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禮
摘 要:課堂教學一直是學校教學生活中最基本、最基礎的實踐活動,也是學校師生活動中的重要構成。如何讓課堂教學有效地展開,關系到這堂課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F階段初中語文課堂的低效率性也讓學生上課的興趣大幅度降低,學習興趣的低下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成績。從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低效原因分析入手,提出語文課堂達到有效性的對策,讓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更好、效率更高。
關鍵詞:課堂數學;原因分析;指導方式
一、現階段初中語文課堂互動低效的原因分析
1.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不夠深厚
對于一個語文老師的基本要求是他必須成為一個有相對文化底蘊的人。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時代對于我們的要求就在于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而老師作為文化傳播者,更是首當其沖。但縱觀現在很多初中學校的語文老師,都將教師作為一種工
作,而不是一種傳播者的角度,認為得過且過,只要將上課內容教好就行,他們除了在評優(yōu)秀職稱的時候會寫出像模像樣的文章,引經據典之外,在上課過程中就是機械式地講知識點讓學生記憶,這也造成了初中語文課堂不夠生動,課堂教學缺少文化氣氛,學生興趣下降,導致上課效率不高。
2.教學方法過于呆板、生硬
語文課堂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它自身生動性的特點,這也意味著語文課堂相對于其他課堂來說應該是活躍飛揚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包含了趣味性和知識性的學科,但實際上課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是機械式教學,教學方法呆板,模式生硬,沒有制造一個相對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進來,在分析課文的中心思想時,都會套用一定的模板如“本文作者通過……說明了……體現出……也表達了作者的……”等表達方式,這樣的總結方式太過生硬,其實課文總結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從作者的情感走向入手。老師在實際課堂中應該鼓勵學生做出總結方式,而不是照抄習題模板。
3.教學內容主次不清
盡管素質教育的號角吹響了很久,但現階段很多老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上課成為老師單人的獨角戲,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情況更是少得可憐。而且老師上課有時候為了完成教學指標,45分鐘課堂里會一直講解知識點,講解文章寫作手法和表達思想等,教學內容滿滿地占據了一整節(jié)課程,讓學生只能聽,沒有參與課堂討論或是課堂思考,這就將生動活潑的語文課教的乏味無聊,使得語文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嚴重壓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如何改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1.提高語文教師個人文化素養(yǎng)
如果想要讓課堂變得文化氛圍濃厚,讓學生能夠對老師所講的內容都處在信服的狀態(tài),那么就要求老師上課所講的每一句話
都是有理有據的,這也對老師的個人文化素養(yǎng)有著更高的要求。文化素養(yǎng)包含了語文知識、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老師如果擁有豐富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較高的語文運用能力,就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更準確的文字描述自己的讀后感,如課文《奇妙的克隆》中,老師可以先從文章背景入手,向學生介紹克隆的定義及發(fā)展歷史,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克隆,克隆對于這個世界有怎樣的好處和弊端,使得他們懂得欣賞一篇文章的精髓,進而提高他們的個人素養(yǎng)和精神層面,要知道一個語文老師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情趣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
2.重視上課的指導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新時代對于教師的要求不單單在于“教導”,更多要指導學生自學,而且會主動去學習語文。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更多的要教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如何高效閱讀文章以及如何把握信息
的重點內容,對于詩歌或文言文該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如《最后一課》老師在面對國家戰(zhàn)敗的個人情感,以及一個教師應該有的尊嚴;如詩歌《觀滄?!分胁懿佟皷|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豪情壯志;如文言文《五柳先生傳》中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概等,只有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舉一反三,更好地學習。
3.課堂上應擠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
語文課堂不僅要求學生要會聽說讀寫,還要讓他們學會思考,這樣才是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重要方式。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要單單自己講解,也要拋出一定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這樣引導他們思考,引導他們自主總結,如詩歌《登幽州臺歌》中作者所要體現出的個人情感,魯迅筆下《孔乙己》的悲劇式人物有怎樣的表現特點等,這樣可以提升他們的語文組織能力和個人文化素養(yǎng),也能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
語文這一門具備知識性和工具性的學科,一方面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更需要他們會自主思考總結,擁有相應的文化底蘊。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引導鼓勵他們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不斷地總結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探索出更加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莉.初中語文高效愉悅型課堂建設研究[D].延邊大學,2010.
[2]陳隆升.語文課堂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