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鄧玥?? 文:Aki?? 圖:Gonzalo/Hoang Tien Quyet
折紙,幾乎存在于所有人的童年記憶中,當稚嫩的小手從作業(yè)本上爽快地撕下一頁紙,折出第一道印,就開始了一場充滿幻想的未知旅程。曾經多少只紙青蛙在課桌上歡騰跳躍,多少條紙船被放逐淺溪順流而下,那一串徹夜趕工的千紙鶴是否送給了暗戀的他?實在普通的一方天地,變幻出無窮無盡的寶貝,紙飛機們交織成的白色網絡構成了童年最美的定格。
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折紙只是小孩子把戲,誰能從這門成本忽略不計的手工勞動聯(lián)想到設計或者藝術?27歲的越南小伙Hoang Tien Quyet 也是在5、6歲的年齡開始了折紙,然而他卻把這種童年專屬的熱情延續(xù)了二十年。對他來說,平凡的紙張?zhí)N含著無限可能,幾番折疊就能成為個人風格鮮明的藝術品。其實,折紙作品被定義為藝術品早已不是新鮮事。從1955年,日本人吉澤章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舉辦了震驚世界的個人折紙展開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研究這種復雜、精微的紙的魔術。濕法折紙技藝更是讓紙塑作品的表現(xiàn)力實現(xiàn)了驚人的飛躍,它們從抽象的幾何拼圖變身成栩栩如生的立體雕塑。Hoang Tien Quyet正是用這種難度極高的折紙技巧創(chuàng)作出令人嘆為觀止的紙藝雕塑——身材頎長的母狐貍扭著脖子望著歪頭撒嬌的幼狐;百獸之王昂首挺胸任密實的鬃毛在風中翻飛……他創(chuàng)作的動物紙塑不再是擺在桌上的靜物,仿佛每個作品都注入了生命一般,它們像剛剛經過,偶然停在你的面前,或正要結伴出行去覓一頓美食。這一切的秘密就在于濕法折紙巧妙地避開了傳統(tǒng)折紙的直線折痕,充分地用曲線刻畫出動物身體的弧度。飛行的翅膀或舞動的尾巴,佝僂的脊背或彎曲的脖頸,都是讓動物活起來的訣竅。
干而薄的紙張容易操控,成型快,只要在對齊或折疊時稍微認真一點,一個規(guī)整模型就能呈現(xiàn),然而卻過于生硬且不能持久。有的可以用吹氣等方法讓紙的內部鼓起來,成為一個立體作品,但突兀的直線和笨拙的膨大始終不盡人意。濕法折紙的作品各部分之間有非常自然的過度——從明顯清晰的折痕到似有似無的淺印,有如漸變色譜般的流暢。選用含有可溶性膠料的紙張,用布均勻適度地濕潤后,剩下的就是手上的功夫了。潮濕的紙面纖維松散富有延展性,干了之后能保持在要求的任意位置,形成牢固持久,可以存放數(shù)年的理想展品。聽上去倒是輕松,實際對技術與耐心都是極大的考驗——過于潮濕的紙張很容易撕破,而太干又容易出現(xiàn)鋒利的折痕,對力度的手感需要反復試驗。即使得到了理想的折痕,那些細軟脆弱的皺褶并不會那么聽話地呆在原地等你完成其他部分,得用特殊的方法暫時固定,特別是在塑造內部多層的復雜細節(jié)時,時間的流逝會讓紙張干燥,需要重新濕潤,程度上把握不好的話前面的努力會功虧一簣——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數(shù)十個小時完成,而最后成就的是一個精致的藝術品,從制作過程到結果來看,都早已超越了小孩游戲的范疇。
現(xiàn)在,像Hoang Tien Quyet這樣將折紙創(chuàng)作當成事業(yè)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的藝術始于方寸之間,憑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把巧奪天工的紙藝作品帶進人們的視線,讓童年的初心開出了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