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建國以后,時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的安子文,向毛澤東和劉少奇建議,“擬仿照蘇共的干部職務名單制的辦法”,建立中國的干部管理制度。按照這套辦法,黨、政和社會團體中,所有重要職務以及任職干部都必須登記在冊;調(diào)動任免時,需根據(jù)名單,對干部進行預先審查、選拔推薦、批準任命。
中組部如何選干部?今年,中共中央頒布了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這是該條例時隔12年后首次修訂。舊版條例的“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一般應當從后備干部中選拔”,在新版條例改為“注重使用后備干部”。也就是說,后備干部作為班子成員來源的慣例已發(fā)生變化。如何選人用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實行一黨執(zhí)政制度的國家來說,始終是一項關鍵任務。中組部自身也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旨在更公開、更透明。它又將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zhàn)?
在離中南海不足1公里的北京西長安街南側,坐落著一幢沒有任何標志的大樓。大樓坐北朝南,與東西兩側的配樓、南側的門樓合圍成一座三合院式的封閉院落。院內(nèi)的中央綠地、東西兩側的下沉式庭院以及周邊寬闊的綠化帶,共同營造出一種寧靜氛圍。為了烘托這種寧靜,建筑師甚至在南門樓頂部設計了一個在北方很少見的屋頂花園。整組建筑,與西長安街對面繁華、喧囂的西單商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里,就是中共中央組織部(簡稱中組部)的所在地。
干部職務名單制的建立
中組部雖然成立很早,但正規(guī)的工作業(yè)務和工作秩序,一直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才建立起來,而真正成型,則要推遲到解放后的50年代。1948年10月,毛澤東給當時的中組部部長彭真寫信,要求中組部應給各中央局、分局組織部門發(fā)一個通知,規(guī)定請示報告制度,并不斷督催,以建立起中組部的業(yè)務。11月,中組部發(fā)布了《關于組織部門業(yè)務與報告請示制度的通知》,在彭真的領導下,由安子文具體負責,開始大力建設中組部的機構和業(yè)務。建國以后,時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的安子文,向毛澤東和劉少奇建議,“擬仿照蘇共的干部職務名單制的辦法”,建立中國的干部管理制度。按照這套辦法,黨、政和社會團體中,所有重要職務以及任職干部都必須登記在冊;調(diào)動任免時,需根據(jù)名單,對干部進行預先審查、選拔推薦、批準任命。
1952年,劉少奇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說:“從最初級到最高級的干部,每個人都要有一定的機關來管理。這個制度,我們稱之為干部職務名單制?!?955年1月,中共頒布了第一份干部名單——《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職務名稱表》。這份名單囊括了當時地廳級以上所有干部,全部交由中組部直接負責管理。在組織系統(tǒng)內(nèi)部,這些干部被統(tǒng)稱為“中管干部”。從1955年9月開始,各個省和部委仿效中央,制定了各自管理的干部職務名稱表。全國逐步建立起了由中央和各級黨委領導、中組部和各級組織部統(tǒng)一管理的分部分級管理干部的制度。
一位曾在中組部工作多年的干部說,簡單講,中國的干部管理體制就是兩條,第一條是“黨管干部”,第二條是“職務名單表”。各級組織部按“權限”,管理自己“名單”上的干部。
下管兩級到下管一級
過去幾十年間,“名單”的范圍進行過幾次大的調(diào)整。1984年,中央決定各級黨委對干部的管理由原來的“下管兩級”調(diào)整為“下管一級”。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說:“除了省部級干部外,本來地廳級、司局級干部也歸中組部管,當時把這個權力下放給了地方。這樣,中組部就只管省部級干部了?!彪S著這次調(diào)整,中組部負責管理的“中管干部”人數(shù)由13000多,縮減到4200多。據(jù)當時中組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回憶,“文革”后經(jīng)過撥亂反正,大批老干部恢復了工作,但當時還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干部離退休制度,干部數(shù)量增長過快,以致各級組織部門不堪重負。中組部統(tǒng)計顯示,80年代初國務院26個部委的司局級干部已達到1415名,比剛解放時翻了幾倍。1984年之后,“中管干部”的名單又經(jīng)歷過幾次調(diào)整。其間,中組部一度曾將下放的權力收回,以遏制地方提拔干部失控的局面。80年代末,各級組織部門的管理權限開始步入常態(tài),并延續(xù)至今。
關于現(xiàn)在中組部的職能范圍,英國《金融時報》曾做過這樣一個對比。美國通用公司是目前全球員工最多的公司,它擁有75萬名直屬雇員,這個數(shù)字超過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的人數(shù)之和。此外,還有50萬名經(jīng)銷商和150萬左右的廠商雇員靠它吃飯。但與中組部相比,通用公司HR的管理范圍不值一提。為了讓外國讀者了解中組部的職能范圍,文章假想在華盛頓有一個類似的部門。那么它所負責的人事任命將包括:美國各州的州長和副州長,各大城市的市長,聯(lián)邦監(jiān)管機構負責人,通用電氣、??松梨凇⑽譅柆敿捌渌?0來家最大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各電視廣播公司和有線電視臺的老板,耶魯、哈佛及其他重點大學的校長,以及布魯金斯學會和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等智庫的領導。
后備干部
在建立干部職務名單制之初,中央就已經(jīng)在考慮,將后備干部的培養(yǎng)制度化。
1953年,中央就提到要仿效干部職務名單制,建立后備干部名單制度,“將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提高后備干部的工作,看作各級黨委和一切管理干部部門的經(jīng)常任務之一”。1964年,毛澤東多次提出了培養(yǎng)接班人的問題。中組部牽頭,啟動了“接班人”計劃。但這項工作被后來的“文化大革命”所中斷。改革開放后,培養(yǎng)接班人,成為中組部一項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任務。中共元老、曾在延安時期擔任中組部部長的陳云曾多次強調(diào):干部隊伍保持梯隊的結構,可以使黨的事業(yè)后繼有人,代代相傳。1982年,在陳云的提議下,中組部成立了青年干部局(簡稱青干局),專門負責后備干部的選拔和任用。青干局對后備干部的管理也是通過“名單”來實現(xiàn)的。中組部原青干局局長李志民回憶,到1985年,“名單”上的各級后備干部人數(shù)已超過了10萬。其中,中組部掌握的省部級后備干部1054人,各省組織部、各部委人事司管理的地廳級后備干部18000人,余下的96000人則是地市州組織部負責的縣處級后備干部。不過,與“干部職務名單”不同的是,“后備干部名單”上的干部本人并不知道自己在這份名單上。
談話與座談
組織部考察了解干部的方式很多,但最有效的手段卻是一種老式做法:與被考察對象談話。事實上,直到現(xiàn)在,與被考察對象談話仍然是組織部考察了解干部最主要的方式。中組部原部長尉健行對組織工作有過這樣一段表述。他說,熟悉干部是組織部的職業(yè)要求,必須親自接觸、親自談話。別的方法都可以研究,但都代替不了親自接觸、親自談話這個方法。
1985年,為選拔北京市領導,中組部干部考察組與北京市委工業(yè)部一位副部長進行了一次談話。這次談話的地點在考察組下榻的北京大都飯店,3名中組部干部參加談話,北京市委組織部的1名工作人員負責記錄。談話內(nèi)容主要是被考察對象的工作、思想以及生活情況。這位被考察干部從他年輕時的經(jīng)歷,一直談到當前的思想認識,中間還回憶了父親對他的影響。整個談話中間,沒有誰提什么問題,只有被考察對象一個人在獨白。直到今天,“組織部找談話”都是一件非常嚴肅、重要的事情。被考察對象說的每一句話,以及談話時所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都有可能成為上級任免的依據(jù)。
談話中,有時還會讓被考察對象即興寫點東西,如開列一個自己讀過的書目、寫一個簡短的自我評價等,以盡可能全面、詳細地掌握被考察對象的各方面情況。座談會,也是組織部門考察了解干部的一種傳統(tǒng)方式。這種方式的優(yōu)勢是,可以對多個被考察對象進行比較、篩選。如果有人在會上有一點特殊的表現(xiàn)——比如經(jīng)過精心準備,使用非常生動的語言做了一個既簡明又系統(tǒng)的發(fā)言,或是發(fā)言中有一兩句比較生動的警句或引用了幾句朗朗上口的群眾語言,他就可能給會議主持者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影響到他日后的使用和提拔。
但中組部很早就意識到,僅靠談話了解干部,有其局限性?!案艺f真話的人少了,當?shù)仃P系也復雜,考察工作進行起來很困難?!睆埲霸趲啄昵暗囊淮尾稍L中告訴記者,組織部門也不想用錯干部,很多時候是考察不清,發(fā)現(xiàn)不出來。1986年,為了更客觀、更科學地評價和選拔干部,中組部啟動了一項名為“干部工作新方法研究”的計劃??梢?,人事管理絕對是一門大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