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詩人呂凱特曾經(jīng)說過: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是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于度過。
前不久,江蘇徐州一名即將踏入高校大門的學生,在開學前夕卻偷偷喝下農(nóng)藥,意圖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也好了卻家里為他籌集學費背負的沉重負擔。經(jīng)過3天的搶救,直到9月9日下午,才脫離生命危險。
當?shù)孛襟w了解到,該學生家境貧寒,其父母靠平日賣菜掙錢生活,除生活開銷外,還要供養(yǎng)他和一個9歲的妹妹讀書。事發(fā)前,這名經(jīng)復讀后再次參加高考的貧困生,收到了江蘇某高校發(fā)來的錄取通知書。其父母聽到喜訊之后,便馬不停蹄地給孩子張羅學費和生活費。到服毒當日,已為其籌借到7000余元錢。
雖然自殺學生在脫離危險后向病榻前的父母告知了真相,原因是不想因為他的學費而拖累這個家,但令筆者難解的是,一死真的能夠一了百了嗎?
答案毋庸置疑。且不計一死之后家人要為你承擔的各種費用會不會超出那筆好不容易借來的7000元,單單英年早逝而給家人帶來的負罪感,就會讓含辛茹苦的父母用后半生來贖。
其次,這個家庭不會因為你的一死讓境況得以扭轉。正如上文所言,喪子之痛對于你的父母來說,就是一筆心債,心債背久了就會變得彷徨而不知所為。
再次,無論天上人間,命運都不相信眼淚,也不會憐憫因愛面子而放棄與之翻轉的機會。所以,即便你去了天堂,那里也未必是你的心靈歸宿。
這么說雖然有些唯心,但就像這名自殺未遂貧困生的父母向當?shù)孛襟w透露的那樣,“這個孩子要面子,上高中那會兒,在學校就可以申請貧困生補助,但他一直都沒申請,怕被人瞧不起。”
如此看來,這名貧困生想要自殺,其動機除了為家庭減負,也是在為自己減壓。畢竟,當一個人把面子看得比命都值錢的時候,這個人確實活得很累。但問題的關鍵是,因此選擇一死百了,是不是有點自私和自負?
一息若存,希望不滅。要知道,你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所以唯有活著,才能反哺、答謝他們的生育、養(yǎng)育、教育之恩;還要懂得貧窮并不可怕,還有知識能夠改變命運,所以唯有活著,才能實現(xiàn)、印證你自己的成長、進取和價值。筆者相信,在經(jīng)歷一場生死跨越后,這名貧困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或許能夠得以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此事是以悲情開場但并不是以悲劇結尾,錄取貧困生的那所高校在得知情況后表示,哪怕一分錢學費都沒帶,學校也會安排其入學。
然而,筆者想給高校提個醒兒,我國的大學生通常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他們肩上背負著家庭的責任;另一方面,隨著大學擴招,學歷貶值,大學生要面臨更嚴峻的學業(yè)和就業(yè)競爭。責任和壓力這兩座大山可能會壓垮這些身心尚顯稚嫩的年輕人。
山東大學自殺預防研究中心有研究者曾與國內(nèi)其他高校合作,對在校大學生的自殺意念,以及社交網(wǎng)絡、應對策略在減少自殺風險上的作用展開了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參與調(diào)查的學生中,有自殺意念的學生占到16.39%。這是一個已經(jīng)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