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芳蓉
近年來,筆者通過參與麟游中學政史地教研組《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能力研究》的課題研究,得出:要建立高效課堂,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規(guī)范學生的課前、課堂、課后學習的全過程;教師要“導演”好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必須研究“演員”(學生)與“劇本”(課標與教材)。
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老師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備課備知識多,備學生少,只要不把自己掛在黑板上;上課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只要完成教的任務,對學生的接受及個體差異關注得比較少;課后也很少圍繞學生進行反思。究其原因,就是對“劇本”研究得很透,對“演員”研究得比較少。那么,怎樣研究學生,才能走向高效課堂呢?
筆者認為,要從校內和校外兩方面共同研究。
校內是研究的主陣地,研究學生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前的教學設計、課堂的教學過程和課后的教學反思。
1.設計教學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和關鍵。要想有好的教學設計,就必須心中有學生,以學生當前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狀況為首要依據(jù)來分析:本節(jié)課的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哪些學生能自己學會,哪些比較困難,需要老師引導和點撥;怎樣的導入,更貼題,更利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學的留白應怎樣安排,這些正是教師設計教學時,必須考慮而又常常被忽略或難以堅持的。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察言觀色研究學生,敏感捕捉生成性教學資源,并及時加以引導、提煉和拓展,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因為教學設計只是教學預案,課前研究和課堂過程并不一定吻合。所以,教學設計并不是非得固守的,要視課堂上學生狀況而定。
3.在課后,反思教學是必須的。反思能讓教師明白教學言行的正與妄,從而促進專業(yè)成長。教學言行的正與妄,是圍繞學生進行的,就要有對學生的研究和解讀。
除了校內,教師也要從校外研究學生。因為學生是從不同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中走來的。學生今天無精打采,是身體不適還是家里有事或與他人鬧矛盾?學生有著怎樣的成長經歷?學生在家里和社會上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通過家訪或社會調查來進一步全面立體了解和研究學生。不同學生的生活經歷也是教學財富。
總之,要實現(xiàn)高效課堂,就必須從研究學生做起,校內校外相結合,標本兼治。堅持從研究學生做起,你我的課堂便是高效的課堂。
課題立項:陜西省教育學會文件陜教會(2015)11號。
編輯 謝尾合