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這次安倍訪美,美國給予高規(guī)格接待,除國賓待遇外,還安排國會講演。日媒稱,這次安倍訪美,標志“戰(zhàn)后日美關系進入新的階段”。
其實,戰(zhàn)后日本多次宣布“日美關系進入新的階段”,但兩國主從關系本質并無改變。上世紀80年代日本商品如洪水涌入美國,引發(fā)美國“日本威脅論”抬頭。與彼時比,美國對日憂慮降低,日美兩國確實進入一個美國無憂時代。但另一方面,美國新生代現(xiàn)在更關注中國。美國皮優(yōu)研究中心負責人斯托克在今年4月20日《日本經(jīng)濟新聞》撰文說,美國新生代對中國信任感強。而且新生代美國人認為,加強與中國的經(jīng)濟關系,比加強美日關系更重要。
今天,中國經(jīng)濟雖然進入“新常態(tài)”,但中高速增長趨勢未變,消費者要求更美好生活的意愿仍十分強烈,這些都是美國輿論更看好中國的原因。另一方面,今天的日本與歐洲漸行漸遠,與亞洲鄰國關系難以改善,國家在政治上日益孤寂。這造成日本比以往更加希望與美國頻頻對表。
但是,今天以及今后日美關系的維系,可能更加困難。今年4月19日《朝日新聞》刊登星浩的文章《日美關系的未來展望》,披露了他對日本前駐美大使栗山尚一(1931-2015)的生前專訪。栗山說,“不論國家或是個人,如果對方比自己在所有方面都強時,則非常難交往。不論在智力方面、體力方面或金錢方面都是如此。”一個堅定的親美派在去世前,終于吐露真言。日本政府官員對美國表示不滿,十分罕見,栗山尚一這樣的人物,死前終吐真言,這表明日本政府內的深層次憂慮。維系今天的日美關系對日本來說,可能比20年前更吃力,而維持今后的日美關系,可能更吃力。
國際政治中,人的關系也十分重要。日美人員交流停滯不前,日本前往美國留學人員還出現(xiàn)減少趨勢。而今天中美留學人員則不斷增長,今天有2.5萬名美國人在中國學習,另有27萬以上中國人在美國學習。隨著三邊關系消長,可能影響到日美關系的變動。
日本與美國在國家利益重心及民族性方面存在的種種差異,可能導致日美關系的維系日益吃力。從經(jīng)濟規(guī)模上看,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2014年中國GDP已是日本2倍。中國影響的擴大導致美國在亞洲及世界許多重要問題上,必須征求中國意見乃至同意。而從日本民族性來看,可能過于看重對美“忠誠”,缺乏應對復雜多變國際政治關系的機動能力,這是日本對美關系脆弱的部分。如果不能調整其僵化外交方式,今后美國從全球戰(zhàn)略上則可能日益“忽視”日本。
安倍政權成立時曾提出“俯瞰地球儀的外交”,但從其貫徹實施來看,并無成效。這是因為外交既需要錢也需要人,在日本經(jīng)濟規(guī)模停止增長,人口下降的條件下,實行這個擴張性外交,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日本人對日美關系的看法心情都十分復雜。二戰(zhàn)仍是日本無法邁過的坎兒。日本人堅持不忘兩顆原子彈,深處藏匿不可言說的意味。
日本人內心存有對美感恩的一面。戰(zhàn)后日本加入美國陣營,美國提供市場,換取日本在國際事務方面堅定站在美國一側。同時許多日本人仍然感謝戰(zhàn)敗后建立民主制度、和平憲法。但另一方面他們對美國這個“民主帝國”充滿怨恨。在他們看來,美國傲慢自大,目中無人。更為嚴重的是,美國是靠不住的。日本有個駐外記者日高義樹反復告誡日本國民:“美國是靠不住的”,他總抱怨奧巴馬并不把日本當自己人。
盡管這次美國給予安倍訪問規(guī)格很高,但日本媒體卻呼吁安倍要與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多開拓交往渠道,與下屆總統(tǒng)候選人接觸。顯然日本媒體并不太期待這次訪美可以得到什么成果,因此提醒安倍利用這次機會,把注押在下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