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蘋
【摘要】場景是指影視劇或生活中特定的情境。電視使得我們以往非常清晰且易于辨認的場景發(fā)生了巨大逆轉,重新界定了場景,從而使人們產(chǎn)生了一種普遍的“無地點感”,這反過來又引起了文化模式的變遷。梅羅維茨出版于1985年的名著《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正是按照這個思路展開的。
【關鍵詞】場景電視梅羅維茨
梅洛維茨的媒介觀點很大程度上受到麥克盧漢和戈夫曼的技術決定論的影響,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中,消失的地域意為“no sense of place”,意思是由于電視這種媒介的作用,不同地域之間社會意義逐漸減弱乃至消亡,需要指出的是本書中的電子媒介特指電視,而非我們?nèi)缃衿占暗幕ヂ?lián)網(wǎng)。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媒介出現(xiàn)后,引起了人們感官的不平衡,進而影響了人的意識和行為。因此不同地域的人們由于受到電視的影響,意識和行為也漸漸趨于一致,各自的地域分野不再明顯。書中對媒介的發(fā)展趨向并未提出明確的看法和建議,但書中的觀點獨到新穎,值得借鑒。
一、兒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兒童化
大衛(wèi)·帕金翰在其《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一書的開篇中說,“在即將要結束的20世紀最后這幾年里,‘童年己然消逝的斷言已經(jīng)成為最流行的一聲哀嘆’,這聲哀嘆回蕩在所有的社會領域中:包括家庭、學校、政界,也許最突出的是在媒體領域,童年的意義與地位的傳統(tǒng)確定性已經(jīng)遭到了持續(xù)的侵蝕與破壞,我們似乎再也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尋找到童年?!?/p>
電視媒介消除了關于成人世界的觀念,“我們現(xiàn)在居住于一個大眾無所不知的世界,沒有幾個話題是沒有作公開討論的”。在印刷媒體的環(huán)境中,兒童讀物與成人讀物徑渭分明,成人行為作為后區(qū)(臺)對兒童而言是不可見、也不可理解的。父母常??梢暂p巧地用“你長大了就知道了”來敷衍和回避孩子某些敏感的問題,這樣的策略通常能夠取得成功,孩子往往很快就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但是,自從有了電視,一切就不一樣了,電視暴露了成人的后臺行為,正如梅羅維茨所說,兒童的圖書世界能隔離出為兒童展示生活的理想觀點,而電視新聞和娛樂卻可以為小孩展示成人撒謊、喝酒、欺騙和殺人的畫面?!?/p>
所以我們經(jīng)常驚奇的感嘆“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了?!边@種“聰明”不僅表現(xiàn)在孩子們知道的越來越多,而且他們對許多問題的反應及其思維和行為方式都在某種程度上變得成人化了。兒童心理學家艾爾凱德把電視機前長大的一代稱為“被催趕著長大的兒童”。
梅羅維茨分析說:“今天的兒童似乎更不像孩子,他們說話、穿衣和行為比過去都更像成年人”。
當孩子們越來越早熟、變得少年老成時,相反的趨勢也在逐漸形成,成年人與他們的上一代人相比,也在變得越來越孩子氣。在過去20年間長大的許多成年人還像成長太快的男孩那樣說話、穿衣和行事。當然,所有的兒童和成年人不會也不可能行為完全相同,但是與過去相比,行為上有了更多的相似之處,傳統(tǒng)的分界線消失了。
二、政治英雄和市井平民
由于電子場景帶來新的群體身份,引起了群體身份角色發(fā)生變化,電子媒介融合了許多不同的行為場景,同化了群體身份,加上共享觀念以及越發(fā)公共的場景造成了原本孤立的、不同的群體成員開始尋求公平的權利和待遇。
電視改變了領導人營造和維護其形象的信息環(huán)境,梅羅維茨說到:“我認為總統(tǒng)形象的降低也許與缺少潛在的偉大領導毫無關系,而是與具體的傳播環(huán)境關系很大?,F(xiàn)有的傳播環(huán)境破壞了政治家按傳統(tǒng)的‘偉大領導人’那樣行為的能力,因此也就不被看成是傳統(tǒng)的‘偉大領導人’。”權力和秘密緊緊相連,權力就是秘密。秘密強化了權力的威嚴,深宮大院、戒備森嚴的場所使權力處于不可見的地帶,領導人的私人生活乃是秘密中的秘密,必須嚴加守護。而在電視時代,攝像機己經(jīng)獲準進入白宮和梵蒂岡的內(nèi)部,政治家甚至包括宗教領袖們要控制自己的形象也非常困難,哪怕有最高明的形象顧問精心策劃,領導人的身體語言在特寫鏡頭下也會不可掩飾地暴露他們的身體缺陷或者微妙的心理活動。這時便會顯露出偉大領導人的“人性”,這些可能會告訴我們,我們所仰視的人與我們自己沒有什么區(qū)別。
三、男性氣質(zhì)與女性氣質(zhì)
傳統(tǒng)上婦女被固守在家中,不能輕易接觸外部世界,而男人可以隨便出入各種公共場所,獲悉各種外部信息。因此由場景的隔離造就的信息接觸系統(tǒng)的不同最終導致男性與女性在角色分工、氣質(zhì)和權力等方面出現(xiàn)了明顯差異。
梅羅維茨認為,60年代開始的婦女爭取權利的運動,就跟電子媒介特別是電視所導致的社會場景的融合有關。電視節(jié)目中經(jīng)常暴露很多男性節(jié)目和男性話題,這些是傳統(tǒng)的女性在家中不能接觸到的,由于電視解碼的容易性,即使不會閱讀的女性,也很容易看懂電視節(jié)目的內(nèi)容。正是由于這種對公共場景的暴露,使得女性發(fā)現(xiàn)自己被隔離在主流之外,成為人數(shù)上雖然占多數(shù)的少數(shù)群體,這必然使得女性要求積極加入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場景之中,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女權運動。
同時由于人們可以在電視中看到異性的各個側面,就使得異性之間的神秘感開始消失,人們開始看到男性在自己的后臺行為中也有著優(yōu)柔寡斷的一面,同時也能欣賞到女人剛強堅韌的一面,不少女性成為事業(yè)上的“女強人”。這種共享的信息環(huán)境使得男性和女性從傳統(tǒng)的身份定位中解脫出來,男性氣質(zhì)和女性氣質(zhì)出現(xiàn)了融合。
四、東方和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
在當代世界,西方對東方進行不平衡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大眾傳媒具有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同時具有監(jiān)督和娛樂的基本功能,滿足社會多階層全方位的信息需求。然而,隨著大眾傳媒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眾傳媒也帶來了文化、思想、政治領域的霸權。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始終不遺余力地將傳媒作為塑造和滲透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工具,對東方意識形態(tài)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他們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
一是利用媒體進行歪曲報道。如對2011年“7·23”動車事故的報道,美國《洛杉磯時報》指稱:這次的災難事故與收受賄賂,質(zhì)量低劣有關,使得鐵道部面臨更大的審視。又如對新疆“7·5”打砸搶燒暴力事件的報道,用“偏見”代替“事實”,刊登大量名不副實的圖片,并被多家外媒轉發(fā),挑撥民族矛盾,違反了媒體報道最基本的公正客觀原則。
二是大量運用媒體向東方國家宣傳西方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如“美國之音”經(jīng)常采用混淆是非的宣傳手法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和政策,打著“民主”、“人權”的旗號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美國之音”為推行美國的霸權戰(zhàn)略和進行全球意識形態(tài)控制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如今媒體已然成為大眾獲取信息,實施行為的主要手段,媒體已經(jīng)成為一種滲透意識形態(tài),塑造能力的新興權力。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西方世界的媒體滲透對東方發(fā)展中國家的青年影響最大,美國的衛(wèi)星電視頻道普及全球,電影、音樂更是全球輸出,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美國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這些媒體常常捕風捉影,搬弄是非,鼓動青年和青年組織發(fā)動“街頭政治”。據(jù)統(tǒng)計,數(shù)量上,美國電影產(chǎn)量占全世界影片總量的6.7%,時間上卻占據(jù)全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
結語
梅氏結合戈夫曼的“劇場理論”和麥克盧漢等的“媒介理論”得出自己獨具特色的結論,不僅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研究思路,自成一體,而且成為媒介理論研究進程中很有意義的一筆,為學術界不斷提及和運用。尤其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社會場景和物質(zhì)場景融和的趨勢更加明顯,角色之間的區(qū)隔變得不再明顯,梅氏的理論似乎更加得到了驗證,被稱為“數(shù)字時代麥克盧漢的保羅·萊文森”就在自己關于電腦和網(wǎng)絡的著述中多次提及梅氏的理論。到20世紀80年代,全球化理論的研究成為燎原之勢,許多全球化理論家開始注意到梅羅維茨媒介情境理論的價值所在。“全球化理論”認為,全球文化是一種新的電子文化,是沒有地方特征的圖像地理和虛擬地理。“全球空間是一種流動的空間、電子的空間、沒有中心的空間、可以滲透疆界和邊界的空間”,在這個舞臺上,各種經(jīng)濟和文化群落陷入互相直接的接觸,與每一個“他者”接觸,這與梅氏的“情境理論”可謂如出一轍。梅氏認為電子媒介的廣泛運用消解了地域的限制,“我們”與“她們”、“這兒”與“那兒”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場景的融合使我們擁有了“球土化”的感覺。因此,在80年代后的“全球化”理論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多梅氏理論的影子,如:英國著名的全球文化理論家約翰·湯姆林森在其著作《全球化與文化》中就非常推崇梅氏的這一理論。
梅羅維茨開創(chuàng)的這一媒介理論與日常社會生活結合的研究思路填密、細致、邏輯性強,而且對日常生活的分析很有見地,因此得到了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肯定。尤其是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這一理論的魅力又重新散發(fā)光彩。□
參考文獻
①桂林,《媒介場景:文化研究中的新思路》[J].《文化與詩學》,2008(3)
②李哲,《媒介場景理論:媒介研究的新視角》[J].《新聞世界》,2002(5)
③紀海虹,《媒介推動你的生活——評〈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J].《全國新書目》,2003(4)
④湯景泰、李興麗,《消失的地域與碎片化族群的興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1)
⑤孫莉、孫佳樂,《試論網(wǎng)絡媒介情境下的“地域”消失》[J].《新聞世界》,2010(11)
⑥車淼潔,《戈夫曼和梅洛維茨“情景論”比較》[J].《國際新聞界》,2011(6)
⑦朱雪,《社交網(wǎng)絡媒介情景重構及對受眾的影響》[J].《青年記者》,2013(7)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學術型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