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作品中,風景是用來觀看的,就像透過一扇窗子向外看。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居住于風景之中,它環(huán)繞著我們,維系著我們,對我們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如畫般的風景照片只能單純引發(fā)視覺上的愉悅,而那些被視作藝術的照片,則體現(xiàn)出觀看者與土地的深層聯(lián)系。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們很容易遺忘這種聯(lián)系,我們環(huán)顧四周,到處都是人或人造物,而在這一切之下,土地橫亙在那里。拿掉建筑物、汽車,路牌和垃圾,你會發(fā)現(xiàn)土地在托舉著我們,如同母親的擁抱。
利利亞娜·莫萊羅(Liliana Molero)的攝影探索著我們對于土地最基本、最原始的聯(lián)系:土地的廣闊、美麗和四伏的危機。這些風景觸及崇高,這種崇高超越審美層面,它引領著我們前往形而上的邊界。照片顯得多么寧靜脫俗也好,充滿了多少煙火氣息也罷,它們都是鮮活的片刻,并處于一種永恒的當下,沒有“過去”,沒有“將來”。鹽沼在向著地平線延展,小鳥低飛過河面,漁夫們在做著他們的工作。這些攝影仿若佛陀之語:“不攀緣未來,不執(zhí)著過去,安住于當下?!?/p>
利利亞娜·莫萊羅現(xiàn)任烏拉圭大學圖像語言及美學教授,她還在位于蒙得維的亞的國家美術學院教授攝影課程,同時主持著幾個面向兒童和青少年的攝影工作坊。她曾兩次獲得過“國際發(fā)現(xiàn)獎” (International Discovery),一次是在2009年西班牙攝影節(jié)(Photo Espa?a Festival)上,另一次是在2011年的休斯敦攝影節(jié)(FotoFest)上。俄羅斯、哥倫比亞和阿根廷等國的重要影展均展出過她的作品。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間,莫斯科國家博物館和展覽中心(State Museum and Exhibition Centre)舉辦了她的大型影展。另外,她也獲得過許多其他獎項,包括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環(huán)保基金一等獎。
阿拉斯戴爾·福斯特與利利亞娜·莫萊羅對談
烏拉圭的攝影環(huán)境是怎樣的?
我住在首都蒙得維的亞。在這里,你可以在私立學校的短期培訓課程學習攝影,也可以在國家美術學院(Nat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接受教育,用三年時間學習基礎藝術知識,再用另外三年專修攝影。我就是在這里上學,現(xiàn)在又在這里教書。在蒙得維的亞,只有一家專門的私人攝影畫廊,畫廊主是攝影師羅伯特·費爾南德斯·伊班內茲(Roberto Fernández Ibá?ez,2014年3月《攝影世界》曾介紹過他)。在烏拉圭,以藝術攝影為生可能性并不大,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維持創(chuàng)作,比如教書,或者從事廣告或媒體工作。
烏拉圭有非盈利的攝影機構嗎?
蒙得維的亞攝影中心(Centro de Fotografía de Montev-
ideo)成立于2002年,對烏拉圭攝影的發(fā)展十分重要。它為培訓機構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提供給攝影師參加外國學者和攝影家的工作坊的機會,還舉辦過一些出色的攝影展。中心每年都會組織一次攝影研討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性交流會議。這對于烏拉圭攝影師了解國際攝影界前沿話題、了解攝影可以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何種不同角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烏拉圭是一個人口不足300萬的小國,沒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在這樣的條件下,擁有一個攝影中心真是寶貴的財富。
你的《鹽地》(Land of Salt)系列是在哪里拍攝的?(圖01~04)
烏尤尼鹽沼(Salar de Uyuni)是位于玻利維亞西南部的一個巨大鹽沼(面積達10,582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鹽沼)。在雨季,鹽沼會變得像鏡子一樣,那感覺就如同置身于一個巨大的萬花筒。我想要表現(xiàn)那種遼遠壯闊,那種渺無人跡的自然之美,以及人類脆弱的處境。第一次去時,我拍下了鹽湖中報廢的汽車,以及在遠方行進的一群人。幾年過后,我又回去過一次,想在這片巨大荒原中找到更多人類的痕跡。
《存在》(Presence)系列顯得十分獨特。(圖05~08)
這組照片拍攝于一個叫Barra de Valizas的小漁村,距離蒙得維的亞幾小時車程。我在那有一所房子,是我逃離城市生活的避風港。第一次去Barra de Valizas的時候,這里還沒有電、自來水和網(wǎng)絡,像是位于文明的邊緣。也是在那里,我開始意識到人類是多么的脆弱,多么依賴于空氣、土地和水以及其他的生物們。我覺得在這里,比在城市里能更清晰地把握這一“本質”。在城市中,舒適令人頭腦發(fā)昏,我們對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總是抱有錯覺。
為什么你要稱這個系列為《存在》?
我想談論我們寓居其中的空間,談論它的勃勃生機。關于這一點,人們是無法直接看到的,但是它就在那兒,就存在于此。
你是如何實現(xiàn)這種如畫般的浪漫效果的?
照片沒有經(jīng)過數(shù)碼后期處理,但我處理過底片,使得照片呈現(xiàn)一種光線不足的感覺,就像在黎明時空中往往漂浮著淡淡的霧氣。我會特意使底片曝光不足,之后加長沖洗膠片的時間。這樣會使色彩從膠片圖層上分離出來,顆粒也會更為明顯。(莫萊羅的做法是:將底片置于顯影劑更長的時間,或者在較高的溫度下處理,以增強曝光不足底片上模糊圖像的對比度。)我花了好幾年才完成這個系列,因為我需要的照片效果必須在一種冷色調的柔光下拍攝,而這種光線只在清晨起霧時才有。但對我更為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對此地有著一種強烈的情結,我覺得它仿佛具有生命。在拍照的時候,我想的不是曝光時間或者取景這樣的技術問題,而是單純地感受著那種情緒。
因此這個系列的作品才顯得有一種印象派繪畫的風格嗎?
雖然我的攝影作品會令人想起一些藝術史上的藝術風格,比如浪漫主義或者印象主義,我卻更傾向于從禪、佛教和道教的觀點來闡述它們。它們是我拍攝作品時十分重要的哲學源頭。這些哲學試圖讓我們超越身體與物質,并以此獲得洞察真實世界的不同視角。這在《存在》系列中尤為明顯。在我的照片中,我想要談論作為人類居住地的廣闊空間。開始是出于無意,之后衍生為一種感覺。我向更深處觀察,也閱讀了更多書籍。我覺得在Barra de Valizas,比在蒙得維的亞居住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遠離城市,我被自然的力量迷住了:它的美,它的嚴苛,以及我們自身的渺小。我想在照片中表現(xiàn)出人類的集體孤獨感。
你當初是如何決定要這樣創(chuàng)作的?
我還是青少年時,國家正經(jīng)歷政治熱潮,專制統(tǒng)治結束了,人們熱切地期待著政治和社會的轉變,渴望能參與其中。但是這些希望最終都沒有達成,我十分失望,重新回到了家庭生活和朋友圈子里。我覺得我們處于衰敗和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沒有什么希望。通過創(chuàng)作攝影作品,我逐漸更加理解空間這一概念,也明白了“不確定性”是一種在缺乏可能性的地方滋生的空虛感。對我來說,希望都在《存在》里,因為這里不是空虛的,它濃稠、滿當、充滿生機……
《夜?jié)O》(Night Fishing)系列也有如畫般的觀感,但是在這個系列里你更注重捕捉動態(tài)而非靜態(tài)畫面。(圖09~12)
這個系列也是在Barra de Valizas拍攝的。對于這里的漁民們來說,生與死只是平常之事,面對死亡,他們比城市人多了一份堅強,理解也更透徹。我只是單純地想要表現(xiàn)生與死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我在照片中用動靜對比來表現(xiàn)這個想法。
你希望在這些照片中探討什么觀點呢?
我總是想把我的情感和思考放入攝影中。我憑直覺創(chuàng)作,在我開始一個項目的時候,我會試著抓住在拍攝時所感受到的情感。如果在照片中我看到了那種情感的反饋,我就會繼續(xù)以那種方式創(chuàng)作,直到完成整個系列。但是拍攝照片并不是全部。對我來說同樣重要的,是通過閱讀來“滋養(yǎng)”我的體悟。盡管我是從個人角度出發(fā)的,但我希望能通過整合自己的閱歷和體會,進一步地發(fā)展這些情感和思考。
漁民們看過這些照片嗎?
我在當?shù)厣鐓^(qū)大廳展示過部分《存在》系列的作品,收到十分好的反響,當?shù)厝撕芨吲d自己村子的照片能在國際上展出。但是他們好像對《夜?jié)O》系列不感興趣?;蛟S是因為雖然這些照片反映了漁民的工作,并不是報道攝影的原因吧。我希望能超越即時性的現(xiàn)實,凝視生與死這樣更大的概念。漁民們很難在照片中辨別自己模糊的身影,也許因此沒有認同感。
你覺得身為女性藝術家,為你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什么獨特視角嗎?
我覺得藝術上的性別差異只是文化在我們身上施加的影響。女性和男性總會被社會賦予很多刻板印象,而人類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超越性別的,比如興趣、觀念、審美品味、居住環(huán)境、組織等。
在藝術史和攝影史上留名的女性很少,你認為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局面?
曾經(jīng)有個畫家朋友勸我不要生孩子,因為母親會把自己的全部創(chuàng)造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我覺得這同樣是一種刻板印象,也不局限于藝術史。然而在當今社會,社會在發(fā)生改變,女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她們也越來越善于在家庭內外、在男女關系之間找到平衡。
你目前在做什么項目?
目前,我還是在Barra de Valizas拍攝,不過更關注廢物和污染問題(圖13~14)。我的一些新作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風景照,而是用廢棄物的特寫與自然元素進行對比(圖15)。我同時還在做幾個其他項目,但還都處于剛起步階段。其中一個是探討那些無法命名的微妙易逝之物的(圖16),獻給我的祖母。她是個敏感細膩的人,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我喜歡同時做好幾個攝影項目,每個項目的進展都很慢。我是個“慢手”,會花很長時間在一件事上,用我自己的方式感受,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將觀念變?yōu)閷崒嵲谠诘恼掌瑫ㄙM很長時間。
關于生活,攝影教會了你什么?
從童年起,攝影就讓我意識到它能讓自己有開闊的眼界。它讓我借由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來認識自己的內心,也讓我找到表達自己感興趣事物的方法,還可以以此與人交流。有些照片,就好像是對拍攝對象或者某些難以言說之物的重新編碼,通過它們,我可以表達出對于復雜、難解事物的個人感受,比如時間的流逝,生命的脆弱。我用其他的方式都無法表述這些感受,甚至連對自己說清都很難,只能通過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