學評教法相結合的方法[5]。以教評教法主要通過學校學院及教研室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材料的監(jiān)督檢查實現(xiàn)對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評價。以學評教法著重評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關注狀態(tài)、參與程度、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知識獲得的滿足感,等等。主要通過平時與學生的交流及課程結束時學生上交的意見建議條獲得學生對教學方式、方法及效果的反饋,以便不斷改進提高。
作為一門選修課,《食用菌栽培學》適宜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經過多年來的探索,筆者認為考勤10%,實驗40%,課程成績50%(含課上匯報20%+課程論文30%)的分值設置比較合理。
參考文獻:
[1]楊新美.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2]呂作舟.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劉自強.關于發(fā)展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的幾點思考[J].食藥用菌,2015,23(1):15-16.
[4]馬洪艷.高等農業(yè)院校食用菌實踐教學的利弊分析和建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8):346-347.
[5]牛貞福,國淑梅,徐金強,顏亞男,高霞.基于職業(yè)能力的《食用菌》課程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23):383-385.
基金項目:青島農業(yè)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特色名校建設工程2014年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