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權峰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從魏晉時期的以茶養(yǎng)廉,到大唐盛世的茶道興起,從文雅精妙的宋代斗茶,再到明清時的清新淡雅,各個時期的茶文化都與文士茶人的密切參與關聯(lián)緊密,也使得茶有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到了清代,文人雅士將飲茶、品茗上升為一種典雅的文化藝術活動,制定出一套清規(guī)戒律。清初,“隱居不仕”的前明遺老馮正卿,在《岕茶箋》中,提出“十三宜”與“七禁忌”,堪稱品茗藝術的集大成。所謂“十三宜”,系指飲茶時所宜者,共十三項:“一無事”,即要有飲茶的閑暇工夫;“二佳客”,飲茶的客人需高雅博學之輩,既能與主人交流感情,又能真正品玩茶道;“三幽座”,品茗時,環(huán)境需清幽典雅;“四吟詠”,飲者需以詩助興,以詩唱和;“五揮翰”,飲時更需揮翰潑墨,吟詩作畫;“六徜徉”,閑庭信步,時飲時啜,體驗古之品茗者的閑情雅致;“七睡起”,飲者小睡剛起,一酣清夢,飲嘗香茗,則另有一番情趣;“八宿醒”,飲者如宿睡未解,神志朦朧,則稍飲香茗,定能破除睡意,神清氣爽;“九清供”,品茶時,需有清淡茶果佐飲;“十精舍”,飲茶時宜有清幽而雅致的茶舍,則更能襯托和渲染出寧靜高雅的氣氛;“十一會心”,品茗時,貴在飲者對飲茶藝術、茶的品位與茶道本身能心領神會;“十二賞鑒”,飲者需有品玩和鑒賞茶道的修養(yǎng),才能領悟茶道的藝術真諦;“十三文僮”,飲茶時宜有聰慧文靜的茶僮隨侍身邊。
飲茶亦多禁忌,共有七項,即所謂“七禁忌”:“一不如法”,烹飲皆不如式得法(煮茶、喝茶的方式不對);“二惡具”,飲茶與烹茶最忌茶器、茶具粗惡不堪;“三主客不韻”,飲茶忌主人與應邀客人舉止粗俗鄙陋,無風流雅韻之態(tài);“四冠裳苛禮”,飲茶乃清閑消遣之事,故戒官場交往的陳規(guī)瑣禮與拘泥衣冠;“五葷肴雜陳”,飲茶品茗貴在“清心”安怡,茶若染葷腥之味,肴若雜陳亂設,則茶莫辨味,興致頓消;“六忙冗”,品茗甚忌繁忙冗雜,心緒紊亂,既無品茗之“工夫”,又乏消閑之雅趣;“七壁間案頭多惡趣”,品茗時,為求飲茶主客心緒寧適,應力戒壁間案頭布置粗俗不堪,使人感到環(huán)境惡劣無趣。
在清代,民間百姓的飲茶習俗與官宦之家不同。民間市井小民或販夫走卒,為生計所迫,終歲勞碌,尚有溫飽之虞,故不可能像官宦人家或文人雅士那樣有閑,細細品茗,消磨時光。但他們也酷愛飲茶,偶得空閑,多聚于茶肆品茶,此習俗在江南地區(qū)尤盛。此外,民間飲茶時尚有佐以“茶食”的習慣。各種茶食,品類繁多。茶肆所售茶食價廉物美,且地方小吃居多。傳統(tǒng)的六大茶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葉的內(nèi)銷及外銷都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館林立,民間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
清代社會對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清代飲茶習俗與明代無異,茶具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清代景德鎮(zhèn)瓷窯在明代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除了生產(chǎn)傳統(tǒng)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紅、斗彩等瓷器外,還新創(chuàng)了粉彩、琺瑯彩等新品種???、雍、乾三朝皇帝都喜飲茶,曾在宮中多次舉行茶宴,宴請文武百官,場面宏大,景德鎮(zhèn)瓷窯也因此生產(chǎn)大量茶具來滿足宮廷飲茶的需要。從茶具形制上講,除茶壺和茶杯以外,蓋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蓋碗一般由蓋、碗、托三部分組成,象征著“天地人”三才,所以也有“三才碗”之稱,反映了中國人器用之道的哲學觀。蓋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塵落入碗內(nèi),起到了有效的防塵作用;其二是防燙手,碗下的托可承盞,喝茶時可手托茶盞,避免手被燙傷。
清代飲茶風俗特點是茶進入了商業(yè)時代,是中國歷史上茶館行業(yè)最為鼎盛的時期,專賣茶葉的商店、茶莊、茶行、茶號也紛紛出現(xiàn)。這一時期,中國茶文化的主流從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精神開始轉(zhuǎn)向民間,茶館文化、茶俗文化取代了前代以文士主導茶文化發(fā)展的地位,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進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與傳統(tǒng)的禮儀結(jié)合起來,成為一種高尚的民族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