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豐倫 袁軍寶
中央出臺領(lǐng)導干部能上能下規(guī)定、國務院連續(xù)公布兩次大督查結(jié)果,20余省份300多名干部被查,審計署強化政策落實審計監(jiān)督……近期一系列針對干部不作為的嚴厲舉措,凸顯出了中央治理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決心。問責鞭已至,懶怠散官員當警醒。
有勤無廉,政失之于公;有廉無勤,政失之于慵。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不干事、不作為的怪現(xiàn)象。比如,有的地方對明確的任務不抓落實,確定的項目遲遲不開工;一些領(lǐng)導干部簡政放權(quán)時拖拉推諉,“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敷衍塞責,抓而不緊、執(zhí)行不力,嚴重影響了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民生改善,群眾對此反映強烈。
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自當在其位謀其政。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敗,不作為的“懶政”也是腐??!自去年以來,中央已多次強調(diào)對干部不作為“出重拳、動刀子”,多地也出臺措施治理為官不為,一批懶政怠政者受到懲處。
最近中央又連續(xù)出臺措施整治干部不作為問題,更是一個明確信號,“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風險在加大,為官不為當立刻警醒。如果仍然認不清形勢、頂風而上,對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視而不見、對中央的政策落實不力,不履行職責、不敢擔當、得過且過,必將受到嚴厲問責。
對于仍存僥幸的不作為干部而言,最為迫切的是要擺正心態(tài),意識到“有錯是過,無為也是過;有錯要問責,無為也要問責”,做到有肝有膽、勇于作為,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在目前簡政放權(quán)、依法依規(guī)辦事的要求下,決不能以“不能干、不會干”為把詞,更不能存在因“利益受損”而故意“逆反性”不作為,而是應勇于適應新形勢,轉(zhuǎn)變工作方式和作風,切實做到守土有責。
治理干部不作為,還應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shè),扎緊“制度的籠子”,避免“牛欄關(guān)貓”。各地應盡快建立起“責任清單”,不留責任死角,壓縮相互推諉的模糊空間,讓庸懶散干部失去濫竽充數(shù)的環(huán)境。在加強問責力度的同時,也應明確和細化問責的內(nèi)容、原則、對象、方式、程序以及處理辦法,保證問責機制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同時,要形成科學的干部考核任用機制,除盡快使不勝任干部調(diào)離崗位外,還要大力支持和鼓勵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勤勉盡責、善謀善為的干部,從而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一心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行政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