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竹梅
寧夏從2004年秋季開學開始在高一年級推行普通高中新課程教改實驗。高中信息技術課納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系之中,成為普通高中階段一個獨立的科目。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中,有一個亮點就是教學起點從“零起點”向“非零起點”的轉變。信息技術課是利用現(xiàn)代技術最廣泛的一門學科,對于偏遠的農村中學來說,很多學生來自農村地區(qū),他們在來高中之前,根本就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這就給我們實施新課程改革具體目標和任務帶來許多困難。如何上課才能既保證起點水平較低的學生能夠適應,又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真正體現(xiàn)教育的平等性呢?下面我就這種情況談談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是如何做的。
一、實例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睂τ谛抡n改后的信息技術來說,它不同于原來的側重工具軟件的學習,既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互相銜接,又是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強調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與理論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并認識當前社會無處不在的信息文化形態(tài)及內涵。積極的思維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濃厚的興趣之上。興趣是學習的力量源泉,是學生能力培養(yǎng)與提高的前提。我遵循的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個原則。只有注重貼近生活,才能使學生有濃厚的興趣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中體驗與人分享自己學習成果的喜悅。比如我們在上新教材的《算法與程序設計》中的第一章的第一節(jié)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用書上的問題,而是用學生都比較熟悉的問題“比較三個數的大小”說明計算機機解決問題的步驟,并且給學生演示我自己做的“比較三個數的大小”VB程序,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算法與程序設計》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更新觀念,轉變教學模式。
在傳統(tǒng)計算機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對教學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后,通過語言、計算機呈現(xiàn)給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力性受到極大的壓制,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不斷自我學習,轉變教學觀念,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結合新課的目標和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主線,同時兼顧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我嘗試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基于問題解決的主題活動教學法,注意教與學的創(chuàng)造性,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盡量呵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靈性。比如我在上信息技術(必修)——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一章第一節(jié)“信息及其特征”,給學生設計探究任務,把學生以兩人為一組,引導學生上網查有關資料了解“信息”的定義,并進行討論,通過分析信息的傳播過程最終得出信息的基本特征,最后選幾名代表進行總結發(fā)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僅僅是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對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持,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與他人分享自己學習成果的喜悅。
三、采取小組協(xié)作、第二課堂、個別輔導縮短學生之間的知識結構差別。
由于信息技術新教材,是“非零起點”的。對于處于偏遠中學的學生來說,在升入高中前的信息技術教育正處于萌芽狀態(tài),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對電腦的基本操作駕輕就熟,有的學生則可能連電腦都沒用過,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呈現(xiàn)出一種兩極分化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我采取小組協(xié)作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差異分成若干小組,使學生在學習小組內相互協(xié)作、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縮短差距,實現(xiàn)對知識掌握程度的平衡。還利用第二課堂,對那些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每當他們取得一點成績時,都應給予不同程度的鼓勵,逐漸縮短這些同學和其他同學的差距。
四、加強知識儲備,拓展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技能。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應該是作為老師的充要條件。新課程的出現(xiàn),使教學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要求老師的知識儲備十分豐富。信息技術知識更新速度很快,新知識、新產品、新術語幾乎天天出現(xiàn)。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故步自封,不斷學習,不斷獲取新知識,認真研究信息技術新課標,領會新課程思想,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才能將信息知識更流暢地、輕松地、完整地講授給學生,才能讓學生始終走在信息技術知識的前端,跟上不斷發(fā)展的時代的步伐。
新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已經向我們提出挑戰(zhàn),同時也給教師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組織教材,靈活應用教材,包括內容的更換,進度的調整,重組教學單元,整合教學內容等,注重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應用計算機處理實際問題及獨立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具備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師生關系平等、融洽,逐步把新課程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使得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生機的景象。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2003.2.
[2]王生華,著.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探索與創(chuàng)新.寧夏教育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