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明
在過去3年間,超過1000名法國公民前往敘利亞和伊拉克參加“圣戰(zhàn)”。
1月27日,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一家豪華酒店遭槍手掃射和車彈襲擊,多人死亡。早前曾聲稱處決了兩名突尼斯記者的“伊斯蘭國”利比亞分支,宣稱對新的事件負責。無獨有偶,巴黎《沙爾利周刊》1月7日遭血洗后,總部在也門的“基地”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的兩名首領也積極認領襲擊案,似乎“基地”組織與“伊斯蘭國”在開展“競爭”。但更全面的信息圖景卻顯示,巴黎血案更像是兩大恐怖組織合作的產(chǎn)物,這對國際反恐局勢是重要警訊!尤其是在也門、利比亞兩國首都近來皆被親宗教民兵組織控制、政局大亂的時候,更不可掉以輕心。
認領巴黎血案的“基地”阿拉伯半島分支,系6年前由也門分支與沙特分支合并而來。該也門分支早年曾襲擊美艦“科爾號”,之后其本土領導人多數(shù)被清除或被捕。2006年,本·拉丹的私人助手納希爾·瓦哈希、“科爾案”主嫌賈麥爾·巴達維等23 人從也門薩那監(jiān)獄集體越獄。這些人“復興”了也門分支,再合并沙特分支(其骨干分子因沙特強力反恐而匿藏于也門),并趁伊拉克分支隱身,于2009年初打出AQAP的名號。2011年5月,AQAP占領也門南部阿比揚省省會津吉巴爾市,并以此作為“伊斯蘭酋長國首都”,一時輿論大嘩。
襲擊《沙爾利周刊》的兩兄弟之一謝里夫·庫阿希,也承認受AQAP指使。他在發(fā)動襲擊前接受巴黎一家電視臺采訪,聲稱自己接受了該組織的資金?!拔?,謝里夫·庫阿希,由AQAP派遣,資助我的人是安瓦爾·奧拉基?!币压拭兰查T裔激進教士安瓦爾·奧拉基,曾在美國受過多年教育,后成為“基地”也門分支首領和AQAP指揮官,有“網(wǎng)絡本·拉丹”之稱,2011年9月被美軍無人機殺死。
在過去十多年間,“基地”組織兩次擁抱“伊斯蘭國”及其前身。只是扎瓦希里的勸告被巴格達迪置之不理后,兩人才反目成仇,互不承認。
這次巴黎連環(huán)血案中被擊斃的第三名恐怖分子—阿梅迪·庫利巴利,自稱屬于“伊斯蘭國”。有專家稱,庫阿希兄弟(法籍阿爾及利亞裔)和阿梅迪的合作可能更多出于私交而非他們所屬組織授意。在現(xiàn)實生活中,謝里夫·庫阿希和阿梅迪在“基地”與“伊斯蘭國”分裂之前私交就很好。2005年,他倆被關押在同一座監(jiān)獄里。在那里,他們還有一位共同的精神導師賈邁勒·比哈爾。此人為“基地”在歐洲的招募官,曾策劃襲擊美國駐巴黎大使館。
2009年,賽義德·庫阿希(謝里夫·庫阿希之兄)前往也門,與“內褲炸彈男”、尼日利亞人穆塔拉布同在薩那阿拉伯語研究所學習,被極端思想熏染。其間兩人都受到安瓦爾·奧拉基接見。穆塔拉布在拜訪他的“恩師”安瓦爾·奧拉基3天后即被委派了一項自殺式襲擊任務,在阿姆斯特丹飛往底特律航班快到達的時候,企圖引爆藏在內褲里的炸彈在圣誕節(jié)炸掉這架載有約300名乘客的航班,幸虧被機上乘客發(fā)現(xiàn)及時制服。所以,說安瓦爾·奧拉基生前曾指使庫阿希兄弟搞襲擊,并非沒有依據(jù)。
2010年7月,安瓦爾·奧拉基創(chuàng)辦了圖文并茂的《激勵》雜志。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調查結果顯示,兩名嫌犯就是通過這本雜志學習如何制作炸彈的。而《激勵》2013年曾發(fā)文章點名要追殺《沙爾利周刊》的主編和漫畫家斯特凡納·沙博尼耶。后者為此改名為“沙爾布”,是此次遇害的4名漫畫家之一。而這篇開列死亡黑名單的文章,堪稱血案的導火線。
《沙爾利周刊》向以出格的諷刺漫畫見長,2011年11月,該刊因諷刺穆罕默德而遭到燃燒彈的襲擊,之后毫無收斂,反而以此為賣點,終惹來殺身之禍。
2012年10月,“基地”發(fā)言人亞當·加達恩在一段錄音講話中提及要報復《沙爾利周刊》。AQAP首先響應了呼吁,在一份阿拉伯語雜志《史詩的回響》第三期上寫道:“歐洲人已經(jīng)打開了他們通往地獄的大門?!?014年11月,“伊斯蘭國”也發(fā)布了一段視頻,號召對法國發(fā)動“獨狼”式襲擊。美國國務院反恐部前主管丹尼爾·本杰明早前認為,法國沒有發(fā)生恐怖襲擊是一個奇跡,因為在過去3年間,超過1000名法國公民前往敘利亞和伊拉克參加“圣戰(zhàn)”。不幸的是,《沙爾利周刊》還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從“圣戰(zhàn)奧林匹克”的角度分析,巴黎血案或是“基地”與“伊斯蘭國”競爭的結果。但有證據(jù)顯示,此案揭示的是激進恐怖組織之間一種新型、危險的合作關系。比如,巴黎血案3名兇嫌遭擊斃兩天后,兇嫌之一、自稱隸屬于“伊斯蘭國”的阿梅迪·庫利巴利生前的一段視頻在網(wǎng)上曝光。他在視頻中說,自己與庫阿希兄弟為發(fā)動襲擊相互協(xié)作,他為后者提供“數(shù)千歐元”資助?!拔覀冇袝r一起行動,有時分頭行動,這樣(襲擊)影響力更大?!?/p>
雖說阿梅迪與庫阿希兄弟有私交,他們的合作或許不代表組織行為,但在實際效果上,兩大恐怖組織的支持者都贊揚庫阿希兄弟對《沙爾利周刊》的襲擊,也渴望從這一恐怖事件中受益。對“伊斯蘭國”來說,在面對以美軍為首的空襲時,它希望保持活力形象;對“基地”來說,也希圖在美軍十多年高壓打擊下,還能夠在西方文明中心地帶發(fā)動恐襲。
因此,《沙爾利周刊》遇襲后,“基地”聲稱對此負責之外,“伊斯蘭國”也通過其宣傳機構《生活日報》媒體中心的推特重發(fā)了去年11月的一段視頻,以證明是它們的信息激發(fā)了這次襲擊。
說到底,“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都奉行原教旨主義,憎恨西方,喜歡利用社會網(wǎng)絡招募新成員,嗜好發(fā)動自殺式襲擊。盡管雙方領導人有分歧,但并不妨礙這兩個組織和平共處,甚至偶爾的合作。在過去十多年間,“基地”組織兩次擁抱“伊斯蘭國”及其前身。只是扎瓦希里的勸告被巴格達迪置之不理后,兩人才反目成仇,互不承認,扎瓦希里不承認巴格達迪的哈里發(fā)地位,巴格達迪不承認扎瓦希里是本·拉丹的繼承人。
在實踐中,兩大恐怖組織在資源(兵源、財源、影響力)上爭奪激烈,但正如英國智庫奎利姆基金會的反恐專家查理·溫特所言,雙方的關系其實沒那么糟。據(jù)報道,2014年11月,為了應對美軍的空襲行動,“勝利陣線”(親“基地”的敘利亞武裝)與“伊斯蘭國”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停止內斗,共同對付阿薩德政權?!盎亍痹跀⒗麃喌牧硪环种А昂袅_珊組織”也參加了這次會談。
果真如此的話,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恐怖組織的合作將會對西方國家產(chǎn)生空前的威脅。就紅海之濱的也門而言,遜尼派極端組織“基地”大敵當前,親伊朗的什葉派叛軍也有理由與政府就修憲達成某種妥協(xié)。事實上,在也門總統(tǒng)哈迪上演“辭職”戲碼的同時,美軍已在通過多種渠道游說胡塞武裝“兄弟鬩墻而外御其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