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蘇
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并揭示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chǔ)上加工創(chuàng)造。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jīng)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的靈活、精干的文學體裁,所以散文提倡寫真人真事,抒發(fā)真情實感,這“真”的材料自然來自于作家的生活體驗。現(xiàn)代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中逐漸加大了活動體驗的分量,事實上,這是在要求中學生體驗生活,從日常生活中提取散文素材。
一、善于捕捉生活經(jīng)歷中的情感因素
新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強調(diào)“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第四學段強調(diào)“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注意觀察和思考。應該說在自己的生活圈內(nèi)每天都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觀察者應該對這些事、這些人進行近距離的接觸,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這些人的思想狀況;對這些事和人作出判斷和評價。這樣在你心中新鮮的事、生動活潑的人就多起來了。散文題材廣泛,生活中的一景一物都可以成為散文的寫作對象,這些簡單平凡的事物對不同的人來說往往飽含不同的情趣、感悟,有人把這些事情稱為“生活中的情感現(xiàn)象”,中學生應該深入生活,最好是親自體驗這些情感現(xiàn)象,不斷捕捉其中的情感因素,增加生活的感悟。
議論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就是以這些零碎的情感點滴為基礎(chǔ)的。與一般的寓情于事、直抒情懷不同,議論抒情散文是以抒情性的文字表達哲理性的感悟,感情寓于議論之中,水乳交融。這樣,要做到自然流暢、游刃有余的表達就必然要求生活體驗過程中真情實感的積聚。一方面,學生要關(guān)注生活細節(jié),善于從一景一物中窺見世界,從一草一木上體味人情,養(yǎng)成仔細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的習慣。另一方面,對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應加以集中和提煉,時刻記錄下對生活的點滴感受,以這些點滴感受創(chuàng)作真情實感的文章。
二、善于對生活現(xiàn)象進行理性思考
這是議論抒情散文中闡發(fā)議論的條件。對于散文來說,它的創(chuàng)作往往是有感而發(fā)的,這就要求我們應對身邊的事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善于從平凡中見出不平凡。隨著年齡的增長,哲學、歷史等知識的擴充完備,高中生在理性思考、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此時就應該把這些所學的知識、所經(jīng)歷的感受運用到平時寫作中,一方面,要用哲學歷史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fā)展,另一方面,要將這些思考用文學的語言記錄下來,勤于動筆。
三、善于將“情”和“理”融會成感悟生活的理趣
積累了生活中的情感因素,加之理性思考,我們更應用適當?shù)姆绞桨阉鼈儽磉_出來,把它們?nèi)跁筛形蛏畹睦砣ぁ!袄砣ぁ奔凑芾砼c趣味,然而這里的哲理不是單純的議論文式的說理,它應與趣味相結(jié)合,說得明白一點,也就是你所要講的道理讓人聽起來不會那么枯燥,還能讓人聽了心服口服,受到感染。那么,如何使文章表現(xiàn)出生活的理趣呢?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這主要適用于議論抒情散文中的哲思類散文。寫作者從頭腦中選擇切合主旨的題材,從身邊選擇最能寄予自己所感所思的外物,此時的“物”已不單單獨立于生命體之外,而是一種飽含作者情與理的象征物,是有含義、有價值的東西,讀者正是通過這“物”感知作者的。例如:《我與地壇》所表現(xiàn)的敢于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勇于進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悶情緒(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燈》的希望永存,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蒲公英》的“反戰(zhàn)”思想,《合歡樹》的懷念母親等立意,都是通過對景物的精雕細刻,層層鋪墊,噴發(fā)而出的。
2.邊敘邊感,隨想隨議。這主要適用于隨想類議論抒情散文。作者將自己的理趣蘊涵在自己的所見所聞之中,邊敘事邊感悟,常常以小見大,以平凡寫出不平凡。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通過感悟地壇中的景物由衷地寫道: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從這一段議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觀已經(jīng)從消極轉(zhuǎn)為了積極。
3.化抽象為具象。散文筆調(diào)的魅力,固然來自作家的真知、真見、真性、真情。但要將其化作文學和諧的色彩、自然的節(jié)奏、雋永的韻味,還必須依靠駕馭文字的嫻熟、筆墨的高度凈化。以朱自清的散文《春》為例,他把春這個抽象化的事物通過形象化的景物,賦予了活力和生命。其中沒有用純粹的抽象說理性文字,而是運用了比喻、想象和擬人化、情趣化的句子:“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樣的具象化的描寫,顯得既生動又形象。此外,鮮活的文氣,新穎的語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韻,精彩的疊句,智慧的警語,優(yōu)美的排比,風趣的諺語,機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種多樣藝術(shù)技巧的自如運用,也是使情理巧妙結(jié)合、增強文章理趣的很好途徑。
除此以外,平時寫作中還應指導學生把握好議論抒情散文中議論與抒情的關(guān)系——寓情于議。議論中滲透感情,情議完美結(jié)合,學生通過感受生活,易于觸類旁通,浮想聯(lián)翩,有著獨到的見解。議論有助于豐富散文的內(nèi)涵。學生通過抒情往往能將作者的主觀情感滲透進議論性的文字之中,使情與理完美融合,增強作品藝術(shù)魅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