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
【摘要】圖書編輯是精神文化產品的組織者和把關者,是作者與廣大讀者之間的紐帶。圖書編輯從事的工作是圖書出版發(fā)行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圖書編輯所具備的職業(yè)素質高低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嘗試從如何看待圖書編輯的過程性、影響圖書編輯工作質量的主要因素、圖書編輯的“雜”與“?!钡葞讉€方面論述圖書編輯應具備的素質。
【關鍵詞】圖書編輯素質能力
編輯工作者的職責要求其具備一定的素質和基本技能,包括編輯的政治修養(yǎng)、作風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學識修養(yǎng)(含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各門具體學科的知識)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此領域的從業(yè)者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各種修養(yǎng)的具體要求、重要性和培養(yǎng)出各種修養(yǎng)的途徑,去探討主體編輯能力形成和發(fā)揮的規(guī)律。
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歷程和業(yè)務實踐,從如何看待圖書編輯的過程性、影響圖書編輯工作質量的主要因素、圖書編輯的“雜”與“?!钡年P系及如何正確對待等方面談談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圖書編輯。
一、圖書編輯應具備的素質
圖書編輯,不管是社科圖書編輯,還是自然科學讀物的編輯者,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千錘百煉練出來的。從不會編到會編,再到熟練操作,編有建樹,逐步成為行家,勢必也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編書工作涵蓋了一本書的選題策劃、編輯加工、題目推敲、內容科學、表達合規(guī)、裝幀規(guī)范等,是有一個過程的。其過程對已“輕車熟路”、“駕輕就熟”的老編輯而言,那是小菜一碟;但對于“初出茅廬”的初學者來說,就不是很簡單的事了。特別是專業(yè)性的圖書編輯,不僅受制于專業(yè)知識的制約,而且又拘于實際操作能力的壓力,一開始會碰到很多問題是預料之中的事?,F在,由于受市場價值觀的影響,“初出茅廬”的新手面臨的問題就更多。老前輩、老編輯理應給予必要的指導,讓他們盡快進入狀態(tài),盡量縮短適應編輯工作過程的時間。由此可知,任何過程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圖書編輯工作也不例外。
何謂“素質”?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素質本來是指人的神經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這里指從事此行業(yè)的特殊要求和必備的條件,即圖書編輯的素質與修養(yǎng)。要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圖書編輯,就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質。
總的來說,一個合格的圖書編輯,核心的基本素養(yǎng)是要有強烈的編輯意識即職業(yè)意識。編輯職業(yè)要求圖書編輯能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以其獨特的敏銳的洞察力,去捕捉有價值的精神產品信息,并能用理論的頭腦作出分析判斷。他要具備社會活動家的活力和本領,活躍在各種舞臺上。同時要具有雜家的博學多才和作家、文學家的文學修養(yǎng)。
二、影響圖書編輯素質提高的因素
應試教育的“后遺癥”。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的基礎教育被綁在“考試”的戰(zhàn)車上,嚴重損傷了基礎教育本應完成的任務。基礎教育的本來任務是讓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打下必要的“基礎”,特別是語文教育,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讓學生在語法、邏輯、修辭方面,文體適應方面能為專業(yè)教育打好基礎。但為適應應試考試的需要,長期以來實行的“文理”分科,使得“基礎”變質。雖然國家已經出臺高考改革新政,試點取消文理分科,但應試教育帶來的“后遺癥”是多方面的,單就編輯工作而言,就難以在實踐中迅速“入門”。
知識面。這里說的“知識面”,不僅是博學,懂得的東西要廣要博,而且在某些方面要有一定的深度。對于進入編輯行當的初學者,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他們是專家,但要有快速成為行家的可能條件。由于受前述“應試教育”的影響,現在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他們沒有工夫去讀書,他們的功夫是在題海中游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圖書編輯,沒有寬廣的知識面恐怕是難以勝任的。
刻苦學習的精神。圖書編輯從事的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不僅要一步一個腳印,而且要研究、設計圖書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不能拾人牙慧,也不能按老一套的辦法去工作。在圖書市場競爭的背景下,單靠重復勞動而沒有新招數、新辦法去創(chuàng)新,是難以有出路的。這就要求從業(yè)者要開動腦筋,絞盡腦汁去做出與眾不同的精神產品來,要刻苦的學習。圖書編輯的學習要從多方面入手。任何一門學問,都有它的理論、歷史和實務方面的內容,缺一不可。圖書編輯學要學習,圖書編輯的歷史規(guī)律不可忽視,圖書編輯的實務更是一點都不能懈怠,更要學習優(yōu)秀的編輯作品。應該說,良好的學習精神是影響圖書編輯業(yè)務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之一。
圖書編輯工作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圖書編輯工作是整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部分;它又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yè),因而必須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把社會效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tǒng)一。一個甘做無名英雄,致力于向廣大讀者輸送和奉獻富于營養(yǎng)的精神食糧的圖書編輯必須效忠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出版事業(yè)。應該看到,在突出經濟效益的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下,在出版體制改革的進程中,不講經濟效益是無法生存的,但前提是講政治、講法治、講原則、講政策,要弄清編輯的政治意識、職業(yè)責任,不為金錢的“浮云”遮望眼,陷入某種邪路和泥潭。同時,要知道精神產品的發(fā)展需要社會協(xié)作。圖書編輯既要講求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付出,又要努力做好公關工作,廣泛聯(lián)系同一編輯戰(zhàn)壕中的戰(zhàn)友共同奮斗。協(xié)作可以集思廣益,開闊思路,協(xié)作與公關相結合又能擴大精神生產隊伍,拓展新的領域,也有利于提高圖書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三、圖書編輯的“雜”與“?!?/p>
圖書編輯需要有扎實的基礎,尤其是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美國的學術界曾出現過一個新思潮,“認為為著人類的進步,有建立一種‘通才學’的必要”。新加坡專欄作家梁厚甫概括的這種觀點,從一個角度看,廣博的知識涵養(yǎng)對編輯來說,就是要有雜家的智能。我國古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本草綱目》時,寫過一個自序,說他編那部藥物經典,“漁獵辟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傅,產韻農圃,醫(yī)卜星期,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奮編摩之志,僭篡述之權,歲歷三十稔,出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復出芟之,闕者輯之,論者繩之。”李時珍在編纂這部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重大貢獻的藥學巨著時,若無既雜又通的淵博知識,是難以完成的?,F代科學更是各種學科縱橫交錯又日新月異,知識和信息呈爆炸之勢,令人目不暇接。因此,知識貧乏的人是難以勝任圖書編輯工作的。
誠然,圖書編輯的“雜”是就“博”而言,也就是知識面要寬,寬到何種程度呢?筆者以為,“寬”和“博”是一類綜合性的字眼,其含“量”是富于彈性的。立足于某一行當的編輯工作,以“夠用”為標準。如果編一本書,處處都是攔路虎,問題成堆,每走一步都要請教別人,那肯定不行。
圖書編輯的“?!笔蔷汀皩I(yè)”而言,也就是你編輯的圖書屬于某一學科領域,該學科領域的理論、歷史和實務作為圖書編輯是否基本上都懂。如果專業(yè)“對口”或大體“對口”,就應該是“專”了。應該明白,任何專業(yè)學科的“專”本身是處在變化的狀態(tài)中的。在這方面,我們要懂得一點辯證法。就是某一“專業(yè)”的學習者也常常會碰到新的專業(yè)知識,一般“補”起來不太困難。同時要明確,圖書編輯的“?!苯^對不能與專家、院士、學部委員等劃等號,那是另外一個檔次的“專”。
圖書編輯工作中的“雜”與“?!睉撌且环N什么關系呢?筆者以為,應明確兩點。一是要抓住“雜”中有“?!钡幕军c?!半s”中有“?!笔侵笇D書編輯的內容而言,即你所編輯的圖書總有一個“大體”的范圍,在你所適應的圖書內容的編輯范圍內,天地也不狹小,這就要講“雜”,而具體到某一本書也可能比較“雜”,也可能比較“專”,這就要區(qū)別情況,不同對待。就一本書而言,學術性或專業(yè)性較強,那是“?!?,但其中涉及的一些具體的新知識,對編輯而言就是“雜”了。如數字的使用,看起來是個簡單的問題,但實際上很麻煩,因為不同類型的圖書有各種的不同的規(guī)定,這就是“專”中有“雜”了。
編輯工作是幕后工作。人家把嘔心瀝血之作送到你手上,你就必須要有眼力,要識貨。有眼不識金鑲玉的情況不算普遍,但發(fā)生此類情況也不是沒有。美國曾有一位作家寫過《馬丁·伊登》這部長篇小說,深刻抨擊了商業(yè)社會世態(tài)炎涼的現實。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一位作家,他拼命寫了很多作品,但沒有一家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作品,結果收到的只是一堆退稿信。有朝一日忽然時來運轉,有一個出版商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書壇頓時為之雷震。別的出版商聞訊,趨之若鶩,紛紛登門索稿,就連他中學時的作文之類的文字也出版了。
圖書編輯能力的訓練,對從業(yè)者言之,前進的道路不可能平坦,必須要多方面努力。先天不足、基礎不牢的,盡快補起來;知識面太窄的,要加強積累,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編輯一部專業(yè)性強的書,必須要像一部大戲的主角,迅速進入狀態(tài),從專業(yè)上突破;要善于在關鍵點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前所說,圖書編輯者還要與作者、同事、上司等加強協(xié)作……影響圖書編輯工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也必須走出多條路來?!?/p>
(作者單位: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