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想著悲催的外灘前不久被各種口水反復淹沒,又一次無語。
上海的事不論大小總是被議論,想想其實并非是壞事。這年頭,不怕躺槍,不怕矮化,不怕口水,就怕沒人理會?!斑B眼珠也不對你轉過去”,才是你真正的悲哀。人和城市都一樣?!吧虾5氖虏徽摵么蹩偸潜豢谒?,反倒讓我想起臺灣詩人余光中,笑對李敖總是罵他,他有一句名言:他總是罵我,說明他生活里不能沒有我。呵呵。
但是,坊間有的說法也是我們不能認同的,說什么那晚的無數(shù)人“根本不該來軋鬧猛”,這算什么話呢?人類是群居動物,軋鬧猛可說是天性,還是基本人權,特別是“上海寧”,誰敢說自己從來沒有“軋”過鬧猛呢?!雖然上海人現(xiàn)在去外灘軋鬧猛已漸少,但你不能因為你以往“軋”夠了,“軋”厭了,現(xiàn)在就裝腔作勢地以“上等滬人”自居,不許別人“軋”,不帶這樣裝逼的,予生也晚,外灘的“鬧猛”應該軋過無數(shù)次,印象里外灘的“人山人海”是每年里必有幾次,“已擯鬧猛尋常事”,上海人不是嚇大的,但的確,沒有一個上海人不是“軋鬧猛”軋大的。記得小時候印象里最早的一次“鬧猛”似乎是四五歲時被爺爺和叔叔姑媽們攙著去外灘,視野中到處是彩燈和焰火,后來才知道那是“國慶十周年”,因為人太多,后來就被大人抱起,回家后鞋都擠沒了,姑媽似乎還被阿飛“吃了豆腐”,真正的上海人就是這樣“軋鬧猛”軋大的,生活中沒有“鬧猛”就沒有勁,如同我現(xiàn)在所居住的小區(qū),已經(jīng)十多年了,還是不習慣那種冷清,半夜夢回,常常憶及兒時的鬧猛。
上海人從小生活在“鬧猛”中,小販們的叫賣聲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澆頭”,大清早四五點鐘,一記刮辣松脆的叫喊劃破弄堂的清凈:“倒馬桶哦!”糞車弄堂口一停就一路喊了進去:“馬桶拎出來哦!”客堂、廂房、亭子間、三層閣便是咚咚咚地一陣忙亂……不一會兒天放亮了,送牛奶的又來了,叮叮當當?shù)钠孔幼矒袈曁貏e響,你沒有太平覺可睡。
太陽越來越高,弄堂里的大合唱也越來越鬧猛,“壞額棕繃修?壞個藤繃修!”浙江人;“削刀—磨剪刀哦!”蘇北人;“豆腐啊—”崇明人,啟東人;“釘碗—”,江西人;“賣檀香橄欖,只只橄欖味道贊!”蘇州人;“梔子花唻,白蘭花!”上海人;緊接著是“男聲二重唱”:男高音是“修洋傘哎!”男低音是“箍桶歐!”最后是太陽快落山的呻吟:“錫箔要——錫箔!”如果是過年,那就過了正月十五會有人喊:“收——錫箔灰!”每逢這時,外婆就連連吐唾沫,說“晦氣!晦氣!”甚至會開窗吆喝“走走走!到別地方去!”
事實上,弄堂的晚上也不太平,七點以后流動的夜宵來了,“湯團——小餛飩”,“餛”字拖腔特別長;“白糖—蓮心粥,桂花—赤豆湯”,長音落在第二字“糖”與“花”上;“生炒熱白果—,香是香來—糯是糯,五分洋鈿—買十顆”,長音又落在三、四、四的音位上,最鬧的是十點后的弄堂口,“五香—茶葉蛋”、“火腿—肉粽”、“芝麻糊—白糖倫敦糕”!
我們就是在這樣的鬧猛中長大的。軋鬧猛是上海人的第二天性。問題是上海人軋鬧猛既有經(jīng)驗,又有“門檻”,還有智慧,所以盡管嘴里喜歡哼著“軋煞老娘有飯吃”,事實上幾乎沒有“軋死人”的記錄(1987年的“輪渡”事件屬于上下班擁擠所致,并非“軋鬧猛”含義)。
軋鬧猛攻略,如果是超級擁擠(直感是只能蠕動),一,你就應該刀片一樣側身站位,這樣的受力面就減小到最大程度;二,外灘軋鬧猛,事先都要約好重聚點,防走散;三,存心軋鬧猛,不能穿皮鞋,尤忌船鞋、高跟鞋,最好跑鞋。手表脫下放妥。四,別帶包。事先湯汁茶水少喝。否則被小便撐死。
這都是大人從小教我們的,讀者諸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